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循环装置领域,涉及回流循环装置,具体是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纸张加工过程中,需要对成品纸张表面进行表胶,在对纸张表面进行表胶时,胶液吸附在纸张表面,多余的胶液会从纸张表面流出,对这些胶液进行收集之后,不方便再将所收集的胶液输送到胶液储存罐中进行重复利用,因此需要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对胶液进行循环利用。
现有的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现有的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在对胶液储存罐进行安装时,不能够较好的对胶液储存罐机进行固定和定位操作,胶液储存罐在安装之后稳定性一般,且胶液回流时所使用的高压泵基本都是裸露在外的,不方便对高压泵进行安装,给实际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安装有筒体安装座,且筒体安装座的外围等距焊接有若干组支撑组件,所述筒体安装座的顶端设置有胶液储存罐,且胶液储存罐的前端靠上部安装有表胶回流管,所述胶液储存罐的底端贯穿筒体安装座的上下端连接有输送管,所述支撑架的侧壁焊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的顶端安装有泵体安装箱;
所述筒体安装座包括卡环和衔接环,所述卡环的底端与衔接环的顶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外围环绕设置有弹簧管,所述卡环的顶端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耳和第二固定耳,贯穿所述第一固定耳的上下端和第二固定耳的上端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安装有弧形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两组加固杆与支撑架的侧壁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加固杆呈倾斜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安装箱的前后端均开设有散热孔,且泵体安装箱的顶端通过合页连接有开关盖。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挡板的内弧度大小与胶液储存罐的底端侧壁弧度大小相同,且弧形挡板的底端与螺杆的顶端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胶液储存罐的底端与定位槽的内壁相契合,且胶液储存罐侧壁靠上端位置安装有上胶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对胶液储存罐进行支撑,胶液储存罐安装在卡环顶端的定位槽内,利用定位槽与胶液储存罐的底部相契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定,从而在胶液储存罐安装之后,能够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在安装之后不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且利用连接柱将卡环和衔接环之间进行连接,在连接柱外围设置弹簧管,利用弹簧管的伸缩性,在卡环受力之后,弹簧管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支撑组件具备较好的抗压能力;
通过设置支撑组件对胶液储存罐的侧壁进行支撑,支撑组件上的第一固定耳和第二固定耳分别焊接在卡环和衔接环的表面,弧形挡板与胶液储存罐侧壁相贴合,从而配合螺杆对胶液储存罐侧壁进行支撑,进一步的对胶液储存罐进行加固;
通过在支撑架的侧壁设置支撑板,且支撑板上设置泵体安装箱,利用支撑板对泵体安装箱进行支撑,泵体安装箱能够用于高压泵的安装,方便对高压泵进行保护,避免高压泵暴露在外受到损坏,充分利用了支撑架上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筒体安装座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组件的主视图。
图中:1、支撑架;2、筒体安装座;3、支撑组件;4、胶液储存罐;5、表胶回流管;6、输送管;7、支撑板;8、泵体安装箱;9、卡环;10、衔接环;11、连接柱;12、弹簧管;13、定位槽;14、第一固定耳;15、第二固定耳;16、螺杆;17、弧形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的顶端安装有筒体安装座2,且筒体安装座2的外围等距焊接有若干组支撑组件3,筒体安装座2的顶端设置有胶液储存罐4,且胶液储存罐4的前端靠上部安装有表胶回流管5,胶液储存罐4的底端贯穿筒体安装座2的上下端连接有输送管6,支撑架1的侧壁焊接有支撑板7,且支撑板7的顶端安装有泵体安装箱8,支撑架1对胶液储存罐4进行支撑,且给胶液储存罐4提供高度,便于送胶;
