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属于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生产设备在生产线的广泛运用,其大大提高了生产率,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保证生产均衡性,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从而逐步取代了人工装配的工艺。
软管在与接头组装时,常常因为软管具备很强的柔韧性,和弯曲性,在受到组装冲击时,而产生褶皱、翻边、弯曲、安装不到位等现象。为解决以上问题,急需要设计一种软管接头组装机构,用于软管与接头的自动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管接头组装机构。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与第二滑轨平行设置,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上移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为l型结构,l型结构包括横向板、竖向板,所述横向板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活塞杆上连接有右半夹爪,横向板另一端固定有左半夹爪;所述右半夹爪、左半夹爪顶部均设置有软管卡接部;所述竖向板自由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活塞杆上连接有接头固定块,接头固定块前端设置有卡接凹槽,卡接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弹性隔圈、第二弹性隔圈,第一弹性隔圈与第二弹性隔圈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弹性圆环。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固定在底板上,第三气缸活塞杆通过卡接头与连接板一端相固定,连接板另一端与支撑板一侧相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软管卡接部内设置有螺纹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半夹爪侧面设置有光电传感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头固定块的卡接凹槽两侧设置有光纤传感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隔圈占弹性圆环周长的3/4,第二弹性隔圈占弹性圆环周长的1/4。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管接头组装机构,本设计方便软管与接头放置,安装后不会受组装冲击而产生褶皱、翻边、弯曲、安装不到位,由于机构采用气缸连动,更优化的整体装配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包括:底板19,所述底板19上设置有第一滑轨18、第二滑轨20,所述第一滑轨18与第二滑轨20平行设置,第一滑轨18、第二滑轨20上移动设置有支撑板17,所述支撑板17设置为l型结构,l型结构包括横向板、竖向板,所述横向板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16,第一固定板16上设置有第一气缸15,第一气缸15活塞杆上连接有右半夹爪4,横向板另一端固定有左半夹爪3;所述右半夹爪4、左半夹爪3顶部均设置有软管卡接部21;所述竖向板自由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1上设置有第二气缸10,第二气缸10活塞杆上连接有接头固定块9,接头固定块9前端设置有卡接凹槽22,卡接凹槽22内设置有第一弹性隔圈6、第二弹性隔圈7,第一弹性隔圈6与第二弹性隔圈7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弹性圆环。
还包括第三气缸12,所述第三气缸12固定在底板19上,第三气缸12活塞杆通过卡接头13与连接板14一端相固定,连接板14另一端与支撑板19一侧相固定,用于将组装好的软管和接头送至下一工序。
所述软管卡接部21内设置有螺纹结构,用于增强软管与软管卡接部之间的摩擦力。
所述左半夹爪3侧面设置有光电传感器5,用于感应软管卡接部里是否有软管。
所述接头固定块9的卡接凹槽22两侧设置有光纤传感器8,用于感应凹槽内是否有接头。
所述第一弹性隔圈6占弹性圆环周长的3/4,第二弹性隔圈7占弹性圆环周长的1/4,便于弹性隔圈与卡接凹槽之间通过螺丝固定。
实施例:
使用时,将软管1放入左半夹爪顶部的软管卡接部内,光电传感器感应到软管,第一气缸工作将活塞杆推出,带动右半夹爪前推,与左半夹爪相接触,右半夹爪上的软管卡接部与左半夹爪的软管卡接部相组合,将软管整体合抱住。将接头2放入凹槽内的由第一弹性隔圈、第二弹性隔圈组合成的弹性圆环内,光纤传感器感应到接头,第二气缸工作将活塞杆推出,带动接头固定块前推,将接头自由端插入软管前端。
弹性圆环将接头压缩力沿轴向软管的中心传递,帮助接头在软管外侧端部受压涨时能够沿轴向装入软管的外侧端部上,当软管卡接部处于压紧工作状态对软管的管体进行压紧夹持时,软管卡接部内螺纹结构有效的防止软管的串动,从而使得软管的管体和接头组装时更加稳定,实现软管接头的装配。
当完成软管与接头装配时,第三气缸工作将活塞杆推出,带动支撑板上的软管与接头进入下一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二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与第二滑轨平行设置,第一滑轨、第二滑轨上移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为l型结构,l型结构包括横向板、竖向板,所述横向板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一气缸,第一气缸活塞杆上连接有右半夹爪,横向板另一端固定有左半夹爪;所述右半夹爪、左半夹爪顶部均设置有软管卡接部;所述竖向板自由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活塞杆上连接有接头固定块,接头固定块前端设置有卡接凹槽,卡接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弹性隔圈、第二弹性隔圈,第一弹性隔圈与第二弹性隔圈组合成一个封闭的弹性圆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固定在底板上,第三气缸活塞杆通过卡接头与连接板一端相固定,连接板另一端与支撑板一侧相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卡接部内设置有螺纹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夹爪侧面设置有光电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固定块的卡接凹槽两侧设置有光纤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接头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隔圈占弹性圆环周长的3/4,第二弹性隔圈占弹性圆环周长的1/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