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手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急救手表。
背景技术: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表,是将手表内置智能化系统、搭载智能手机系统而连接于网络,能同步手机中的电话、短信、邮件、照片、音乐等。
如中国专利cn201420381239.3公开了智能手表及表带,包括智能手表主体和用与固定智能手表主体的表带,所述智能手表主体包括一智能手表外壳,所述智能手表外壳内设有智能手表主板;所述智能手表主板上设有一扬声器接口和一麦克接口;所述扬声器接口连接有一扬声器,所述麦克接口连接有一麦克;所述智能手表主体上还设有近场通信系统。然而该智能手表及表带在使用时,功能较为单一,仅仅只能作为手表或通信时作为手机使用,缺少相应的健康检测功能,使得该智能手表在健康意识逐渐提高的今天,无法满足人们对手表具有健康检测及急救功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智能手表功能单一且不具急救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包括手表主体及固定连接在手表主体上的弹性手表带,所述手表主体的腔内固定安装有急救注射装置。
所述急救注射装置包括底部通透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腔内底部的中部,所述固定筒腔内顶部的中部嵌入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内圈的轴心固定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顶端穿出固定筒的上表面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所述手表主体腔内的后侧固定安装有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所述第二伞齿轮的表面与第一伞齿轮的表面啮合连接,所述固定筒上靠近其顶部的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板,所述第一滑动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转轴上靠近其中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转轴通过第一外螺纹与第一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筒上靠近其底部的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滑动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转轴上靠近其底端的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转轴通过第二外螺纹与第二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板与第二滑动板上靠近其边缘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软壁,所述第一滑动板与第二滑动板上靠近其中部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软壁,所述第一滑动板、第一软壁、第二滑动板与第二软壁之间形成存有速效救心液的储药仓,所述第二滑动板上靠近其边缘的底部安装并连通有加液口,所述第二滑动板上靠近其中部的底部安装并连通有注射头。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螺纹的螺距较第二外螺纹的螺距大。
优选的,还包括两个均嵌入安装在弹性手表带上的气囊及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腔内一侧的充放气泵组件,两个气囊对称排列在弹性手表带的两侧,所述充放气泵组件通过气管分别与两个气囊安装并连通。
优选的,还包括掌纹传感器,所述掌纹传感器的导线端固定连接有插入插头,所述手表主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插入插头插接的外接口,所述掌纹传感器由其自身内置的电源供电。
优选的,还包括脉搏传感器,所述脉搏传感器嵌入安装在弹性手表带底部的内侧。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腔内另一侧的微处理器,所述脉搏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马达和充放气泵组件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与外接口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还与手表主体内置显示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脉搏传感器与手表主体内置显示屏均由手表主体自身内置的电源供电。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固定筒上靠近其底部内壁的接近开关,所述接近开关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急救注射装置,当用户出现心脏骤停或者其他紧急以外情况时,该智能急救手表通过脉搏传感器所测得的脉搏数据进行判断,然后通过微处理器一边控制充放气泵组件开启,向气囊中充气,使弹性手表带紧贴手腕,提高注射的准确度,另一边控制驱动马达开启,通过第一伞齿轮与第二伞齿轮的换向作用,带动转轴转动,等到第二滑动板带动注射头插进人体肌肉组织之前,由于第一外螺纹的螺距较第二外螺纹的螺距大,第一滑动板与第二滑动板的相对间距逐渐变小,等到第二滑动板带动注射头插进人体肌肉组织时,第一滑动板挤压储药仓中的速效救心液由注射头流进人体肌肉组织中,达到快速救人的目的,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也为后续送医提供了便利,值得一提的是注射头为一次性针头,降低使用的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中注射头密封螺纹连接在第二滑动板的底部,便于后期对注射头进行更换,有效的保证了注射的安全性。
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掌纹传感器,可以将用户的掌纹进行收集,通过掌纹的形态判断用户身体状况,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对比,以半个月为最佳,达到实时监测用户身体健康状态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表主体正视图的局部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急救注射装置正视图的局部剖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掌纹传感器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手表主体正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微处理器控制示意图。
