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153


    本实用新型属于合成纤维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前述短纤维熔融纺丝的典型的例子如纺制聚苯硫醚短纤维(英文缩写为:pps),由于聚苯硫醚短纤维具有强度高、耐高温以及阻燃效果理想,因而适合于高温环境下使用。但是聚苯硫醚短纤维在生产过程中对工艺要求是较为挑剔的,具体而言,丝条自喷丝板上的喷丝孔中挤出后,对冷却效果的优劣例如对吹风冷却的均匀性极其严格。

    目前,聚苯硫醚熔纺短纤所使用的风冷却系统均为圆环形吹风冷却系统,具体的结构可参见并非限于例举的如下专利文献:cn202925169u(环吹风冷却装置)、cn103820868a(一种生产超细旦、高品质纺丝的环吹风装置)、cn203923476u(一种环吹风冷却装置)、cn202809026u(一种新型环吹风装置)、cn105177738b(熔融纺丝用的环吹风冷却装置)、cn106048753a(一种熔体纺丝中心环吹风装置)和cn106192029b(聚乳酸短纤维超高速纺丝用的梯度式环吹风冷却装置),等等。

    通过对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专利文献的阅读可知,在环吹风过程中,冷却风从圆盘体形状的喷丝板的四周垂直吹向丝条,使丝条冷却成纤,以防止丝条相互粘合。

