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引线框架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底座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集成结构中,其内部芯片的接触点和外部导线之间常会通过引线框架进行连接,这种引线框架一般为薄板状的金属框架结构,达到了将内部芯片的内部电路引出至与外部引线电连接的目的。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底座引线框架在进行固定连接时,由于结构的限制,导致了其存在结构强度不高、连接固定效果不好,导致底座引线框架的使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底座引线框架,以解决现有底座引线框架结构强度不高、连接固定效果差,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更易满足使用需求。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主框体和条形件,主框体呈矩形结构设置,主框体的一侧且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条形件,且条形件和主框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每一条形件均垂直于主框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同时,相邻两条形件相互平行设置,并于主框体的两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且倒角长度为主框体的宽度的1/3。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主框体的长度为7mm,主框体的宽度为1.5mm。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条形件的长度为17mm,条形件的宽度为0.38mm。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每一主框体上的条形件为五个。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条形件在主框体上等距分布,且位于主框体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两条形件到对应端头的距离相等。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主框体和条形件的厚度相同,且厚度均为0.25mm。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每一条形件背离主框体的一端的端头均呈圆角设置,且圆角半径为0.19mm。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主框体上且位于背离设置有条形件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且连接件突出于主框体设置。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连接件设置有两个,且两连接件间隔且平行设置,同时,两连接件分别设置于主框体的那两端的最外侧的条形件和次外侧的条形件之间。
上述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中,连接件呈“十”字形设置,连接件包括连接端和凸起,连接端的一端连接于主框体上,连接端背离主框体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起,且每一凸起的突出方向均为主框体的长度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底座引线框架,通过设置主框体和间隔设置于主框体一侧的条形件,通过条形件增加了主框体的表面积,从而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连接固定效果更好,使用性能更高;另外,条形件在主框体上等距分布,且条形件的端头呈圆角设置,主框体的两端的两侧设置有倒角,使得结构分布更均匀,避免了应力集中,从而提高了引线框架的结构强度;另外,主框体和条形件的厚度均为0.25mm,使得引线框架更轻薄,更易满足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附图中:1、主框体;11、倒角;2、条形件;21、圆角;3、连接件;31、连接端;32、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底座引线框架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底座引线框架包括:主框体1和条形件2,主框体1呈矩形结构设置,主框体1上且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边上间隔分布有若干条形件2,且条形件2和主框体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每一条形件2均垂直于主框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同时,相邻两条形件2相互平行设置,并于主框体1的两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11,且倒角11长度为主框体1的宽度的1/3,使得能通过条形件2增大主框体1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与芯片等结构的接触点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连接固定效果更好,使用性能更高。
具体的,主框体1的长度为7mm,主框体1的宽度为1.5mm,另外,条形件2的长度为17mm,条形件2的宽度为0.38mm,能更好的满足底座引线框架的使用需求,保证底座引线框架能以最合适的尺寸来提升其使用性能,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每一主框体1上的条形件2为五个,可通过五个条形件2拓展五个区间,适应更多的接触点的接触,适应性更高,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条形件2在主框体1上等距分布,且位于主框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两条形件2到对应端头的距离相等,使得条形件2在主框体1上的分布更均匀,从而保证了结构的受力分布更均匀,使得结构稳定性更高,更可靠。
更加具体的,主框体1和条形件2的厚度相同,且厚度均为0.25mm,使得底座引线框架既能做到更轻薄,同时也能保证其结构强度,结构设计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每一条形件2背离主框体1的一端的端头均呈圆角21设置,且圆角21半径为0.19mm,使得条形件2的端头均呈圆弧形设置,从而避免了条形件2端头处的应力集中,使得结构更稳定,总体提升了引线框架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主框体1上且位于背离设置有条形件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3,且连接件3突出于主框体1设置,方便引线框架与外部导线连接,并且,通过连接件3连接件3外部导线和主框体1连接,能延长主框体1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件3设置有两个,且两连接件3间隔且平行设置,同时,两连接件3分别设置于主框体1的那两端的最外侧的条形件2和次外侧的条形件2之间,不仅能保证结构分布的均匀性,提高结构稳定性,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连接位置,适应性更高,结构更合理。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件3呈“十”字形设置,连接件3包括连接端31和凸起32,连接端31的一端连接于主框体1上,连接端31背离主框体1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起32,且每一凸起32的突出方向均为主框体1的长度方向,通过凸起32能对连接位置进行限定,同时也能防止出现连接移位的问题,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底座引线框架,包括主框体1和条形件2;通过在矩形结构的主框体1的一侧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条形件2,且条形件2均垂直于主框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同时,条形将相互平行设置,主框体1的两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11,不仅通过条形件2增加了主框体1的表面积,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连接固定效果更好,使用性能更高,另外,条形件2等距分布于主框体1上,且条形件2还带有圆角21,使得引线框架的结构分布更均匀,结构强度更高,使用效果更好,更满足使用需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体和条形件,所述主框体呈矩形结构设置,所述主框体的一侧且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有若干所述条形件,且所述条形件和所述主框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每一所述条形件均垂直于所述主框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同时,相邻两所述条形件相互平行设置,并于所述主框体的两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倒角,且所述倒角长度为所述主框体的宽度的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体的长度为7mm,所述主框体的宽度为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件的长度为17mm,所述条形件的宽度为0.3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主框体上的所述条形件为五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件在所述主框体上等距分布,且位于所述主框体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两所述条形件到对应端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体和所述条形件的厚度相同,且厚度均为0.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条形件背离所述主框体的一端的端头均呈圆角设置,且圆角半径为0.19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体上且位于背离设置有所述条形件的一侧设置有连接件,且所述连接件突出于所述主框体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两个,且两所述连接件间隔且平行设置,同时,两所述连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框体的那两端的最外侧的所述条形件和次外侧的所述条形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座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呈“十”字形设置,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端和凸起,所述连接端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框体上,所述连接端背离所述主框体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起,且每一所述凸起的突出方向均为所述主框体的长度方向。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