图中:1-手表主体、101-弹性手表带、102-显示屏、2-急救注射装置、3-固定筒、4-轴承、5-转轴、6-第一伞齿轮、7-驱动马达、8-第二伞齿轮、9-第一滑动板、10-第一螺纹孔、11-第一外螺纹、12-第二滑动板、13-第二螺纹孔、14-第二外螺纹、15-第一软壁、16-第二软壁、17-储药仓、18-加液口、19-注射头、20-气囊、21-充放气泵组件、22-掌纹传感器、23-插入插头、24-外接口、25-脉搏传感器、26-微处理器、27-接近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包括手表主体1及固定连接在手表主体1上的弹性手表带101,手表主体1的腔内固定安装有急救注射装置2。
急救注射装置2包括底部通透的固定筒3,固定筒3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1腔内底部的中部,固定筒3腔内顶部的中部嵌入安装有轴承4,轴承4内圈的轴心固定安装有转轴5,转轴5的顶端穿出固定筒3的上表面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6,手表主体1腔内的后侧固定安装有驱动马达7,驱动马达7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8,第二伞齿轮8的表面与第一伞齿轮6的表面啮合连接,固定筒3上靠近其顶部的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板9,第一滑动板9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0,转轴5上靠近其中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11,转轴5通过第一外螺纹11与第一螺纹孔10的内壁螺纹连接,固定筒3上靠近其底部的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板12,第二滑动板1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3,转轴5上靠近其底端的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14,转轴5通过第二外螺纹14与第二螺纹孔13的内壁螺纹连接,且第一外螺纹11的螺距较第二外螺纹14的螺距大,第一滑动板9与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边缘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软壁15,第一滑动板9与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中部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软壁16,第一滑动板9、第一软壁15、第二滑动板12与第二软壁16之间形成存有速效救心液的储药仓17,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边缘的底部安装并连通有加液口18,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中部的底部安装并连通有注射头19,注射头19为一次性针头,降低使用的成本,并且本实施例中注射头19密封螺纹连接在第二滑动板12的底部,便于后期对注射头19进行更换,有效的保证了注射的安全性。
还包括两个均嵌入安装在弹性手表带101上的气囊20及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1腔内一侧的充放气泵组件21,两个气囊20对称排列在弹性手表带101的两侧,充放气泵组件21通过气管分别与两个气囊20安装并连通。
还包括掌纹传感器22,掌纹传感器22的导线端固定连接有插入插头23,手表主体1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插入插头23插接的外接口24,掌纹传感器22由其自身内置的电源供电,通过掌纹传感器22,可以将用户的掌纹进行收集,通过掌纹的形态判断用户身体状况,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对比,以半个月为最佳,达到实时监测用户身体健康状态的目的。
还包括脉搏传感器25,脉搏传感器25嵌入安装在弹性手表带101底部的内侧,通过脉搏传感器25,实时检测用户的脉搏数据。
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1腔内另一侧的微处理器26,脉搏传感器25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2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脉搏传感器25所测得的脉搏数据进行判断,微处理器26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马达7和充放气泵组件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微处理器26一边控制充放气泵组件21开启,向气囊20中充气,使弹性手表带101紧贴手腕,提高注射的准确度,另一边控制驱动马达7开启,向患者注射,微处理器26与外接口24电性连接,微处理器26的输出端还与手表主体1内置显示屏10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微处理器26、脉搏传感器25与手表主体1内置显示屏102均由手表主体1自身内置的电源供电,通过掌纹传感器22识别掌纹的形态判断用户身体状况,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对比,以半个月为最佳,达到实时监测用户身体健康状态的目的,最后测得数据通过微处理器26在手表主体1内置的显示屏102上呈现。
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固定筒3上靠近其底部内壁的接近开关27,所述接近开关27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2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当接近开关27与第二滑动板12相接触时,接近开关27通过微处理器26控制驱动马达7反转,带动第二滑动板12上升,进而带动注射头19脱离。
