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纺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双组分复合纤维如并列型涤、锦双组分复合纤维在我国已有较长的生产历史并且不论是设备还是工艺均十分成熟。关于双组分复合纤维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101109110a(一种偏芯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pps与pet、pbt与pa6或者采用pbt与pa66;cn101798714b(双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pet与pa;cn104195673b(双组分聚酯复合纤维直接纺丝方法及系统),采用双组分pet。
由于上述双组份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三维卷曲性能,因而在针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双组分复合纤维的卷曲半径相对较大,从而在一定长度范围的纤维卷曲数量受到限制。三组份复合纤维因卷曲半径显著小于双组分复合纤维,因而在一定长度范围内的纤维卷曲数量显著高于双组分复合纤维,从而使双组分复合纤维无法与三组分复合纤维的拔萃的弹性及柔软性相媲美。但是在制备三组分复合纤维的过程中,三组分复合纤维熔体之间的相容性问题显著突出于双组分复合纤维熔体之间的相容性,也就是说,组分愈多,相容性问题愈突出,工艺控制难度相应愈大,否则会影响三组分复合纤维的质量。具体地讲,如果三组分复合纤维的相容性欠缺,那么各个组分的熔体复合后,在单根纤维的纵向方向会产生由不同熔体之间引起的无法有效粘合而出现分叉的现象,从而在后道牵伸或者其它的纺织加工过程中产生毛丝、断头问题,致使三组分复合纤维的质量无法达到业界之预期,甚至难以被市场接受。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同样可见诸关于三组分复合纤维的技术信息,如cn1164810c(聚酰胺细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185377c(聚苯胺/聚酰胺导电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01892536b(一种三组份纤维混纺及其制造工艺)、cn101768796b(一种多组份复合偏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01798713b(一种多组份复合偏心纤维及其制备方法)、cn103233292b(一种间位芳纶纤维的制备方法)和cn105908268b(一种高抗起球和高耐磨的三组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等等。
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角度考量,若要制备三组分复合纤维,那么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的结构合理与否是一个不可偏废的重要因素,因为不同纤维原料的特性粘度对螺杆熔融挤出的温度的适应性等等是不同的,然而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中外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与制备三组分复合纤维相关装备的技术信息,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不同的纤维原料由不同的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至各自的计量泵并将由各自的计量泵计量后的不同的熔体在分流状态下供给复合纺丝组件而得以体现不同熔体之间的良好的相容性以及满足复合纺丝组件纺制出具有良好弹性及柔软性的纤维要求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包括一纺丝箱箱体,该纺丝箱箱体由自右向左分布的并且彼此之间密封分隔的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以及第三箱体组成,所述第一箱体配设有一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该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与第一箱体的第一箱体腔相通,所述第二箱体配设有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该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与第二箱体的第二箱体腔相通,所述第三箱体配设有一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该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与第三箱体的第三箱体腔相通;一纺丝切片熔融挤出机构,该纺丝切片熔融挤出机构包括第一螺杆挤出机、第二螺杆挤出机和第三螺杆挤出机,第一螺杆挤出机的第一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通过第一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与复数个第一熔体计量泵连接,第二螺杆挤出机的第二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通过第二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与复数个第二熔体计量泵连接,第三螺杆挤出机的第三螺杆出机熔体引出口通过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与复数个第三熔体计量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熔体计量泵、第二熔体计量泵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的结构相同并且数量相等;复数个纺丝组件,该纺丝组件以间隔状态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并且循着第二箱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的第一熔体计量泵、第二熔体计量泵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与所述纺丝组件管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包括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第一联苯蒸汽引汽管、第一冷凝液回流管、第一冷凝器和第一联苯蒸汽回流管,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伴随于所述纺丝箱箱体的右侧设置,第一联苯蒸汽引汽管的一端与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第一箱体腔相通,第一冷凝液回流管连接在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与第一箱体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一箱体腔相通,第一冷凝器通过第一回流管与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连接,第一联苯蒸汽回流管连接在第一冷凝器与第一箱体之间并且同样与所述的第一箱体腔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包括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第二联苯蒸汽引汽管、第二冷凝液回流管、第二冷凝器和第二联苯蒸汽回流管,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伴随于所述纺丝箱箱体的右侧设置,第二联苯蒸汽引汽管的一端与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第二箱体腔相通,第二冷凝液回流管连接在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与第二箱体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二箱体腔相通,第二冷凝器通过第二回流管与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连接,第二联苯蒸汽回流管连接在第二冷凝器与第二箱体之间并且同样与所述的第二箱体腔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包括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第三联苯蒸汽引汽管、第三冷凝液回流管、第三冷凝器和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