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1  235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马达为驱动源的电动车(ev,electricvehicle)已为人们所熟知。通常,电动车中的马达、变速器、逆变器等动力传动装置配置在车前舱内,电池配置在电动车的下部。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300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在电池450的前方和下方配置有构成车体下部结构的悬架构件340和下框架350。悬架构件340支撑着马达和变速驱动桥。电池450的前部通过连接器452连接有线束451。线束451从悬架构件340的上方通过后与车前舱内的pcu连接。

    在悬架构件340及下框架350之间设置有电池保护盖351。该电池保护盖351被设置为,其前端部通过前方的紧固部361而固定连接在悬架构件340上,其后端部通过后方的紧固部362而固定连接在下框架350上。电池保护盖351用于保护电池450和线束451,使电池450和线束451免受从路面上弹起的石子等障碍物的碰撞。

    图7是表示上述现有技术的电池保护盖351受到来自车体前方的负荷作用的状态的截面图。通常,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变速驱动桥和悬架构件340会向车体后方移动。悬架构件340向车体后方移动的情况下,负荷会经由电池保护盖351而施加于下框架350,导致下框架350向车体下方变形。下框架350变形而向车体下方位移后,电池450和线束451便会向车体下方移动,从而线束451有可能与悬架构件340相碰而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电动车发生碰撞时能防止电池和线束向车体下方移动而导致线束与悬架构件相碰的情况发生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该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前部的悬架构件;配置在所述悬架构件的车长方向的后方、且位于车体下部的电池;配置在所述电池的下方的下框架;与所述电池连接并向车体前部延伸的线束;及配置在所述悬架构件与所述下框架之间、且位于所述线束的下方的电池保护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盖的前端部通过第1紧固部与所述悬架构件固定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盖的后端部通过第2紧固部与所述下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第2紧固部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框架上的紧固构件、和形成在所述电池保护盖上的紧固孔,所述紧固孔具有供所述紧固构件插入并紧固的固定用孔、和与所述固定用孔连通的脱离用孔,该脱离用孔比所述固定用孔更靠近车体前方,且孔径大于所述紧固构件的最大外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的优点在于,在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若电池保护盖向车体后方移动,则电池保护盖上形成的脱离用孔会移动到下框架上安装的紧固构件的位置,而使紧固构件从脱离用孔中脱出,从而,电池保护盖与下框架之间的连接被解除。由此,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电池保护盖会脱离下框架,从而能避免将碰撞负荷施加到下框架上而使其变形的情况发生。其结果,电池和线束不容易向车体下方移动,因而能防止线束与悬架构件相碰。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脱离用孔被构成为圆形或四方形。基于该结构,在脱离用孔为圆形的情况下,脱离用孔在电池保护盖上占用的面积较小,适用于电池保护盖的端部面积较小的结构。在脱离用孔为四方形的情况下,脱离用孔的开口面积比圆形的大,紧固构件更容易从脱离用孔中脱出,从而电池保护盖与下框架之间的连接更容易被解除。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紧固孔具有形成在所述固定用孔与所述脱离用孔之间、将所述固定用孔与所述脱离用孔连通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在车宽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越靠近车体前方越宽。基于该结构,在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即便是电池保护盖向斜后方移动,脱离用孔也能移动到紧固构件的位置,使紧固构件从脱离用孔中脱出,从而使电池保护盖与下框架之间的连接解除。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还具有引导部,当所述电池保护盖相对于所述下框架向车体后方移动时,该引导部引导所述电池保护盖相对于所述下框架向车体下方移动。基于该结构,当脱离用孔移动到紧固构件的位置时,紧固构件容易从脱离用孔中脱出,因而电池保护盖与下框架之间的连接容易被解除。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引导部包括形成在所述下框架和所述电池保护盖中的一方上的倾斜部、及形成在所述下框架和所述电池保护盖中的另一方上的抵接部,所述倾斜部被构成为,其靠近车体后方的端部低于其靠近车体前方的端部地倾斜,所述抵接部被构成为,与所述倾斜部大致平行地倾斜,并与所述倾斜部相接触。基于该结构,由于倾斜部与抵接部相接触的面朝车体后下方倾斜(倾斜部的靠近车体后方的端部低于靠近车体前方的端部),所以当倾斜部与抵接部相对移动时,电池保护盖能被引导为相对于下框架向车体下方移动。由此,当脱离用孔移动到紧固构件的位置时,紧固构件容易从脱离用孔中脱出,因而电池保护盖与下框架之间的连接更容易被解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图1中的a―a线上的截面图。

