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臂,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式机械臂。
背景技术:
在实际工作中,需操作者手持扭矩工具对螺栓螺母进行紧固作业,而扭矩越大,扭矩工具也越重,轻则几公斤,重则几十公斤,一天工作下来,对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而部分企业采用固定式机械臂的方式进行操作,除了整个机械臂体积庞大,需占用不小的工作空间外,对于工作场地也有限制,与生产机动性、灵活性发生冲突,另外对于流水线作业的场合,需采购多套机械臂固定安装在工作现场,生产成本投入是非常巨大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采用轻量化设计,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的车载式机械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式机械臂,采用轻量化设计,可轻松将工具车推至各工位现场对螺栓进行紧固作业,一台顶多套的设计方案极大的降低了客户的成本投入,同时无需操作者费时费力,扭矩工具重量全部由机械臂抵消,多方位自由度操作灵活,非常的实用、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车载式机械臂,包括扭矩连接机构、伸缩机构、平衡器、横梁、握把、挡板、立柱、抽屉、脚轮、车体和扭矩工具,扭矩工具通过扭矩连接机构与机械臂的伸缩机构固定连接,伸缩机构通过导轨与横梁相连,横梁与立柱之间安装有轴承,平衡器安装在立柱的顶端,所述的平衡器与横梁采用挂吊形式,立柱设置在车体一侧,车体底部设置有脚轮,车体上部设置有抽屉,车体顶部设置有挡板,车体另一侧设置有握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式机械臂,可实现扭矩工具上下800-1800mm,半径1m的活动范围,基本覆盖了人体站立操作紧固螺栓的各类工位。同时工具连接机构更换便利,满足不同扭矩工具的配套使用需求。导轨式的升缩设计,轴承支撑无阻尼转动设计以及平衡器重量自动抵消设计,使扭矩工具3d空间操作非常轻松、灵活,操作无负荷,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使操作变得轻松自在,实用性非常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车载式机械臂,包括扭矩连接机构1、伸缩机构2、平衡器3、横梁4、握把5、挡板6、立柱7、抽屉8、脚轮9、车体10和扭矩工具11,扭矩工具11通过扭矩连接机构1与机械臂的伸缩机构2固定连接,伸缩机构2通过导轨与横梁4相连,横梁4与立柱7之间安装有轴承,平衡器3安装在立柱7的顶端,所述的平衡器3与横梁4采用挂吊形式,立柱7设置在车体10一侧,车体10底部设置有脚轮9,车体10上部设置有抽屉8,车体10顶部设置有挡板6,车体10另一侧设置有握把5。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简单,先将扭矩工具11通过扭矩连接机构1与机械臂的升缩机构2进行固定连接,升缩机构2采用导轨形式与横梁4进行连接,横梁4与立柱7之间安装有轴承实现横梁的上下及转动运动,平衡器3安装在立柱7的顶端,与横梁4采用挂吊形式。使用时根据螺栓紧固工位的实际情况,将车载式机械臂推至工位附近,操作者手持扭矩工具握把5,将扭矩工具11轻松移到螺栓上即可进行紧固作业,依次按照螺栓组装工艺流程要求,进行下一颗螺栓的紧固作业。
本具体实施方式主要针对各类生产型企业对于机械臂应用的局限性,轻量化设计、便携式应用的难题而设计研发,采用轻量化设计,可轻松将工具车推至各工位现场对螺栓进行紧固作业,一台顶多套的设计方案极大的降低了客户的成本投入,同时无需操作者费时费力,扭矩工具重量全部由机械臂抵消,多方位自由度操作灵活,非常的实用、方便,解决并优化了国内生产企业对机械臂应用的局限性,轻量化设计、便携式应用的一大难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车载式机械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扭矩连接机构(1)、伸缩机构(2)、平衡器(3)、横梁(4)、握把(5)、挡板(6)、立柱(7)、抽屉(8)、脚轮(9)、车体(10)和扭矩工具(11),扭矩工具(11)通过扭矩连接机构(1)与机械臂的伸缩机构(2)固定连接,伸缩机构(2)通过导轨与横梁(4)相连,横梁(4)与立柱(7)之间安装有轴承,平衡器(3)安装在立柱(7)的顶端,所述的平衡器(3)与横梁(4)采用挂吊形式,立柱(7)设置在车体(10)一侧,车体(10)底部设置有脚轮(9),车体(10)上部设置有抽屉(8),车体(10)顶部设置有挡板(6),车体(10)另一侧设置有握把(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