    近年来,随着纺丝产能的不断提高,所使用的喷丝板的直径越来越大,包括上面提及的专利在内的已有技术中的环吹风冷却装置严重地暴露出了不足以使位于喷丝板中心区域与位于喷丝板边缘区域的丝条获得均匀的吹风冷却效果,也就是说位于喷丝板中间的丝条与位于喷丝板边缘的丝条的冷却均匀性偏差随着喷丝板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对纤维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在增大喷丝板直径与保障出自喷丝板的丝条全面获得均匀的冷却效果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确保出自喷丝板的中心区域以及出自喷丝板的边缘区域的丝条获得均匀的吹风冷却效果而得以保障纤维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出自喷丝板的喷丝孔的丝条的凝固速度而得以避免丝条相互粘合、有益于满足对大直径的喷丝板的喷丝孔中喷出的丝条进行快速均匀冷却的要求而得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能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包括一供风机构,该供风机构设置在一腾空于地坪的作业平台上,并且该供风机构在使用状态下与供风机管路连接;一导风机构,该导风机构与所述的供风机构的右侧连接;一供风管升降机构,该供风管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上并且与所述供风机构连接;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机构包括一u形导风箱、一u形外过滤装置、一u形内过滤装置、一导风板和一风道盖板,u形导风箱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所述供风机构并且与供风机构固定,u形外过滤装置位于u形导风箱内并且该u形外过滤装置的底部与u形导风箱的u形导风箱底板固定,而u形导风箱与u形外过滤装置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外风腔,u形内过滤装置位于u形外过滤装置内,该u形内过滤装置与u形外过滤装置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丝条吹风冷却腔,并且在对应于所述u形内过滤装置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内进风腔,该内进风腔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相通,导风板在对应于所述供风机构的右侧的位置固定在所述u形导风箱内并且位于u形导风箱的左侧,该导风板左侧与供风机构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导风板进风腔,该导风板进风腔由开设在导风板上的导风板孔与所述外风腔、丝条吹风冷却腔以及内进风腔相通,风道盖板在对应于所述u形导风箱的顶部的位置与u形导风箱固定,由该风道盖板对所述外风腔的顶部、内进风腔的顶部以及所述导风板进风腔的顶部封闭,在该风道盖板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的位置开设有风道盖板丝条让位腔,所述外风腔是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相通的,并且该丝条吹风冷却腔的底部构成为出丝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u形外过滤装置包括u形外过滤蜂窝板、u形外过滤孔板和u形外过滤层,u形外过滤蜂窝板位于所述u形导风箱内,并且该u形外过滤蜂窝板的底部与u形导风箱底板固定,在该u形外过滤蜂窝板上构成有蜂窝孔,u形外过滤蜂窝板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u形外过滤孔板与u形外过滤蜂窝板朝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的一侧表面固定,u形外过滤层覆盖在u形外过滤蜂窝板朝向所述外风腔的一侧,其中,在对应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的高度方向的左侧腔口的位置设置有一腔体联结板,在该腔体联结板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腔体联结板孔,所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的高度方向的左侧与腔体联结板连接;所述u形内过滤装置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u形外过滤孔板上的孔为圆形孔,并且位置与所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上的所述蜂窝孔相对应;所述的u形外过滤层为无纺布;所述蜂窝孔自所述外风腔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的方向向下倾斜而构成有一倾斜角,该倾斜角的度数为5-1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u形内过滤装置包括u形内过滤蜂窝板、u形内过滤孔板和u形内过滤层,u形内过滤蜂窝板构成有蜂窝状孔并且位于所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内,该u形内过滤蜂窝板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u形内过滤蜂窝板的底部由内进风腔底板封闭,所述的内进风腔位于u形内过滤蜂窝板的中部区域并且与所述内进风腔底板相对应,u形内过滤孔板与u形内过滤蜂窝板朝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的一侧表面固定,u形内过滤层覆盖在u形内过滤蜂窝板朝向所述内进风腔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u形内过滤孔板上的孔为圆形孔并且位置与所述u形内过滤蜂窝板上的所述蜂窝状孔相对应;所述的u形内过滤层为无纺布;所述蜂窝状孔自所述内进风腔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的方向向下倾斜,该向下倾斜的角度为5-10°。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u形内过滤蜂窝板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内进风腔的位置间隔设置有过滤层支撑杆,该过滤层支撑杆的两端端面与所述u形内过滤层相向一侧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u形导风箱的上部并且朝向所述外风腔的一侧间隔固定有风道盖板固定螺母,在所述风道盖板的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风道盖板固定螺母的位置配设有风道盖板固定螺钉,该风道盖板固定螺钉与风道盖板固定螺母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供风机构包括冷却风进风管、一过渡连接管和一冷却风出风管,冷却风进风管与所述作业平台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并且该冷却风进风管朝向下的一端在使用状态下与所述供风机管路连接,过渡连接管的一端与冷却风进风管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风出风管的冷却风出风管进风口连接,而冷却风出风管的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朝向右并且与所述的导风板进风腔相通,其中,所述的过渡连接管为皱褶状的伸缩管;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上的所述供风管升降机构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连接,所述的u形导风箱在对应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的位置与冷却风出风管固定;所述的导风板对应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的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冷却风出风管的前侧构成有一前导套,后侧构成有一后导套,前、后导套1彼此对应,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上的所述供风管升降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前导套和后导套的位置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供风管升降机构包括一前导杆、一后导杆和一升降作用缸,前导杆的下端底部固定在所述作业平台上,而前导杆的上端与所述前导套滑动配合,后导杆的下端底部固定在所述作业平台上,而后导杆的上端与所述后导套滑动配合,升降作用缸以纵向状态设置在作业平台上并且该升降作用缸的升降作用缸柱朝向上,在该升降作用缸柱的末端构成有一出风管固定盘,该出风管固定盘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的下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在由喷丝板挤出的丝条途经丝条吹风冷却腔并从出丝口行出的过程中,由外风腔将冷却风经u形外过滤装置引入丝条吹风冷却腔,与此同时由内进风腔将冷却风经u形内过滤装置引入丝条吹风冷却腔,实现冷却风从外围及中央同步进入丝条吹风冷却腔,得以确保出自喷丝板的中心区域以及出自喷丝板的边缘区域的丝条获得均匀的吹风冷却效果而得以保障纤维的质量;由于冷却风能双管齐下地从外围及中央同时吹向丝条吹风冷却腔,因而能显著提高丝条的凝固速度而得以避免丝条相互粘连;由于本实用新型结构能满足对大直径的喷丝板的喷丝孔中挤出的丝条进行快速均匀冷却的要求,因而得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供风管升降机构与供风机构的冷却风出风管连接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供风机构1,该供风机构1设置在一腾空于地坪的作业平台2上,并且该供风机构1在使用状态下与供风机的空调机管路连接;示出了一导风机构3,该导风机构3与前述的供风机构1的右侧连接;示出了一供风管升降机构4,该供风管升降机构4设置在前述作业平台2上并且与前述供风机构1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导风机构3包括一u形导风箱31、一u形外过滤装置32、一u形内过滤装置33、一导风板34和一风道盖板35,u形导风箱31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前述供风机构1并且与供风机构1固定,u形外过滤装置32位于u形导风箱31内并且该u形外过滤装置32的底部与u形导风箱31的u形导风箱底板311固定,而u形导风箱31与u形外过滤装置3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外风腔312,u形内过滤装置33位于u形外过滤装置32内,该u形内过滤装置33与u形外过滤装置3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丝条吹风冷却腔36,并且在对应于前述u形内过滤装置33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内进风腔37,该内进风腔37与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相通,导风板34在对应于前述供风机构1的右侧的位置固定在前述u形导风箱31内并且位于u形导风箱31的左侧,该导风板34左侧与供风机构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导风板进风腔341,该导风板进风腔341由开设在导风板34上的导风板孔342与前述外风腔312、丝条吹风冷却腔36以及内进风腔37相通,风道盖板35在对应于前述u形导风箱31的顶部的位置与u形导风箱31固定,由该风道盖板35对前述外风腔312的顶部、内进风腔37的顶部以及前述导风板进风腔341的顶部封闭,在该风道盖板35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位置开设有风道盖板丝条让位腔351,前述外风腔312是与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相通的,并且该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底部构成为出丝口361。

