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是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
背景技术:
目前通过气管镜进行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病变进行观察,活检采样,细菌学、细胞学检查、配合tv系统进行摄影,示教和动态记录、开展息肉摘除等体内外科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20分钟以上的雾化,然后气管镜纤维管经鼻腔、会厌部到达气管,气管镜纤维管到达会厌及气管时患者可能出现强烈的应急反应,出现恶心呕吐、气管痉挛等等症状,此时若点滴麻醉药物进行全身麻醉,起效慢,会延长手术时间;若撤除气管镜后通过专门的气管给药装置对气管局部进行布药,然后再次插入气管镜会使患者遭受二次痛苦,并且现有的气管给药装置麻醉药物是滴流到会厌及气管部位,麻醉药物只能到达会厌及气管的局部位置,布药不均匀,麻醉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包括能够插入气管镜侧口的硅胶软管,所述硅胶软管的下端通过医用pvc塑料堵头封堵,靠近所述堵头的硅胶软管管壁上均匀切出3-6条穿透管壁的侧缝;所述硅胶软管的上端设置与20mml医用注射器针头安装座适配的管口。
进一步地,所述堵头的高度为5mm,所述侧缝的长度为5-8mm。
进一步地,当所述管口下缘与气管镜侧口上缘抵接时,所述硅胶软管的下端超出气管镜下口10-15mm。
进一步地,所述管口的内径自开口端逐渐向内窄缩。
或者是所述管口的开口端设置内径略小于管口内径的环形凸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现有气管镜并能与之配合实现在插管的同时可对产生应激反应的部位进行布药,麻醉药物在压力的作用下,沿四周均匀喷晒,比以前滴药的方式更均匀,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极大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上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4图2下端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的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包括能够插入气管镜侧口的硅胶软管1,硅胶软管外径为3mm,内径为2mm,所述硅胶软管1的下端通过医用pvc塑料堵头2封堵,所述堵头2的高度为5mm,靠近所述堵头2的硅胶软管管壁上均匀切出4条穿透管壁的侧缝11;所述侧缝11的长度为5mm,宽度为0mm,在自由状态下侧缝的两条侧边相互抵接在一起,能够防止硅胶软管内液体滴漏;所述硅胶软管1的上端设置与20mml医用注射器针头安装座适配的管口12,管口12的内径自开口端逐渐向内窄缩,硅胶软管1的长度为:当所述管口12下缘与气管镜侧口上缘抵接时,所述硅胶软管1的下端超出气管镜下口12mm。
气管镜插入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应激反应,立即停止插入动作,将本实用新型的下端自气管镜侧口插入,并使得管口12下缘与气管镜侧口上缘抵接,用带有针头的注射器抽入所需量的气管用麻醉剂,将针头从管口12插入,推动注射器芯杆将麻醉剂注入硅胶软管内,然后拔下针头,拔动注射器芯杆至最大行程,将注射器针头安装座插入管口12,快速推动注射器芯杆向硅胶软管内注入空气,快速流动的空气夹杂麻醉剂撑开管壁,呈雾状从各个侧缝11喷薄而出,弥漫出现应激反应组织周围,抽出本实用新型即可。由于麻醉剂分布均匀,该处组织迅速吸收,应激反应能够得到快速缓解。
实施例2,其他同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管口12的开口端设置内径略小于管口内径的环形凸缘13,进一步增加注射器针头安装座与管口配合的紧密性,防止漏气和脱落。
1.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插入气管镜侧口的硅胶软管(1),所述硅胶软管(1)的下端通过医用pvc塑料堵头(2)封堵,靠近所述堵头(2)的硅胶软管管壁上均匀切出3-6条穿透管壁的侧缝(11);所述硅胶软管(1)的上端设置与20mml医用注射器针头安装座适配的管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2)的高度为5mm,所述侧缝(11)的长度为5-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管口(12)下缘与气管镜侧口上缘抵接时,所述硅胶软管(1)的下端超出气管镜下口10-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口(12)的内径自开口端逐渐向内窄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气管镜的布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口(12)的开口端设置内径略小于管口内径的环形凸缘(1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