    图3a是表示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的第2紧固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b是表示上述车体下部结构中的第2紧固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电池保护盖受到来自车体前方的负荷作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a是表示上述第2紧固部的紧固孔的一种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5b是表示上述第2紧固部的紧固孔的另一种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池保护盖受到来自车体前方的负荷作用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车200的车体下部结构100进行说明。电动车200是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车辆。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车200的车体下部结构100的仰视图。以下说明的各图中,箭头f表示电动车200的前方;箭头b表示电动车200的后方;箭头u表示电动车200的上方;箭头d表示电动车200的下方;箭头l表示电动车200的左方;箭头r表示电动车200的右方。

    如图1所示,电动车200的车体110上设置有构成车体下部结构100的前底板10、边梁21和边梁22、下梁31和下梁32、前悬架构件40、悬架横梁45、下框架50、及电池保护盖51。

    位于车体110的前部的车前舱120内配置有马达、变速驱动桥、pcu(电源控制单元)等动力传动装置(未图示)。

    前底板10配置在车体110的底部。边梁21和边梁22分别设置在前底板10的左右两侧,并沿车长方向延伸。

    下梁31和下梁32配置在车体110的底部,并沿车长方向延伸。

    前悬架构件40配置在下梁31和下梁32的下方。该前悬架构件40包括侧导轨41和侧导轨42、前横梁43、后横梁44、及悬架横梁45。

    悬架横梁45配置在后横梁44的下方,并沿车宽方向延伸。

    另外,在下梁31和下梁32之间配置有电池150。在车长方向上,电池150被配置为比前悬架构件40更靠近车体后方(b侧),并位于车体110的下部。

    图2是图1中的a―a线上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电池150上连接着线束151。线束151从电池150延伸至车前舱120内。该线束151用于将配置在车前舱120内的pcu与电池150电连接。

    下框架50配置在电池150的下方。电池保护盖51配置在悬架横梁45与下框架50之间。另外,电池保护盖51位于线束151的下方。针对来自下方的负荷(例如从路面上弹起的石头等障碍物的碰撞负荷),电池150和线束151能受到电池保护盖51的保护。

    电池保护盖51的前端部通过第1紧固部61而固定连接在悬架横梁45上。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通过第2紧固部62而固定连接在下框架50上。在此,第1紧固部61和第2紧固部62包括螺栓。

    线束151通过连接器152而连接在电池150的前部。线束151从电池保护盖51的上方通过后与车前舱120内的pcu连接。

    另外,如图2所示,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及下框架50上设置有引导部80。该引导部80具有倾斜部81和抵接部83。

    倾斜部81形成在下框架50上。该倾斜部81被构成为,其靠近车体后方(b侧)的端部低于其靠近车体前方(f侧)的端部地倾斜。即,倾斜部81被构成为从车体前方朝车体后下方延伸。抵接部83形成在电池保护盖51上,与倾斜部81大致平行地倾斜,即,从车体前方朝车体后下方延伸。引导部80被构成为,在电池保护盖51相对于下框架50向车体后方(b侧)移动的情况下,抵接部83与倾斜部81相抵接,由于两者相接触的面从车体前方朝车体后下方倾斜,所以电池保护盖51被引导为相对下框架50向车体下方(u侧)移动。

    另外,作为其它实施方式,也可将倾斜部81形成在电池保护盖51上;将抵接部83形成在下框架50上。

    图3a是表示第2紧固部62的仰视图,图中示出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与下框架50通过第2紧固部62而固定连接的状态。图3b是表示第2紧固部62的仰视图,图中示出电池保护盖51相对于下框架50向车体后方(b侧)移动后的状态。

    如图3a所示,第2紧固部62具有紧固构件71和紧固孔73。紧固构件71安装在下框架50上。在此,紧固构件71为螺栓,具有轴部711和头部712。

    紧固孔73是形成在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上的开口部。紧固孔73具有固定用孔74和脱离用孔75。

    固定用孔74是供紧固构件71插入并紧固的孔。该固定用孔74的孔径被设定为,能使紧固构件71的轴部711插在固定用孔74中,但不能使紧固构件71的头部712穿过固定用孔74。

    脱离用孔75与固定用孔74相连通,且比固定用孔74更靠近车体前方(f侧)。脱离用孔75的孔径被设定为,能使紧固构件71的头部712穿过。即,脱离用孔75的孔径大于紧固构件71的最大外径(紧固构件71的头部712的外径)。

