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肛肠科医疗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
背景技术:
肛肠科是专业研究治疗便秘、肛裂、肛瘘、肛门脓肿、肛门狭窄、肛乳头肥大、肛周湿疹、混合痔、内痔、外痔得为主的科室,其研究疾病范围主要在消化末端的器官所发生的疾病,在肛门口至直肠8-12cm之间,肛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疾病及部分结肠疾病,目前医学记载达七十余种,其中发生在肛门直肠肠段最多。
目前的肛门镜通常为无孔结构,功能单一,只具有观测患处位置的作用,在观测后需将肛门镜拿出再用其他器械进行治疗,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痛苦,且操作费时费力,另外现有的肛门镜通常需要旁照灯等外置光源,诊断时光线强度弱,导致观测困难,难以快速准确的寻找患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号为cn207679425u公开了一种新型肛门镜,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观察方便,使用便捷的新型肛门镜,该肛门镜包括镜筒和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镜筒为中空圆柱形,助推器设置在镜筒内,镜筒一侧壁上设置数个圆孔,镜筒末端设有漏斗型管口,圆孔对面的漏斗形管口边缘设置有手柄;助推器顶端设置半圆球形的顶头,末端设置推盘。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肛门镜,结构简单,设计科学,在镜筒上设置圆孔既方便寻找观察患处,特别是在检查出血点和止血使用时,更有利于暴露出血点,避免组织挤压遗漏病灶,有效的减小了治疗室患者的痛苦。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可以通过设置的圆孔方便寻找观察患处和对患处进行治疗,但在对肛门镜进行转动过程中,肛门镜外壁上的观察孔会对患者肛门内壁进行刮蹭,造成患者在肛门检查过程中的痛苦,减低医疗检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它可以实现便于医护人员对肛门镜外壁的观察孔进行封闭与开启,减轻肛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痛苦,提高检查效率。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包括镜筒本体,所述镜筒本体内滑动连接有助推器,所述助推器上端固定连接有助推顶头,所述助推器下端固定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外侧设有漏斗管,所述漏斗管与镜筒本体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镜筒本体左端开凿有两个观察治疗孔,所述助推器左端对应观察治疗孔处开凿有封盖滑孔,所述封盖滑孔内滑动连接有阻孔杆,所述阻孔杆右端固定连接有回拉横杆,所述回拉横杆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拉伸弹簧,两个所述拉伸弹簧分别位于阻孔杆上下两侧,且拉伸弹簧左端与镜筒本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阻孔杆左端固定连接有封盖软塞,所述封盖软塞与观察治疗孔相匹配,可以实现便于医护人员对肛门镜外壁的观察孔进行封闭与开启,减轻肛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痛苦,提高检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封盖软塞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侧边斜导板,所述侧边斜导板的与观察治疗孔的直径相匹配,通过在封盖软塞上增设的侧边斜导板,便于助推器转动时,带动封盖软塞从观察治疗孔内转出。
进一步的,所述封盖软塞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桩,所述观察治疗孔上下两端均开凿有与固定限位桩相匹配的定位桩槽,通过在封盖软塞上增设的固定限位桩,便于增强封盖软塞固定时的稳定性,进而增强封盖软塞对观察治疗孔的封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桩槽左端固定连接有凝胶层,所述凝胶层靠近封盖软塞一端固定连接有减压胶垫,通过在定位桩槽内增设的减压胶垫,便于固定限位桩从定位桩槽内弹出。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实现便于医护人员对肛门镜外壁的观察孔进行封闭与开启,减轻肛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痛苦,提高检查效率。
(2)封盖软塞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侧边斜导板,侧边斜导板的与观察治疗孔的直径相匹配,通过在封盖软塞上增设的侧边斜导板,便于助推器转动时,带动封盖软塞从观察治疗孔内转出。
(3)封盖软塞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桩,观察治疗孔上下两端均开凿有与固定限位桩相匹配的定位桩槽,通过在封盖软塞上增设的固定限位桩,便于增强封盖软塞固定时的稳定性,进而增强封盖软塞对观察治疗孔的封闭效果。
