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3  137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坐便器,特别涉及一种儿童坐便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儿童的小型马桶既会占用较多的厕所面积,又会增加室内装修成本。而且待儿童长大后,该小型马桶会失去它原本的功能,进而成为卫生间的障碍物。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于儿童的坐便器,这些坐便器结构简单、移动方便;待儿童长大后,可以闲置或者扔掉,其成本底、且不会破坏卫生间的装修布局。

    但是,市场上的儿童坐便器均为一体式结构,其体积是固定不变的,往往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在不使用时,无法对其进行折叠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尽管移动方便,但在携带儿童在户外游玩时,却是不便于外出携带,进而降低用户的体验感,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儿童坐便器,该儿童坐便器可在不使用时进行折叠,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且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包括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均套设有同一个用以收集粪便的集便容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均设置有用以将若干个支撑柱同步朝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折叠连杆机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折叠连杆机构均包括有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长度相同且铰接点于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的中部,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同的一端分别与一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同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支撑柱的底部、顶部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柱的个数为四个,每个所述支撑柱均为四分之一的圆柱状,四个所述支撑柱在收拢时可形成圆柱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均设置有可与折叠连杆机构相配合的活动块,每个所述活动块均可实现与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支撑柱的一侧均设置有内圆弧面,四个所述内圆弧面可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其中一个所述内圆弧面上设置有用以引导儿童正常如厕习惯的如厕引导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柱两端的活动块可将容纳空间在坐便器收拢时形成封闭的腔室,将所述如厕引导装置进行围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每个所述支撑柱顶端的活动块上均设置有凸起,每个所述凸起均套接有同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可与凸起相配合的若干个卡接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可与集便容器相配合的让位孔,所述集便容器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以与支撑板相抵接的挂耳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位于所述支撑柱顶部的活动块所远离支撑柱的一侧均设置有用以对支撑板进行限位的安装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如厕引导装置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连接有gps模块、电池、无线传输模块以及计时模块,所述电池为gps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以及计时模块进行供电,所述壳体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内圆弧面固接;

    所述如厕引导装置还包括有设置于支撑板上的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于其中一个安装部上的按键开关,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一侧与计时模块数据连接,所述计时模块的一侧与按键开关电连接,所述按键开关以及gps模块均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儿童父母手持终端信号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儿童坐便器不使用时,将安装部、集便容器以及支撑板依次从支撑柱顶端取下,通过在外力的作用下推动支撑柱,使得若干个支撑柱在折叠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均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收拢形成收纳体,使得在此状态下的坐便器不占用空间,有利于安放以及外出携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当需要实用儿童坐便器时,通过对支撑柱施加外力,使得若干个支撑柱在折叠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均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展开使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柱个数为四个且每个均为四分之一的圆柱状,四个支撑柱在儿童坐便器收拢时可配合形成圆柱状。同时,每个支撑柱的一侧均设置有内圆弧面,四个内圆弧面可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其中一个所述内圆弧面上设置有用以引导儿童正常如厕习惯的如厕引导装置,位于支撑柱两端的活动块可将容纳空间在坐便器收拢时形成封闭的腔室,将所述如厕引导装置进行围合,以避免如厕引导装置不会直接裸露在外部,在避免坐便器在长期放置过程中以及携带过程中对如厕引导装置进行触碰,在提高保护性能的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

    (3)通过设置于容纳空间内的如厕引导装置、设置于支撑板上的压力传感器以及设置于其中一个安装部上的按键开关,使得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可将儿童如厕信息以及定位地址信号传递至儿童父母手持终端处,儿童父母根据儿童完成如厕的情况,来给与儿童奖励,以在幼时培养儿童正常的如厕习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儿童坐便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去除安装部后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3去除支撑板以及集便容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支撑柱、活动块以及如厕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如厕引导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儿童坐便器收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柱;2、集便容器;3、折叠连杆机构;4、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内圆弧面;7、如厕引导装置;8、凸起;9、支撑板;10、卡接孔;11、让位孔;12、挂耳部;13、活动块;14、收容凹槽;15、防滑纹路;16、安装部;17、gps模块;18、无线传输模块;19、计时模块;20、压力传感器;21、按键开关;22、提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图7所示,一种儿童坐便器,包括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支撑柱1,每个支撑柱1的顶部均套设有同一个用以收集粪便的集便容器2,任意两个相邻支撑柱1之间均设置有用以实现若干个支撑柱1同步朝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折叠连杆机构3。

