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印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
背景技术:
印染槽是广泛应用于印染领域中的一种设备,其通过浸没和辊轧实现对于布料的染色。现有的印染槽在进行印染时,其一般采用加热印染染料的方式提高染料的附着效果,但是在现有的印染槽中一般采取的底部加热等形式会造成整体染料的温度分布不均匀,呈由下向上的渐低,进而导致待染色布料接触的染料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即染料在布料上的附着状态也随之不稳定,无法有效的产出质量稳定的染色布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该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可以为印染的布料提供温度分布更为均匀的染料,从而可以实现更为稳定、效果更好的布料印染质量。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包括印染槽、加热管、印染辊和沥液辊,所述印染辊包括呈高低交替间隔设置的多根,所述印染辊包括可转安装于所述印染槽内的辊轴和套接在所述辊轴外侧的辊筒,所述加热管穿设于所述辊轴内,所述辊筒在其套接所述辊轴的内壁上设有若干通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沥液辊包括外表面呈相切设置的多根,所述沥液辊表面覆盖有弹性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通流槽呈平行于所述辊轴轴线的延伸并在所述辊筒内壁上的圆周均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辊轴为空心铜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加热管包括多根穿设于所述辊轴内的热管,所述热管侧面延伸有与所述辊轴接触的连接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连接面表面附着有石墨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印染槽顶部覆盖有盖板,所述盖板两端开设有供布料通过的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印染槽内部空间至少并列设置有印染腔和底面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印染腔的沥液腔,所述沥液辊位于所述沥液腔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沥液腔底面具有分流部,所述分流部呈由中间向印染槽的两侧壁渐低的脊形,所述印染槽的两侧壁具有由所述分流部与两侧壁连接处继续延伸的导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印染槽侧壁分布有多个测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穿设于印染辊中的加热管实现对印染槽中的染料的加热,从而使得张紧于所述印染辊并运行染色的布料其受到的热量更为稳定、均匀,配合测温装置可以实现对于染料温度的准确监测和调节;
2、通过通流槽实现对于染料的有效加热,提高加热效果,同时通过其实现一定的搅拌染料效果,从而提高热量在染料中的分布均匀性;
3、通过加热管的热管和连接面设置实现高效的加热效果;
4、通过沥液腔可以回收从布料上沥出的多余染料,并通过其形状导流这些染料回流,通过回收这些染料可以降低能耗,并提高热量的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印染辊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沥液腔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1印染槽,11盖板,12开口,13印染腔,14沥液腔,15分流部,16导流部,2加热管,21热管,22连接面,23石墨层,3印染辊,31辊轴,32辊筒,33通流槽,4沥液辊,41弹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包括一个外观呈具矩形且内部具有空腔的印染槽1、加热管2、印染辊3和沥液辊4,印染辊3包括呈高低交替间隔设置的多根,布料从一侧进入并绕各根印染辊3依次张紧并向前延伸并最终从后侧的沥液辊4中穿出完成染色步骤,印染辊3包括可转安装于印染槽1内的辊轴31和套接在辊轴31外侧的辊筒32,加热管2从侧面穿设于辊轴31内,辊筒32在其套接辊轴31的内壁上机加工有若干通流槽33。在工作时加热管2通过外接的电源或蒸汽(热水)等热源中将热量传递至辊轴31内,进而通过辊轴31的外表面加热染料,通过通流槽33可以使得印染槽1中的液态染料与辊轴31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可以实现快速的加热染料;且因其位于印染槽1的中部,其热量向上下两侧同时扩散,对于穿过其的布料具有更好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同时,印染辊3在运行中可以为主动或被动的转动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为布料摩擦带动下的被动转动),其转动时通流槽33也会形成对于染料的局部的搅动,从而实现与其接触加热后的染料与外部周边的染料充分混合实现热量(温度)的均匀分布,辊筒3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沉头螺钉与辊轴31实现固定连接并一同转动。