    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的u形外过滤装置32包括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u形外过滤孔板322和u形外过滤层323,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位于前述u形导风箱31内,并且该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底部与u形导风箱底板311固定,在该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上构成有蜂窝孔,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u形外过滤孔板322与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朝向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一侧表面固定,u形外过滤层323覆盖在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朝向前述外风腔312的一侧,其中,在对应于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高度方向的左侧腔口的位置设置有一腔体联结板38,在该腔体联结板38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腔体联结板孔381,前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高度方向的左侧与腔体联结板38连接;前述u形内过滤装置33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u形外过滤孔板322上的孔为圆形孔,并且位置与前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上的前述蜂窝孔相对应;前述的u形外过滤层323为无纺布;前述蜂窝孔自前述外风腔312向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方向向下倾斜而构成有一倾斜角α,该倾斜角α的度数优选为5-10°,较好地为6-9°,最好为8°,本实施例选择8°。

    继续见图1,前述的u形内过滤装置33包括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u形内过滤孔板332和u形内过滤层333,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构成有蜂窝状孔并且位于前述u形外过滤321内,该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底部由内进风腔底板3311封闭,前述的内进风腔37位于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中部区域并且与前述内进风腔底板3311相对应,u形内过滤孔板332与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朝向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一侧表面固定,u形内过滤层333覆盖在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朝向前述内进风腔37的一侧。

    前述u形内过滤孔板332上的孔为圆形孔并且位置与前述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上的前述蜂窝状孔相对应;前述的u形内过滤层333为无纺布;前述蜂窝状孔自前述内进风腔37向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方向向下倾斜,该向下倾斜的角度优选为5-10°,较好地为6-9°,最好为8°,本实施例选择8°。

    由图1所示,在前述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内进风腔37的位置间隔设置有过滤层支撑杆3312,该过滤层支撑杆3312的两端端面与前述u形内过滤层333相向一侧接触。

    在前述u形导风箱31的上部并且朝向前述外风腔312的一侧间隔固定有风道盖板固定螺母313,在前述风道盖板35的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风道盖板固定螺母313的位置配设有风道盖板固定螺钉352,该风道盖板固定螺钉352与风道盖板固定螺母313固定。

    请参见图1和图3,前述的供风机构1包括冷却风进风管11、一过渡连接管12和一冷却风出风管13,冷却风进风管11与前述作业平台2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并且该冷却风进风管11朝向下的一端在使用状态下与前述供风机管路连接,供风机管路如空调机管路,过渡连接管12的一端与冷却风进风管11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风出风管13的冷却风出风管进风口连接,而冷却风出风管13的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朝向左并且与前述的导风板进风腔341相通,其中,前述的过渡连接管12为皱褶状的伸缩管;设置在前述作业平台2上的前述供风管升降机构4与前述冷却风出风管13连接,前述的u形导风箱31在对应于前述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的位置与冷却风出风管13固定;前述的导风板34对应于前述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的右侧。

    由上述说明可知,由于u形导风箱31实质上与大体上呈l字形的冷却风出风管13的右侧固定,并且该右侧即为前述的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因而印证了申请人在上面所讲的导风机构3与前述供风机构1的右侧连接的说法。

    由图1所示,在前述冷却风出风管13的前侧构成有一前导套132,后侧构成有一后导套133,前、后导套132、133彼此对应,设置在前述作业平台2上的前述供风管升降机构4在对应于前述前导套132和后导套133的位置与前述冷却风出风管13连接。