(4)定位桩槽左端固定连接有凝胶层,凝胶层靠近封盖软塞一端固定连接有减压胶垫,通过在定位桩槽内增设的减压胶垫,便于固定限位桩从定位桩槽内弹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阻孔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镜筒本体、2助推器、3助推顶头、4操作杆、5漏斗管、6观察治疗孔、7封盖滑孔、8阻孔杆、9回拉横杆、10拉伸弹簧、11封盖软塞、12侧边斜导板、13固定限位桩、14定位桩槽、15减压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包括镜筒本体1,镜筒本体1内滑动连接有助推器2,助推器2上端固定连接有助推顶头3,助推器2下端固定连接有操作杆4,操作杆4外侧设有漏斗管5,漏斗管5与镜筒本体1下端固定连接,镜筒本体1左端开凿有两个观察治疗孔6,助推器2左端对应观察治疗孔6处开凿有封盖滑孔7,封盖滑孔7内滑动连接有阻孔杆8,阻孔杆8右端固定连接有回拉横杆9,回拉横杆9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拉伸弹簧10,两个拉伸弹簧10分别位于阻孔杆8上下两侧,且拉伸弹簧10左端与镜筒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阻孔杆8左端固定连接有封盖软塞11,封盖软塞11与观察治疗孔6相匹配,可以实现便于医护人员对肛门镜外壁的观察孔进行封闭与开启,减轻肛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痛苦,提高检查效率。
封盖软塞11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侧边斜导板12,侧边斜导板12的与观察治疗孔6的直径相匹配,通过在封盖软塞11上增设的侧边斜导板12,便于助推器2转动时,带动封盖软塞11从观察治疗孔6内转出,封盖软塞11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桩13,观察治疗孔6上下两端均开凿有与固定限位桩13相匹配的定位桩槽14,通过在封盖软塞11上增设的固定限位桩13,便于增强封盖软塞11固定时的稳定性,进而增强封盖软塞11对观察治疗孔6的封闭效果,定位桩槽14左端固定连接有凝胶层,凝胶层靠近封盖软塞11一端固定连接有减压胶垫15,通过在定位桩槽14内增设的减压胶垫15,便于固定限位桩13从定位桩槽14内弹出,上述材料均为医疗领域内常规材料,减小因材料对患者伤处的感染事故的发生。
请参阅图3,在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患处进行检查时,当工作人员需要转动镜筒本体1寻找患处的具体位置时,首先转动镜筒本体1内的助推器2,使助推器2在镜筒本体1内转动的过程中,助推器2带动阻孔杆8和封盖软塞11的转动,封盖软塞11在转动过程中,拉伸弹簧10拉动回拉横杆9和阻孔杆8相靠近镜筒本体1一侧移动,进而带动封盖软塞11卡入观察治疗孔6内,完成对镜筒本体1上的观察治疗孔6的封闭,转动后,再次转动镜筒本体1内的助推器2,使封盖软塞11从观察治疗孔6内脱离,从而方便医护人员观察患处和对患处的治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包括镜筒本体(1),所述镜筒本体(1)内滑动连接有助推器(2),所述助推器(2)上端固定连接有助推顶头(3),所述助推器(2)下端固定连接有操作杆(4),所述操作杆(4)外侧设有漏斗管(5),所述漏斗管(5)与镜筒本体(1)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镜筒本体(1)左端开凿有两个观察治疗孔(6),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推器(2)左端对应观察治疗孔(6)处开凿有封盖滑孔(7),所述封盖滑孔(7)内滑动连接有阻孔杆(8),所述阻孔杆(8)右端固定连接有回拉横杆(9),所述回拉横杆(9)左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拉伸弹簧(10),两个所述拉伸弹簧(10)分别位于阻孔杆(8)上下两侧,且拉伸弹簧(10)左端与镜筒本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阻孔杆(8)左端固定连接有封盖软塞(11),所述封盖软塞(11)与观察治疗孔(6)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软塞(11)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侧边斜导板(12),所述侧边斜导板(12)的与观察治疗孔(6)的直径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软塞(11)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限位桩(13),所述观察治疗孔(6)上下两端均开凿有与固定限位桩(13)相匹配的定位桩槽(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肛肠科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桩槽(14)左端固定连接有凝胶层,所述凝胶层靠近封盖软塞(11)一端固定连接有减压胶垫(15)。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