本实施例中,沥液辊4包括外表面呈相切设置的多根,沥液辊4表面覆盖有具有耐腐蚀抗氧化功能的橡胶或同类材料制成的弹性层41,弹性层41使得沥液辊4的表面可以呈具有一定相互挤压的相切连接,进而通过它们的相互挤压状态和弹性层41之间的弹性力作用,可以使得浸染有染料的布料上的多余染料可以更高效地挤出,提高印染效果,也从而可以高效的回收染料。
本实施例中,通流槽33呈平行于辊轴31轴线的延伸并在辊筒32内壁上的圆周均布,从而使得印染辊3具有良好的结构对称性和重量分布的均匀性,从而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
本实施例中,辊轴31为空心铜轴,从而具有较轻的质量、良好的运行顺畅性和优秀的导热能力,从而提高加热管2的热传递效率,降低能耗。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2包括多根穿设于辊轴31内的热管21,热管21侧面延伸有与辊轴31接触的连接面22,通过连接面22与辊轴31内壁的接触贴合实现热传递,同时,接触式的传热不影响辊轴31的转动,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中,连接面22表面附着有石墨层23,石墨层23一方面可以实现高效的热传递效果,另一方面其与辊轴31接触摩擦后产生的粉末具有一定的润滑功能,进而降低辊轴31转动时对各接触部分的磨损,同时通过磨损石墨层23来实现接触和润滑使得在维保时只需更换磨损过多的石墨层23即可,成本低且更换方便。
本实施例中,印染槽1顶部通过卡扣或同类零部件可拆覆盖有盖板11,盖板11两端机加工开设有供布料通过的开口12,在印染槽1外部可两端分别设置卷辊来带动布料的放卷移动,从而使得印染槽1的印染的空间呈趋近于封闭的状态,有效避免热量的散失,提高其内的印染时的温度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印染槽1内部空间并列设置有印染腔13和底面水平高度高于印染腔13的沥液腔14,沥液辊4位于沥液腔14上方,从而使得从沥液辊4挤出的染料可以沿沥液腔14的底部向下回流到印染腔13中实现回收,其底面水平高度更高的结构使得用于实现印染动作的印染腔13的容积更紧凑,其工作需要注入的染料也更少,从而节省成本。
本实施例中,沥液腔14底面具有分流部15,分流部15呈由中间向印染槽1的两侧壁渐低的脊形,印染槽1的两侧壁具有由分流部15与两侧壁连接处继续延伸的凸出的平板结构的导流部16,从沥液辊4挤出的染料落到分流部15向脊形两边滑落,并最终沿导流部16流动并实现在印染槽1侧壁上一定水平长度下的流动,从而可以趋近于实现在整个印染槽1长度方向上多个分散位置的回流,从而使得回流的染料不会因为集中大量回流而导致部分印染腔13中染料的局部降温而导致部分区域的温度异常。
本实施例中,印染槽1侧壁分布有多个测温装置,测温装置可以为红外测温仪或同类的装置,其可以通过将测得的温度信息展示给印染操作人员或直接输入自动控制系统,并从而通过人工或自动控制的方式调节加热管2的加热工作状态,从而调节印染运行的温度在最适宜的范围内。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1.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包括印染槽(1)、加热管(2)、印染辊(3)和沥液辊(4),其特征在于,所述印染辊(3)包括呈高低交替间隔设置的多根,所述印染辊(3)包括可转安装于所述印染槽(1)内的辊轴(31)和套接在所述辊轴(31)外侧的辊筒(32),所述加热管(2)穿设于所述辊轴(31)内,所述辊筒(32)在其套接所述辊轴(31)的内壁上设有若干通流槽(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沥液辊(4)包括外表面呈相切设置的多根,所述沥液辊(4)表面覆盖有弹性层(4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流槽(33)呈平行于所述辊轴(31)轴线的延伸并在所述辊筒(32)内壁上的圆周均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31)为空心铜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2)包括多根穿设于所述辊轴(31)内的热管(21),所述热管(21)侧面延伸有与所述辊轴(31)接触的连接面(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22)表面附着有石墨层(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印染槽(1)顶部覆盖有盖板(11),所述盖板(11)两端开设有供布料通过的开口(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印染槽(1)内部空间至少并列设置有印染腔(13)和底面水平高度高于所述印染腔(13)的沥液腔(14),所述沥液辊(4)位于所述沥液腔(14)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沥液腔(14)底面具有分流部(15),所述分流部(15)呈由中间向印染槽(1)的两侧壁渐低的脊形,所述印染槽(1)的两侧壁具有由所述分流部(15)与两侧壁连接处继续延伸的导流部(1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卷染用布料印染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印染槽(1)侧壁分布有多个测温装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