    请重点见图3并且结合图1,前述的供风管升降机构4包括一前导杆41、一后导杆42和一升降作用缸43,前导杆41的下端底部固定在前述作业平台2上,而前导杆41的上端与前述前导套132滑动配合,后导杆42的下端底部固定在前述作业平台2上,而后导杆42的上端与前述后导套133滑动配合,升降作用缸43以纵向状态设置在作业平台2上并且该升降作用缸43的升降作用缸柱431朝向上,在该升降作用缸柱431的末端构成有一出风管固定盘4311,该出风管固定盘4311与前述冷却风出风管13的下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升降作用缸43为气缸,然而,如果出于规避本实用新型之目的而采用油缸替代气缸,那么应当视为等效,即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涵范畴。

    当前述升降作用缸柱431向缸体外即向上伸展时,则由出风管固定盘4311将冷却风出风管13向上推,具有伸缩效果的过渡连接管12伸长,在冷却风出风管13向上位移的同时,由其带动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3也相应向上位移,反之亦然。

    在图3中还示出了纺丝机构的结构体系的纺丝头组件5,上面提及的喷丝板为纺丝头组件5中的部件。由喷丝板的喷丝孔中喷出(也可称“挤出”)的丝条6下行并进入丝条吹风冷却腔36,直至从出丝口361行出,再经固定在作业平台2上的导丝管7导出。在该过程中,由供风机构如空调机提供的冷却风依次经冷却风进风管11、过渡连接管12、冷却风出风管13、导风板进风腔341和以密集状态开设在导风板34上的导风板孔342进入前述的外风腔312和内进风腔37。与此同时,冷却风经以密集状态开设在前述腔体联结板38上的腔体联结板孔381进入丝条吹风冷却腔36。进入外风腔312内的冷却风经u形外过滤层323过滤后再依次经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蜂窝孔以及u形外过滤孔板322上的圆形孔吹向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对途经丝条风冷却腔36的前述丝条6吹风冷却;与此同时由前述腔体联结板孔381将冷却风引入丝条吹风冷却腔36而对途经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前述丝条6吹风冷却;还与此同时,进入前述内进风腔37内的冷却风依次经u形内过滤层333过滤后再依次经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蜂窝状孔以及u形内过滤孔板332上的圆形孔吹向前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对途经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前述丝条6吹风冷却。由前述说明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机构3能使冷却风从中央以及从外围以两面交攻的方式将冷却风吹向丝条6,因而如实地弥补了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客观地兑现了在前述技术效果栏中记载的技术效果。

