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面料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新式面料应运而生。
雪纺面料又称乔其纱,是众多新式面料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因其质地轻薄透明,手感柔爽舒适,外观清淡雅洁,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悬垂性,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雪纺面料的编织结构通常不够牢固,且由于面料经纬密度较小导致透气性较差,制成衣物后穿着不够舒适,又因为编织方式较为单一导致面料层次感较差且容易变形,不够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牢固且透气性好、层次感强、不易变形的针织加捻雪纺布。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包括雪纺布本体,所述雪纺布本体由若干个第一线圈组、第二线圈组和第三线圈组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线圈组由若干个第一正针线圈编织而成,相邻所述第一正针线圈之间间隔一列设置,所述第二线圈组由若干个第二正针线圈和第二反针线圈编织而成,每三个所述第二正针线圈和一个所述第二反针线圈依次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相邻所述第二正针线圈之间间隔一列设置,所述第二反针线圈紧邻第二正针线圈设置,所述第三线圈组由若干个第三正针线圈和第三反针线圈编织而成,每三个所述第三正针线圈和一个所述第三反针线圈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一列形成一个循环,前一个循环所述第三反针线圈与后一个循环所述第三正针线圈间隔一列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正针线圈、第二正针线圈、第二反针线圈、第三正针线圈和第三反针线圈均由一根绕线围绕若干根纺织纱线按螺旋线的形式包缠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纺织纱线均由两股100s/2涤纶线加捻而成,所述绕线均由两股40d氨纶线加捻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针织加捻雪纺布的克重为250g/m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针织加捻雪纺布的门幅为15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雪纺布本体的厚度为0.8-1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连接牢固,弹性、韧性和延展性较好,且由于编织结构较为多样,使得雪纺布本体结构不易分散脱离,整体结构牢固性较好,横纵纹路明显,层次感好,表面平整且悬垂性好,结构美观性较好,又因为是线圈组织结构编织,使得线圈间连接紧密,横向尺寸稳定,不易变形,相邻线圈之间间隙较大,透气性好,制成衣物后穿着较为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雪纺布本体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正针线圈、第二正针线圈、第二反针线圈、第三正针线圈和第三反针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雪纺布本体;2、第一线圈组;3、第二线圈组;4、第三线圈组;5、第一正针线圈;6、第二正针线圈;7、第二反针线圈;8、第三正针线圈;9、第三反针线圈;10、绕线;11、纺织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包括雪纺布本体1,雪纺布本体1由若干个第一线圈组2、第二线圈组3和第三线圈组4编织而成,第一线圈组2由若干个第一正针线圈5编织而成,相邻第一正针线圈5之间间隔一列设置,第二线圈组3由若干个第二正针线圈6和第二反针线圈7编织而成,每三个第二正针线圈6和一个第二反针线圈7依次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相邻第二正针线圈6之间间隔一列设置,第二反针线圈7紧邻第二正针线圈6设置,第三线圈组4由若干个第三正针线圈8和第三反针线圈9编织而成,每三个第三正针线圈8和一个第三反针线圈9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一列形成一个循环,前一个循环第三反针线圈9与后一个循环第三正针线圈8间隔一列设置,第一正针线圈5、第二正针线圈6、第二反针线圈7、第三正针线圈8和第三反针线圈9均由一根绕线10围绕若干根纺织纱线11按螺旋线的形式包缠而成,纺织纱线11均由两股100s/2涤纶线加捻而成,绕线10均由两股40d氨纶线加捻而成,针织加捻雪纺布的克重为250g/m2,针织加捻雪纺布的门幅为150cm,雪纺布本体1的厚度为0.8-1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雪纺布本体1由若干个第一线圈组2、第二线圈组3和第三线圈组4编织而成,通过第一正针线圈5、第二正针线圈6、第二反针线圈7、第三正针线圈8和第三反针线圈9的循环编织,得到的编织结构既具有较好的弹性、韧性和延展性,且整体结构牢固性较好,不易分散脱离,又因为编织结构多样,使得雪纺布本体1结构美观,横纵纹路明显,层次感好,表面平整且悬垂性好,又因为是线圈组织结构编织,使得线圈间连接紧密,横向尺寸稳定,不易变形,相邻线圈之间间隙较大,透气性好,制成衣物后穿着较为舒适。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包括雪纺布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雪纺布本体(1)由若干个第一线圈组(2)、第二线圈组(3)和第三线圈组(4)编织而成,所述第一线圈组(2)由若干个第一正针线圈(5)编织而成,相邻所述第一正针线圈(5)之间间隔一列设置,所述第二线圈组(3)由若干个第二正针线圈(6)和第二反针线圈(7)编织而成,每三个所述第二正针线圈(6)和一个所述第二反针线圈(7)依次设置形成一个循环,相邻所述第二正针线圈(6)之间间隔一列设置,所述第二反针线圈(7)紧邻第二正针线圈(6)设置,所述第三线圈组(4)由若干个第三正针线圈(8)和第三反针线圈(9)编织而成,每三个所述第三正针线圈(8)和一个所述第三反针线圈(9)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一列形成一个循环,前一个循环所述第三反针线圈(9)与后一个循环所述第三正针线圈(8)间隔一列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针线圈(5)、第二正针线圈(6)、第二反针线圈(7)、第三正针线圈(8)和第三反针线圈(9)均由一根绕线(10)围绕若干根纺织纱线(11)按螺旋线的形式包缠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纱线(11)均由两股100s/2涤纶线加捻而成,所述绕线(10)均由两股40d氨纶线加捻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加捻雪纺布的克重为250g/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加捻雪纺布的门幅为1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织加捻雪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雪纺布本体(1)的厚度为0.8-1mm。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