工作原理:该智能急救手表使用时,当用户出现心脏骤停或者其他紧急以外情况时,该智能急救手表通过脉搏传感器25所测得的脉搏数据进行判断,然后通过微处理器26一边控制充放气泵组件21开启,向气囊20中充气,使弹性手表带101紧贴手腕,提高注射的准确度,另一边控制驱动马达7开启,通过第一伞齿轮6与第二伞齿轮8的换向作用,带动转轴5转动,等到第二滑动板12带动注射头19插进人体肌肉组织之前,由于第一外螺纹11的螺距较第二外螺纹14的螺距大,第一滑动板9与第二滑动板12的相对间距逐渐变小,等到第二滑动板12带动注射头19插进人体肌肉组织时,第一滑动板9挤压储药仓17中的速效救心液由注射头19流进人体肌肉组织中,当接近开关27与第二滑动板12相接触时,接近开关27通过微处理器26控制驱动马达7反转,带动第二滑动板12上升,进而带动注射头19脱离,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达到快速救人的目的,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也为后续送医提供了便利;通过掌纹传感器22,可以将用户的掌纹进行收集,通过掌纹的形态判断用户身体状况,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对比,以半个月为最佳,达到实时监测用户身体健康状态的目的,最后测得数据通过微处理器26在手表主体1内置的显示屏102上呈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包括手表主体(1)及固定连接在手表主体(1)上的弹性手表带(101),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表主体(1)的腔内固定安装有急救注射装置(2);
所述急救注射装置(2)包括底部通透的固定筒(3),所述固定筒(3)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1)腔内底部的中部,所述固定筒(3)腔内顶部的中部嵌入安装有轴承(4),所述轴承(4)内圈的轴心固定安装有转轴(5),所述转轴(5)的顶端穿出固定筒(3)的上表面并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6),所述手表主体(1)腔内的后侧固定安装有驱动马达(7),所述驱动马达(7)输出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伞齿轮(8),所述第二伞齿轮(8)的表面与第一伞齿轮(6)的表面啮合连接,所述固定筒(3)上靠近其顶部的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板(9),所述第一滑动板(9)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0),所述转轴(5)上靠近其中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外螺纹(11),所述转轴(5)通过第一外螺纹(11)与第一螺纹孔(10)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固定筒(3)上靠近其底部的腔内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板(12),所述第二滑动板(1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3),所述转轴(5)上靠近其底端的表面设有第二外螺纹(14),所述转轴(5)通过第二外螺纹(14)与第二螺纹孔(13)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板(9)与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边缘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软壁(15),所述第一滑动板(9)与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中部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软壁(16),所述第一滑动板(9)、第一软壁(15)、第二滑动板(12)与第二软壁(16)之间形成存有速效救心液的储药仓(17),所述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边缘的底部安装并连通有加液口(18),所述第二滑动板(12)上靠近其中部的底部安装并连通有注射头(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螺纹(11)的螺距较第二外螺纹(14)的螺距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均嵌入安装在弹性手表带(101)上的气囊(20)及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1)腔内一侧的充放气泵组件(21),两个气囊(20)对称排列在弹性手表带(101)的两侧,所述充放气泵组件(21)通过气管分别与两个气囊(20)安装并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掌纹传感器(22),所述掌纹传感器(22)的导线端固定连接有插入插头(23),所述手表主体(1)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插入插头(23)插接的外接口(24),所述掌纹传感器(22)由其自身内置的电源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脉搏传感器(25),所述脉搏传感器(25)嵌入安装在弹性手表带(101)底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手表主体(1)腔内另一侧的微处理器(26),所述脉搏传感器(25)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2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26)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马达(7)和充放气泵组件(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26)与外接口(24)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26)的输出端还与手表主体(1)内置显示屏(10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26)、脉搏传感器(25)与手表主体(1)内置显示屏(102)均由手表主体(1)自身内置的电源供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急救手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固定筒(3)上靠近其底部内壁的接近开关(27),所述接近开关(27)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2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