    依据专业常识,并且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说明,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前述喷丝板上的喷丝孔呈与u字形的丝条吹风冷却腔36相一致的u形排列。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包括一供风机构(1),该供风机构(1)设置在一腾空于地坪的作业平台(2)上,并且该供风机构(1)在使用状态下与供风机管路连接;一导风机构(3),该导风机构(3)与所述的供风机构(1)的右侧连接;一供风管升降机构(4),该供风管升降机构(4)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2)上并且与所述供风机构(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风机构(3)包括一u形导风箱(31)、一u形外过滤装置(32)、一u形内过滤装置(33)、一导风板(34)和一风道盖板(35),u形导风箱(31)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所述供风机构(1)并且与供风机构(1)固定,u形外过滤装置(32)位于u形导风箱(31)内并且该u形外过滤装置(32)的底部与u形导风箱(31)的u形导风箱底板(311)固定,而u形导风箱(31)与u形外过滤装置(3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外风腔(312),u形内过滤装置(33)位于u形外过滤装置(32)内,该u形内过滤装置(33)与u形外过滤装置(32)之间的空间构成为丝条吹风冷却腔(36),并且在对应于所述u形内过滤装置(33)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内进风腔(37),该内进风腔(37)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相通,导风板(34)在对应于所述供风机构(1)的右侧的位置固定在所述u形导风箱(31)内并且位于u形导风箱(31)的左侧,该导风板(34)左侧与供风机构(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导风板进风腔(341),该导风板进风腔(341)由开设在导风板(34)上的导风板孔(342)与所述外风腔(312)、丝条吹风冷却腔(36)以及内进风腔(37)相通,风道盖板(35)在对应于所述u形导风箱(31)的顶部的位置与u形导风箱(31)固定,由该风道盖板(35)对所述外风腔(312)的顶部、内进风腔(37)的顶部以及所述导风板进风腔(341)的顶部封闭,在该风道盖板(35)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位置开设有风道盖板丝条让位腔(351),所述外风腔(312)是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相通的,并且该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底部构成为出丝口(36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外过滤装置(32)包括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u形外过滤孔板(322)和u形外过滤层(323),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位于所述u形导风箱(31)内,并且该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底部与u形导风箱底板(311)固定,在该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上构成有蜂窝孔,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u形外过滤孔板(322)与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朝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一侧表面固定,u形外过滤层(323)覆盖在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朝向所述外风腔(312)的一侧,其中,在对应于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高度方向的左侧腔口的位置设置有一腔体联结板(38),在该腔体联结板(38)上以密集状态开设有腔体联结板孔(381),所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的高度方向的左侧与腔体联结板(38)连接;所述u形内过滤装置(33)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外过滤孔板(322)上的孔为圆形孔,并且位置与所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上的所述蜂窝孔相对应;所述的u形外过滤层(323)为无纺布;所述蜂窝孔自所述外风腔(312)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方向向下倾斜而构成有一倾斜角α,该倾斜角α的度数为5-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内过滤装置(33)包括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u形内过滤孔板(332)和u形内过滤层(333),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构成有蜂窝状孔并且位于所述u形外过滤蜂窝板(321)内,该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高度方向的开口朝向左,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底部由内进风腔底板(3311)封闭,所述的内进风腔(37)位于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中部区域并且与所述内进风腔底板(3311)相对应,u形内过滤孔板(332)与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朝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一侧表面固定,u形内过滤层(333)覆盖在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朝向所述内进风腔(37)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内过滤孔板(332)上的孔为圆形孔并且位置与所述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上的所述蜂窝状孔相对应;所述的u形内过滤层(333)为无纺布;所述蜂窝状孔自所述内进风腔(37)向所述丝条吹风冷却腔(36)的方向向下倾斜,该向下倾斜的角度为5-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形内过滤蜂窝板(331)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内进风腔(37)的位置间隔设置有过滤层支撑杆(3312),该过滤层支撑杆(3312)的两端端面与所述u形内过滤层(333)相向一侧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形导风箱(31)的上部并且朝向所述外风腔(312)的一侧间隔固定有风道盖板固定螺母(313),在所述风道盖板(35)的边缘部位并且在对应于风道盖板固定螺母(313)的位置配设有风道盖板固定螺钉(352),该风道盖板固定螺钉(352)与风道盖板固定螺母(313)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风机构(1)包括冷却风进风管(11)、一过渡连接管(12)和一冷却风出风管(13),冷却风进风管(11)与所述作业平台(2)朝向上的一侧固定并且该冷却风进风管(11)朝向下的一端在使用状态下与所述供风机管路连接,过渡连接管(12)的一端与冷却风进风管(11)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冷却风出风管(13)的冷却风出风管进风口连接,而冷却风出风管(13)的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朝向右并且与所述的导风板进风腔(341)相通,其中,所述的过渡连接管(12)为皱褶状的伸缩管;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2)上的所述供风管升降机构(4)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13)连接,所述的u形导风箱(31)在对应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的位置与冷却风出风管(13)固定;所述的导风板(34)对应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出风口(131)的右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冷却风出风管(13)的前侧构成有一前导套(132),后侧构成有一后导套(133),前、后导套(132、133)彼此对应,设置在所述作业平台(2)上的所述供风管升降机构(4)在对应于所述前导套(132)和后导套(133)的位置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1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风管升降机构(4)包括一前导杆(41)、一后导杆(42)和一升降作用缸(43),前导杆(41)的下端底部固定在所述作业平台(2)上,而前导杆(41)的上端与所述前导套(132)滑动配合,后导杆(42)的下端底部固定在所述作业平台(2)上,而后导杆(42)的上端与所述后导套(133)滑动配合,升降作用缸(43)以纵向状态设置在作业平台(2)上并且该升降作用缸(43)的升降作用缸柱(431)朝向上,在该升降作用缸柱(431)的末端构成有一出风管固定盘(4311),该出风管固定盘(4311)与所述冷却风出风管(13)的下部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短纤维熔融纺丝用的U形环吹风冷却装置,包括供风机构;导风机构,与供风机构的右侧连接;供风管升降机构,与供风机构连接;特点:导风机构包括U形导风箱、U形外过滤装置、U形内过滤装置、导风板和风道盖板,U形导风箱的开口朝向供风机构且与供风机构固定,U形外过滤装置位于U形导风箱内,U形导风箱与U形外过滤装置之间的空间构为外风腔,U形内过滤装置与U形外过滤装置之间的空间构为丝条吹风冷却腔,且在对应于U形内过滤装置的中央位置构成有内进风腔,导风板固定在U形导风箱内,导风板左侧与供风机构之间的空间构为导风板进风腔,风道盖板与U形导风箱固定。保障纤维的质量;避免丝条相互粘连;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能。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俊;樊海彬;王维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98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