伴随于所述纺丝箱箱体的右侧设置,第三联苯蒸汽引汽管的一端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箱体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第三箱体腔相通,第三冷凝液回流管连接在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与第三箱体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三箱体腔相通,第三冷凝器通过第三回流管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连接,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连接在第三冷凝器与第三箱体之间并且同样与所述的第三箱体腔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流管自所述第一箱体腔的方向向所述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的方向向下倾斜,其中,所述的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对应于所述纺丝箱箱体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冷凝液回流管自所述第二箱体的方向向所述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的方向向上倾斜,其中,所述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对应于所述纺丝箱箱体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冷凝液回流管自所述第三箱体的方向向所述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的方向向下倾斜,其中,所述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对应于所述纺丝箱箱体的长度方向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熔体计量泵以及第二熔体计量泵的数量与所述第三熔体计量泵的数量相等并且结构与第三熔体计量泵的结构相同,该第三熔体计量泵的数量有两个并且每个第三熔体计量泵具有一计量泵熔体引入孔,所述的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在对应于该计量泵熔体引入孔的位置与第三熔体计量泵连接并且与计量泵熔体引入孔相通,第三熔体计量泵具有复数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该复数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与计量泵熔体引入孔相通,其中,每一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各通过一根喷丝头进料管与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的并且循着所述第二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复数个纺丝组件中的其中一个纺丝组件连接并且相通;其中,所述第一熔体计量泵具有一第一熔体计量泵进料孔和复数个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所述第二熔体计量泵具有一第二熔体计量泵进料孔和复数个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和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与所述纺丝组件相连接的方式是与所述计量泵熔体引出孔与纺丝组件相连接的方式相同的,并且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以及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的数量与所述计量泵熔体引出孔的数量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三熔体计量泵各具有六个所述的计量泵熔体引出孔,该六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围绕计量泵熔体引出孔的四周等距离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的并且循着第二箱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纺丝组件的数量有十二个,每一根所述喷丝头进料管与一个纺丝组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纺丝组件由一喷丝头座和一喷丝头组成,喷丝头座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喷丝头与喷丝头座固定,所述的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各通过喷丝头引料管与喷丝头连接;所述的计量泵熔体引出孔通过喷丝头进料管与喷丝头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纺丝箱箱体采用了分别具有复数个第一、第二、第三熔体计量泵的第一、第二、第三箱体,又由于能由各自的计量泵将计量后的不同的熔体在分流状态下供给纺丝组件进行复合纺丝,因而得以体现不同熔体之间的良好的相容性,满足纺丝组件得以纺制出具有良好柔软性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纺丝箱箱体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纺丝箱箱体1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至图3,示出了一纺丝箱箱体1,该纺丝箱箱体1由自右向左分布的并且彼此之间密封分隔的第一箱体11、第二箱体12以及第三箱体13组成,前述第一箱体11配设有一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该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与第一箱体11的第一箱体腔112相通,前述第二箱体12配设有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21,该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21与第二箱体12的第二箱体腔122相通,前述第三箱体13配设有一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该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与第三箱体13的第三箱体腔132相通;示出了一纺丝切片熔融挤出机构2,该纺丝切片熔融挤出机构2包括第一螺杆挤出机21、第二螺杆挤出机22和第三螺杆挤出机23,第一螺杆挤出机21的第一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211通过第一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111与复数个第一熔体计量泵212连接,第二螺杆挤出机22的第二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221通过第二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211与复数个第二熔体计量泵222连接,第三螺杆挤出机23的第三螺杆出机熔体引出口231通过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311与复数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连接,其中,前述第一熔体计量泵212、第二熔体计量泵222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结构相同并且数量相等;示出了复数个纺丝组件3,该纺丝组件3以间隔状态设置在前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并且循着第二箱体12的长度方向分布,前述的第一熔体计量泵212、第二熔体计量泵222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232与前述纺丝组件3管路连接。