    如图3a所示,在紧固构件71插在紧固孔73的固定用孔74中的状态下,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与下框架50通过第2紧固部62而固定连接。

    图3b示出电池保护盖51相对于下框架50向车体后方(b侧)移动,从而紧固孔73的脱离用孔75移动到紧固构件71的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紧固构件71的头部712能穿过脱离用孔75,因而紧固构件71可从脱离用孔75中脱出,而使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脱离下框架50。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引导部80,所以在电池保护盖51相对于下框架50向车体后方(b侧)移动的情况下,抵接部83与倾斜部81相抵接而使电池保护盖51相对于下框架50向车体下方(u侧)移动,从而紧固构件71能容易地从脱离用孔75中脱出,使电池保护盖51的后端部脱离下框架50。

    图4是表示电动车200发生正面碰撞时电池保护盖51受到来自车体前方(f侧)的负荷作用的状态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在电动车200发生正面碰撞时,变速驱动桥和悬架构件40向车体后方移动。随着悬架构件40向车体后方移动,电池保护盖51也向车体后方移动,导致电池保护盖51上形成的脱离用孔75移动到下框架50上安装的紧固构件71的位置(参照图3b),而使紧固构件71从脱离用孔75中脱出,从而电池保护盖51与下框架50之间的连接被解除。因此,当电动车200发生正面碰撞时,由于电池保护盖51脱离了下框架50,所以能避免碰撞负荷施加到下框架50上而使其变形。其结果,能防止电池150和线束151向车体下方(u侧)移动而导致线束150与悬架构件40相碰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图5a和图5b分别示出紧固孔的不同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紧固孔73的脱离用孔75为圆形,而图5a所示的紧固孔173的脱离用孔175被构成为四方形。由于脱离用孔175的开口面积比圆形的更大,所以紧固构件71更容易从脱离用孔175脱出,从而电池保护盖51与下框架50之间的连接更容易被解除。

    图5b所示的紧固孔273具有连通部276。该连通部276形成在固定用孔274与脱离用孔275之间,将固定用孔274与脱离用孔275连通。连通部276在车宽方向上的宽度被设定为越靠近车体前方(f侧)越宽。因此,当电动车200发生正面碰撞时,即便是在电池保护盖51朝着斜后方移动的情况下,脱离用孔275也能移动到紧固构件71的位置,使紧固构件71从脱离用孔275脱离,因而,能容易地解除电池保护盖51与下框架50之间的连接。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包括设置在车体前部的悬架构件;配置在所述悬架构件的车长方向的后方、且位于车体下部的电池;配置在所述电池的下方的下框架;与所述电池连接并向车体前部延伸的线束;及配置在所述悬架构件与所述下框架之间、且位于所述线束的下方的电池保护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保护盖的前端部通过第1紧固部与所述悬架构件固定连接,

    所述电池保护盖的后端部通过第2紧固部与所述下框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2紧固部包括安装在所述下框架上的紧固构件、和形成在所述电池保护盖上的紧固孔,

    所述紧固孔具有供所述紧固构件插入并紧固的固定用孔、和与所述固定用孔连通的脱离用孔,该脱离用孔比所述固定用孔更靠近车体前方,且孔径大于所述紧固构件的最大外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脱离用孔被构成为圆形或四方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孔具有形成在所述固定用孔与所述脱离用孔之间、将所述固定用孔与所述脱离用孔连通的连通部,

    所述连通部在车宽方向的宽度被设定为,越靠近车体前方越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引导部,当所述电池保护盖相对于所述下框架向车体后方移动时,该引导部引导所述电池保护盖相对于所述下框架向车体下方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包括形成在所述下框架和所述电池保护盖中的一方上的倾斜部、及形成在所述下框架和所述电池保护盖中的另一方上的抵接部,

    所述倾斜部被构成为,其靠近车体后方的端部低于其靠近车体前方的端部地倾斜,

    所述抵接部被构成为,与所述倾斜部大致平行地倾斜,并与所述倾斜部相接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该电动车的车体下部结构包括悬架构件、电池、下框架、线束、及电池保护盖。将电池保护盖的后端部与下框架固定连接的第2紧固部包括安装在下框架上的紧固构件、和形成在电池保护盖上的紧固孔,该紧固孔具有固定用孔和脱离用孔。基于上述结构,在电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电池保护盖的后端部能脱离下框架,从而能避免将碰撞负荷施加到下框架上而使其变形,因而,能防止电池和线束向车体下方移动而导致线束与悬架构件相碰的情况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佐武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06.12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9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