    当儿童坐便器不使用时,将用以收集儿童粪便的集便容器2从支撑柱1顶端取下,进而在外力的作用下推动支撑柱1,使得若干个支撑柱1在折叠连杆机构3的作用下均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以收拢形成收纳体,使得在此状态下的坐便器不占用空间,有利于安放以及外出携带,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感。当需要实用儿童坐便器时,人体对支撑柱1施加外力,使得若干个支撑柱1在折叠连杆机构3的作用下均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展开,接着将集便容器2套设于若干个支撑柱1顶部,以实现对集便容器2进行固定;同时集便容器2可完成对若干个支撑柱1的限位作用,以避免支撑柱1在儿童如厕过程中进行移动,提高儿童坐便器的结构稳定性。

    每个折叠连杆机构3均包括有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以及第二连杆5,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的长度相同且其铰接点于第一连杆4以及第二连杆5的中部。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相同的一端分别与一支撑柱1的顶部、底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相同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支撑柱1的底部、顶部转动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每个折叠连杆机构3在展开时形成“x”状连接任意两个相邻支撑柱1。当需要将坐便器展开或收拢时,通过折叠连杆机构3的作用均可对相转动连接的支撑柱1同步朝着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达到不占用使用空间的目的。同时,通过折叠连杆机构3可加强相连接的支撑柱1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更好对集便容器2进行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1的个数优选为四个,且每个支撑柱1均为四分之一的圆柱状,使得四个支撑柱1在收拢形成收纳体时可形成圆柱状。由于在具有相同体积的所有形状中,球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因此同理可推导,圆柱状的结构在所有长条形结构中拥有最少的表面积,进而可便于将本儿童坐便器在不使用时更好的收纳放置或进行携带,以尽可能降低对空间的占用。

    每个支撑柱1的一侧均设置有内圆弧面6,四个内圆弧面6可围合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圆柱形。其中一个内圆弧面6上设置有用以引导儿童正常如厕习惯的如厕引导装置7。

    进一步的,每个支撑柱1的顶端均设置有凸起8,每个凸起8均套接有同一个支撑板9,支撑板9的一侧设置有可与凸起8相配合的若干个卡接孔10。

    进一步的,支撑板9的一侧设置有可与集便容器2相配合的让位孔11,集便容器2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以与支撑板9相抵接的挂耳部12。在使用时,将集便容器2置于让位孔11内,使得位于集便容器2两侧的挂耳部12与支撑板9相抵接,从而便于将集便容器2拆除清洗。

    进一步的,每个支撑柱1的两端均设置有可与折叠连杆机构3相配合的活动块13,每个活动块13均可实现与第一连杆4或第二连杆5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活动块13的两侧均设置有收容凹槽14,第一连杆4或第二连杆5的一端可置于收容凹槽14内。每个收容凹槽14均内置一固定轴,第一连杆4或第二连杆5置于收容凹槽14内的一端与固定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位于支撑柱1底部的活动块13均设置有防滑纹路15。通过在活动块13底部设置有防滑纹路15,以增大和地面的摩擦力,进而避免儿童坐便器在使用时进行移动,提高安全稳定性。

    进一步的,凸起8位于支撑柱1顶部的活动块13上。每个位于支撑柱1顶部的活动块13所远离支撑柱1的一侧均设置有安装部16。通过设置安装部16可实现对套设于凸起8上的支撑板9进行限位,从而对集便容器2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每个活动块13的横截面积大于支撑柱1的横截面积,且其横截面均为四分之一圆。当坐便器在收拢时,支撑柱1以及位于支撑柱1两端的活动块13均形成圆柱状。由于活动块13并没有设置内圆弧面6,使得位于支撑柱1两端的活动块13可将容纳空间在坐便器收拢时形成封闭的腔室,从而将如厕引导装置7进行围合,以避免如厕引导装置7不会直接裸露在外部,在避免坐便器在长期放置过程中以及携带过程中对如厕引导装置7进行触碰,在提高保护性能的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如厕引导装置7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电路板,电路板上连接有gps模块17、电池、无线传输模块18以及计时模块19。电池为gps模块17、无线传输模块18以及计时模块19进行供电,壳体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内圆弧面6固接。

    如厕引导装置7还包括有设置于支撑板9上的压力传感器20以及设置于其中一个安装部16上的按键开关21。压力传感器20的一侧与计时模块19数据连接,计时模块19的一侧与按键开关21电连接。按键开关21以及gps模块17均通过无线传输模块18与儿童父母手持终端信号连接。使得通过无线传输模块18可将儿童如厕信息以及定位地址信号传递至儿童父母手持终端处。该移动终端设备可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具备无线接收功能的终端设备。

    进一步的,按键开关21以及如厕引导装置7均设置在同一个支撑柱1上。

    进一步的,计时模块19的一侧电连接有提示模块22,该提示模块22可以光电或声音的形式提示儿童如厕时间已达预设时间,进而便于儿童对按键开关21进行按压,以使得无线传输模块18将信号传递给儿童父母手持终端。