重点见图1,前述的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包括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第一联苯蒸汽引汽管1112、第一冷凝液回流管1113、第一冷凝器1114和第一联苯蒸汽回流管1115,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伴随于前述纺丝箱箱体1的右侧设置,第一联苯蒸汽引汽管1112的一端与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前述第一箱体11连接并且与前述的第一箱体腔112相通,第一冷凝液回流管1113连接在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与第一箱体11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一箱体腔112相通,第一冷凝器1114通过第一回流管11141与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连接,第一联苯蒸汽回流管1115连接在第一冷凝器1114与第一箱体11之间并且同样与前述的第一箱体腔112相通。
前述的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21包括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第二联苯蒸汽引汽管1212、第二冷凝液回流管1213、第二冷凝器1214和第二联苯蒸汽回流管1215,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伴随于前述纺丝箱箱体1的右侧设置,第二联苯蒸汽引汽管1212的一端与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前述第二箱体12连接并且与前述的第二箱体腔122相通,第二冷凝液回流管1213连接在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与第二箱体12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二箱体腔122相通,第二冷凝器1214通过第二回流管12141与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连接,第二联苯蒸汽回流管1215连接在第二冷凝器1214与第二箱体12之间并且同样与前述的第二箱体腔122相通。
继续见图1,前述的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包括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第三联苯蒸汽引汽管1312、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第三冷凝器1314和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1315,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伴随于前述纺丝箱箱体1的右侧设置,第三联苯蒸汽引汽管1312的一端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前述第三箱体13连接并且与前述的第三箱体腔132相通,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连接在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与第三箱体13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三箱体腔132相通,第三冷凝器1314通过第三回流管13141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连接,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1315连接在第三冷凝器1314与第三箱体13之间并且同样与前述的第三箱体腔132相通。
继续见图1至图3,前述第一冷凝液回流管1113自前述第一箱体腔112的方向向前述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的方向向下倾斜5-10°(左高右低),其中,前述的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对应于前述纺丝箱箱体1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
前述的第二冷凝液回流管1213自前述第二箱体12的方向向前述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的方向向上倾斜5-10°(右高左低),其中,前述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对应于前述纺丝箱箱体1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下部。
前述的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自前述第三箱体13的方向向前述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的方向向下倾斜5-10°(左高右低),其中,前述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对应于前述纺丝箱箱体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熔体计量泵212以及第二熔体计量泵222的数量与前述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数量相等并且结构与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结构相同,该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数量有两个并且每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具有一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前述的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311在对应于该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的位置与第三熔体计量泵232连接并且与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相通,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具有复数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该复数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与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相通,其中,每一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各通过一根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设置在前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的并且循着前述第二箱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前述复数个纺丝组件3中的其中一个纺丝组件连接并且相通;其中,前述第一熔体计量泵212具有一第一熔体计量泵进料孔和复数个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前述第二熔体计量泵222具有一第二熔体计量泵进料孔和复数个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和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与前述纺丝组件3相连接的方式是与前述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以及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与纺丝组件3相连接的方式相同的,并且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以及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的数量与前述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的数量相等。
前述两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各具有六个前述的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该六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围绕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的四周等距离间隔分布,设置在前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的并且循着第二箱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前述纺丝组件3的数量有十二个,每一根前述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一个纺丝组件3连接。
