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0


    本实用新型涉及肢体体积测量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测量肢体体积的方法包括水置换法、失血测量计和生物电阻抗光谱技术3种测量方法,失血测量计是利用远红外技术识别肢体的体积,主要由一个可移动的框架,缓慢、匀速水平移动,穿过患者前伸的上肢,框架内部四周有平行的远红外线发射,可通过分析被肢体挡住的阴影部位,得到肢体的体积,在使用失血测量计时,如果只测量1次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要提高使用此项技术测量的精准度,需重复测量,生物电阻抗光谱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的电学特性来提取人体生理信息的无创监测技术,它是利用置于体表的电极向人体输入微弱的检测电流,然后测量适当部位的电压变化,从而得到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电阻抗变化情况,以获取生理及病理信息,生物电阻抗光谱设备比失血测量计的费用略低,但是有起搏器或者金属移植物的患者不能使用,而水置换法的误差不超过25ml,被认为是测量肢体体积的金标准,目前临床上没有统一规范的水置换法的测体积的工具,运用较多的就是一下工具或者原理相同的类似工具,但是这些工具排水速度较慢和工具分散不便于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具备排水速度快和工具集中便于管理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肢体体积测量仪排水速度较慢和工具分散不便于管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表面连通有排水管,所述第一箱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标。

    优选的,所述第二箱体的尺寸为30cm*30cm*35cm,所述刻度标的单位为ml,所述排水管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排水管均匀分布于第二箱体的四周,且排水管的高度、管口大小和倾斜度完全一致,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与第一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箱体表面的底部套设有放置壳,所述放置壳的底部设置有调节盒,所述调节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调节盒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贯穿至调节盒的顶部并与放置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盒的两侧均设置有螺栓,两个螺栓相对的一侧均贯穿调节盒延伸至凹槽的内腔,两个螺栓相对的一侧均贯穿至支撑杆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内壁开设有与螺栓配合使用的插槽,所述调节盒的两侧均开设有与螺栓配合使用的螺纹孔,所述支撑杆的一侧开设有与螺栓配合使用的插孔,所述插孔的数量为若干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箱体、第二箱体、排水管和刻度标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肢体体积测量仪排水速度较慢和工具分散不便于管理的问题,该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具备排水速度快和工具集中便于管理的优点,值得推广。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排水管,能够起到排水的作用,四个排水管能加快排水,通过设置刻度标,能够便于使用者观察刻度,通过设置放置壳,能够便于第一箱体的放置,通过设置限位板,能够避免支撑杆从凹槽脱离,通过设置支撑杆,能够起到支撑放置壳的作用,通过设置螺栓,能够起到固定支撑杆的作用,通过设置插槽和插孔,能够便于螺栓的使用,通过设置螺纹孔,能够便于螺栓的安装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第一箱体、2第二箱体、3排水管、4刻度标、5放置壳、6调节盒、7底板、8凹槽、9限位板、10支撑杆、11螺栓、12插槽、13螺纹孔、14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包括第一箱体1,第一箱体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2,第二箱体2的表面连通有排水管3,第一箱体1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标4,第二箱体2的尺寸为30cm*30cm*35cm,刻度标4的单位为ml,且最小刻度为1ml,排水管3的数量为四个,排水管3均匀分布于第二箱体2的四周,且排水管3的高度、管口大小和倾斜度完全一致,第二箱体2的底部与第一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箱体1表面的底部套设有放置壳5,放置壳5的底部设置有调节盒6,调节盒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7,调节盒6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8,凹槽8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9,限位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支撑杆10的顶部贯穿至调节盒6的顶部并与放置壳5的底部固定连接,调节盒6的两侧均设置有螺栓11,两个螺栓11相对的一侧均贯穿调节盒6延伸至凹槽8的内腔,两个螺栓11相对的一侧均贯穿至支撑杆10的外侧,凹槽8的内壁开设有与螺栓11配合使用的插槽12,调节盒6的两侧均开设有与螺栓11配合使用的螺纹孔13,支撑杆10的一侧开设有与螺栓11配合使用的插孔14,插孔14的数量为若干个,通过设置排水管3,能够起到排水的作用,四个排水管3能加快排水,通过设置刻度标4,能够便于使用者观察刻度,通过设置放置壳5,能够便于第一箱体1的放置,通过设置限位板9,能够避免支撑杆10从凹槽8脱离,通过设置支撑杆10,能够起到支撑放置壳5的作用,通过设置螺栓11,能够起到固定支撑杆10的作用,通过设置插槽12和插孔14,能够便于螺栓11的使用,通过设置螺纹孔13,能够便于螺栓11的安装和使用,通过设置第一箱体1、第二箱体2、排水管3和刻度标4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肢体体积测量仪排水速度较慢和工具分散不便于管理的问题,该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具备排水速度快和工具集中便于管理的优点,值得推广。

    使用时,将水注入第二箱体2,随后将使用者需要测量的位置逐渐放入第二箱体2,第二箱体2中的水会因为使用者肢体的进入而升高水位,升高的水从排水管3排出进入第一箱体1,通过观察第一箱体1内的水对应的刻度标4可以得知放入第一箱体1内肢体的体积,由于使用者身高的不同,需要调节第一箱体1高度时候,转动螺栓11,使螺栓11通过螺纹孔13的配合从插槽12和插孔14中脱离,随后可以调节放置壳5的高度,放置壳5带动第一箱体1调节高度,需要固定时,转动螺栓11使螺栓11穿过插孔14进入插槽12,可以固定住支撑杆10从而通过放置壳5的配合固定第一箱体1。

    综上所述:该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通过设置第一箱体1、第二箱体2、排水管3和刻度标4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肢体体积测量仪排水速度较慢和工具分散不便于管理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包括第一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2),所述第二箱体(2)的表面连通有排水管(3),所述第一箱体(1)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标(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箱体(2)的尺寸为30cm*30cm*35cm,所述刻度标(4)的单位为ml,所述排水管(3)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排水管(3)均匀分布于第二箱体(2)的四周,且排水管(3)的高度、管口大小和倾斜度完全一致,所述第二箱体(2)的底部与第一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体(1)表面的底部套设有放置壳(5),所述放置壳(5)的底部设置有调节盒(6),所述调节盒(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板(7),所述调节盒(6)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8),所述凹槽(8)内腔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顶部贯穿至调节盒(6)的顶部并与放置壳(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盒(6)的两侧均设置有螺栓(11),两个螺栓(11)相对的一侧均贯穿调节盒(6)延伸至凹槽(8)的内腔,两个螺栓(11)相对的一侧均贯穿至支撑杆(10)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8)的内壁开设有与螺栓(11)配合使用的插槽(12),所述调节盒(6)的两侧均开设有与螺栓(11)配合使用的螺纹孔(13),所述支撑杆(10)的一侧开设有与螺栓(11)配合使用的插孔(14),所述插孔(14)的数量为若干个。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肢体体积测量仪,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内腔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表面连通有排水管,所述第一箱体的正表面设置有刻度标,所述第二箱体的尺寸为30cm*30cm*35cm,所述刻度标的单位为ml,所述排水管的数量为四个,所述排水管均匀分布于第二箱体的四周,且排水管的高度、管口大小和倾斜度完全一致,所述第二箱体的底部与第一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箱体、第二箱体、排水管和刻度标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肢体体积测量仪排水速度较慢和工具分散不便于管理的问题,该肢体体积测量仪,具备排水速度快和工具集中便于管理的优点,值得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胡翔;杨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轻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5.2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88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