    进一步的,支撑板9上部可设置有用以给保护儿童屁股的坐垫。压力传感器20可置于坐垫内。

    当儿童坐在支撑板9上进行如厕操作时,儿童的体重会作用于支撑板9上,使得支撑板9上的压力传感器20接受到信号,并将该信号传输至计时模块19,此时计时模块19开始计时。待儿童在坐便器上如厕的时间达到计时模块19预设时间后,儿童通过按下按键开关21,电连通无线传输模块18,使得无线传输模块18可将信号传递至儿童父母移动终端设备处。与此同时,gps模块17所定位的位置亦可通过无线传输模块18信号传输至儿童父母移动终端设备处。

    一种儿童坐便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坐便器展开:在外力作用下使得若干个支撑柱1在折叠连杆机构3的作用下均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展开;

    2、坐便器成型;将支撑板9套设于若干个支撑柱1顶部,接着将集便容器2安装至支撑板9上,最后将若干个安装部16一一安装至支撑柱1上以实现对支撑板9的限位;

    3、智能引导儿童如厕习惯:压力传感器20感知儿童坐在支撑板9上以形成如厕信号,并将如厕信号数据传输至计时模块19,计时模块19通过闭环判断儿童是否达到预设时间,若达到预设时间则儿童通过按压按键开关21,以将如厕信息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至儿童父母手持终端,从而儿童父母对儿童施加奖励;

    4、坐便器收拢:将安装部16以及支撑板9从坐便器上依次取出,接着在外力作用下使得若干个支撑柱1在折叠连杆机构3的作用下均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以进行收拢。

    上述施加奖励,可为给儿童玩耍一定时长的游戏、糖果以及其他方式。由于奖励方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上述奖励内容,在此不加详细赘述。

    由于幼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儿童习惯的培养,大多都是靠着父母的示范和引导。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儿童坐便器便是具有培养儿童正确如厕习惯的功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包括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支撑柱(1),每个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均套设有同一个用以收集粪便的集便容器(2),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柱(1)之间均设置有用以将若干个支撑柱(1)同步朝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折叠连杆机构(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每个所述折叠连杆机构(3)均包括有相互铰接的第一连杆(4)以及第二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的长度相同且铰接点于第一连杆(4)以及第二连杆(5)的中部,所述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相同的一端分别与一所述支撑柱(1)的顶部、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5)相同的另一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支撑柱(1)的底部、顶部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柱(1)的个数为四个,每个所述支撑柱(1)均为四分之一的圆柱状,四个所述支撑柱(1)在收拢时可形成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每个所述支撑柱(1)的两端均设置有可与折叠连杆机构(3)相配合的活动块(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每个所述支撑柱(1)的一侧均设置有内圆弧面(6),四个所述内圆弧面(6)可围合形成容纳空间,其中一个所述内圆弧面(6)上设置有用以引导儿童正常如厕习惯的如厕引导装置(7),位于所述支撑柱(1)两端的活动块(13)可将容纳空间在坐便器收拢时形成封闭的腔室,将所述如厕引导装置(7)进行围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位于每个所述支撑柱(1)顶端的活动块(13)上均设置有凸起(8),每个所述凸起(8)均套接有同一个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一侧设置有可与凸起(8)相配合的若干个卡接孔(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板(9)的一侧设置有可与集便容器(2)相配合的让位孔(11),所述集便容器(2)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以与支撑板(9)相抵接的挂耳部(1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每个位于所述支撑柱(1)顶部的活动块(13)所远离支撑柱(1)的一侧均设置有用以对支撑板(9)进行限位的安装部(16)。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儿童坐便器,其特征是:所述如厕引导装置(7)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连接有gps模块(17)、电池、无线传输模块(18)以及计时模块(19),所述电池为gps模块(17)、无线传输模块(18)以及计时模块(19)进行供电,所述壳体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内圆弧面(6)固接;

    所述如厕引导装置(7)还包括有设置于支撑板(9)上的压力传感器(20)以及设置于其中一个安装部(16)上的按键开关(21),所述压力传感器(20)的一侧与计时模块(19)数据连接,所述计时模块(19)的一侧与按键开关(21)电连接,所述按键开关(21)以及gps模块(17)均通过无线传输模块(18)与儿童父母手持终端信号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坐便器,包括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支撑柱,每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均套设有同一个用以收集粪便的集便容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均设置有用以将若干个支撑柱同步朝着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的折叠连杆机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儿童坐便器可在不使用时进行折叠,以减少对空间的占用且便于携带。

    技术研发人员:韩延刚;申友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乐途智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21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94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