由上述说明并且结合图1至图3可知:由于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一熔体计量泵212、第二熔体计量泵222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各有两个,又由于每一个第一、第二、第三熔体计量泵212、222、232各有六个出料口,即第一熔体计量泵212有六个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二熔体计量泵222有六个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三熔体计量泵232有六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因而相对于一个计量泵例如相对于一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而言分别通过六根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六个纺丝组件3连接,于是,由于第三熔体计量泵232有两个,因而一共有十二根喷丝头进料管23221接至十二个纺丝组件。由于第一、第二熔体计量泵212、222与前述相同,因而不再赘述。进而可知,相对于一个纺丝组件3可以获得三种不同材质如pla、ptt及pet纺丝熔体。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第一、第二、第三熔体计量泵212、222、232的基础上再合理增加第四乃至第五熔体计量泵,并且相应增加纺丝组件3的数量等等,那么应当视为等效的技术手段而依然属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内涵范畴。
由图2和图3所示,前述的纺丝组件3由一喷丝头座31和一喷丝头32组成,喷丝头座31设置在前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喷丝头32与喷丝头座31固定,前述的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各通过喷丝头引料管与喷丝头32连接;前述的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通过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喷丝头32连接。
由上述说明可知,每个喷丝头32具有三个喷丝头进料孔(图1示意)。
由于第一、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121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相同的,又由于第一、第二熔体计量泵212、222的工作原理是与第二熔体计量泵232相同的,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232作简要说明。
在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的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处于工作状态下,通过第三联苯蒸汽引管1312将联苯蒸汽引入第三箱体腔132,并且由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回入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同时第三箱体腔132内的冷凝汽液经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1315进入第三冷凝器1314,再经第三回流管13141引入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
在上述过程中,由第三螺杆挤出机23将原料例如pla切片熔融挤出,熔体即pla熔体依次经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231、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311、两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两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共有十二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和喷丝头进料管23221引入十二个纺丝组件3的喷丝头32,由喷丝头32喷出,经风冷却、上油等,形成三组分复合纤维。依据专业常识,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熔体计量泵212、222、232分别配备有第一、第二熔体计量泵电机2121、2221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电机23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螺杆挤出机21、22分别将ptt、pet切片熔融挤出。由于pla、ptt、pet对螺杆熔融挤出的温度是不同的,因而在对pla、ptt、pet熔融挤出时需对前述第三、第一、第二螺杆挤出机23、21、22的挤出温度作适应性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1.一种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纺丝箱箱体(1),该纺丝箱箱体(1)由自右向左分布的并且彼此之间密封分隔的第一箱体(11)、第二箱体(12)以及第三箱体(13)组成,所述第一箱体(11)配设有一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该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与第一箱体(11)的第一箱体腔(112)相通,所述第二箱体(12)配设有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21),该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21)与第二箱体(12)的第二箱体腔(122)相通,所述第三箱体(13)配设有一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该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与第三箱体(13)的第三箱体腔(132)相通;一纺丝切片熔融挤出机构(2),该纺丝切片熔融挤出机构(2)包括第一螺杆挤出机(21)、第二螺杆挤出机(22)和第三螺杆挤出机(23),第一螺杆挤出机(21)的第一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211)通过第一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111)与复数个第一熔体计量泵(212)连接,第二螺杆挤出机(22)的第二螺杆挤出机熔体引出口(221)通过第二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211)与复数个第二熔体计量泵(222)连接,第三螺杆挤出机(23)的第三螺杆出机熔体引出口(231)通过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311)与复数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熔体计量泵(212)、第二熔体计量泵(222)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结构相同并且数量相等;复数个纺丝组件(3),该纺丝组件(3)以间隔状态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并且循着第二箱体(12)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的第一熔体计量泵(212)、第二熔体计量泵(222)以及第三熔体计量泵(232)与所述纺丝组件(3)管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11)包括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第一联苯蒸汽引汽管(1112)、第一冷凝液回流管(1113)、第一冷凝器(1114)和第一联苯蒸汽回流管(1115),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伴随于所述纺丝箱箱体(1)的右侧设置,第一联苯蒸汽引汽管(1112)的一端与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箱体(11)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第一箱体腔(112)相通,第一冷凝液回流管(1113)连接在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与第一箱体(11)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一箱体腔(112)相通,第一冷凝器(1114)通过第一回流管(11141)与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连接,第一联苯蒸汽回流管(1115)连接在第一冷凝器(1114)与第一箱体(11)之间并且同样与所述的第一箱体腔(112)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21)包括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第二联苯蒸汽引汽管(1212)、第二冷凝液回流管(1213)、第二冷凝器(1214)和第二联苯蒸汽回流管(1215),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伴随于所述纺丝箱箱体(1)的右侧设置,第二联苯蒸汽引汽管(1212)的一端与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箱体(12)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第二箱体腔(122)相通,第二冷凝液回流管(1213)连接在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与第二箱体(12)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二箱体腔(122)相通,第二冷凝器(1214)通过第二回流管(12141)与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连接,第二联苯蒸汽回流管(1215)连接在第二冷凝器(1214)与第二箱体(12)之间并且同样与所述的第二箱体腔(122)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联苯蒸汽发生机构(131)包括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第三联苯蒸汽引汽管(1312)、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第三冷凝器(1314)和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1315),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伴随于所述纺丝箱箱体(1)的右侧设置,第三联苯蒸汽引汽管(1312)的一端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的出汽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箱体(13)连接并且与所述的第三箱体腔(132)相通,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连接在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与第三箱体(13)之间并且同样与第三箱体腔(132)相通,第三冷凝器(1314)通过第三回流管(13141)与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连接,第三联苯蒸汽回流管(1315)连接在第三冷凝器(1314)与第三箱体(13)之间并且同样与所述的第三箱体腔(132)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液回流管(1113)自所述第一箱体腔(112)的方向向所述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的方向向下倾斜,其中,所述的第一联苯蒸汽发生器(1111)对应于所述纺丝箱箱体(1)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冷凝液回流管(1213)自所述第二箱体(12)的方向向所述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的方向向上倾斜,其中,所述第二联苯蒸汽发生器(1211)对应于所述纺丝箱箱体(1)的长度方向的左侧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冷凝液回流管(1313)自所述第三箱体(13)的方向向所述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的方向向下倾斜,其中,所述第三联苯蒸汽发生器(1311)对应于所述纺丝箱箱体(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熔体计量泵(212)以及第二熔体计量泵(222)的数量与所述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数量相等并且结构与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结构相同,该第三熔体计量泵(232)的数量有两个并且每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具有一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所述的第三螺杆挤出机熔体分流管(2311)在对应于该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的位置与第三熔体计量泵(232)连接并且与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相通,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具有复数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该复数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与计量泵熔体引入孔(2321)相通,其中,每一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各通过一根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的并且循着所述第二箱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复数个纺丝组件(3)中的其中一个纺丝组件连接并且相通;其中,所述第一熔体计量泵(212)具有一第一熔体计量泵进料孔和复数个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所述第二熔体计量泵(222)具有一第二熔体计量泵进料孔和复数个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和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与所述纺丝组件(3)相连接的方式是与所述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与纺丝组件(3)相连接的方式相同的,并且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以及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的数量与所述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的数量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三熔体计量泵(232)各具有六个所述的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该六个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围绕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的四周等距离间隔分布,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的并且循着第二箱体(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纺丝组件(3)的数量有十二个,每一根所述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一个纺丝组件(3)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组分复合纤维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纺丝组件(3)由一喷丝头座(31)和一喷丝头(32)组成,喷丝头座(31)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12)的底部,喷丝头(32)与喷丝头座(31)固定,所述的第一熔体计量泵出料孔、第二熔体计量泵出料孔各通过喷丝头引料管与喷丝头(32)连接;所述的计量泵熔体引出孔(2322)通过喷丝头进料管(23221)与喷丝头(32)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