筒体安装座2包括卡环9和衔接环10,卡环9的底端与衔接环10的顶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柱11,连接柱11的外围环绕设置有弹簧管12,卡环9的顶端开设有定位槽13,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贯穿第一固定耳14的上下端和第二固定耳15的上端连接有螺杆16,螺杆16的顶端安装有弧形挡板17,第一固定耳14和卡环9表面焊接,第二固定耳15和衔接环10表面焊接没从而对支撑组件3进行固定。
支撑板7的底部设置有两组加固杆与支撑架1的侧壁固定连接,两组加固杆呈倾斜状设置,利用加固杆对支撑板7的底部进行支撑,从而对支撑板7进行加固。
泵体安装箱8的前后端均开设有散热孔,且泵体安装箱8的顶端通过合页连接有开关盖,散热孔便于高压泵安装之后的散热,开关盖通过合页自由开关,便于高压泵的取出和放入。
弧形挡板17的内弧度大小与胶液储存罐4的底端侧壁弧度大小相同,且弧形挡板17的底端与螺杆16的顶端焊接连接,弧形挡板17与胶液储存罐4侧壁相贴合,从而配合螺杆16对胶液储存罐4侧壁进行支撑。
胶液储存罐4的底端与定位槽13的内壁相契合,且胶液储存罐4侧壁靠上端位置安装有上胶管,利用上胶管将胶液输送到胶液储存罐4的内部,从而利用胶液储存罐4底部的输送管6将胶液输送至纸面进行表胶操作。
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筒体安装座2上的衔接环10安装在支撑架1的顶端,将胶液储存罐4放置在卡环9顶端的定位槽13内,使得胶液储存罐4的底部与定位槽13的内侧相契合,胶液储存罐4放置在定位槽13内之后,螺杆16顶端的弧形挡板17与胶液储存罐4的侧壁相贴合,从而对胶液储存罐4的侧壁进行安装加固,将支撑组件3上的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分别焊接在卡环9和衔接环10的表面,卡环9和衔接环10之间通过连接柱11连接,在连接柱11表面包裹有弹簧管12,从而使得卡环9能具备比较强的承重能力,将支撑板7焊接在支撑架1的侧壁,再将泵体安装箱8焊接在支撑板7的顶端,泵体安装箱8上设置的开关开可以打开,从而可以将高压泵放置在其内部,将胶液从上胶管送入到胶液储存罐4内,胶液储存在胶液储存罐4之后,从输送管6送出到纸的表面,从而对纸进行表胶操作,在表胶时,利用外接的表胶收集用筒体对纸表面多出的胶液进行收集,将高压泵安装在泵体安装箱8内,在高压泵与表胶回流管5之间连接导管,再在高压泵与表胶收集用筒体之间连接导管,从而将多出的胶液抽回到胶液储存罐4内,再从输送管6送出,重新输送到待表胶的纸的表面,从而完成对胶液的循环利用,有效的避免了胶液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组件3对胶液储存罐4进行支撑,胶液储存罐4安装在卡环9顶端的定位槽13内,利用定位槽13与胶液储存罐4的底部相契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固定,从而在胶液储存罐4安装之后,能够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在安装之后不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且利用连接柱11将卡环9和衔接环10之间进行连接,在连接柱11外围设置弹簧管12,利用弹簧管12的伸缩性,在卡环9受力之后,弹簧管12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支撑组件3具备较好的抗压能力;通过设置支撑组件3对胶液储存罐4的侧壁进行支撑,支撑组件3上的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分别焊接在卡环9和衔接环10的表面,弧形挡板17与胶液储存罐4侧壁相贴合,从而配合螺杆16对胶液储存罐4侧壁进行支撑,进一步的对胶液储存罐4进行加固;通过在支撑架1的侧壁设置支撑板7,且支撑板7上设置泵体安装箱8,利用支撑板7对泵体安装箱8进行支撑,泵体安装箱8能够用于高压泵的安装,方便对高压泵进行保护,避免高压泵暴露在外受到损坏,充分利用了支撑架1上的空间。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的顶端安装有筒体安装座(2),且筒体安装座(2)的外围等距焊接有若干组支撑组件(3),所述筒体安装座(2)的顶端设置有胶液储存罐(4),且胶液储存罐(4)的前端靠上部安装有表胶回流管(5),所述胶液储存罐(4)的底端贯穿筒体安装座(2)的上下端连接有输送管(6),所述支撑架(1)的侧壁焊接有支撑板(7),且支撑板(7)的顶端安装有泵体安装箱(8);
所述筒体安装座(2)包括卡环(9)和衔接环(10),所述卡环(9)的底端与衔接环(10)的顶端之间连接有连接柱(11),所述连接柱(11)的外围环绕设置有弹簧管(12),所述卡环(9)的顶端开设有定位槽(13),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第一固定耳(14)和第二固定耳(15),贯穿所述第一固定耳(14)的上下端和第二固定耳(15)的上端连接有螺杆(16),所述螺杆(16)的顶端安装有弧形挡板(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7)的底部设置有两组加固杆与支撑架(1)的侧壁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加固杆呈倾斜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安装箱(8)的前后端均开设有散热孔,且泵体安装箱(8)的顶端通过合页连接有开关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挡板(17)的内弧度大小与胶液储存罐(4)的底端侧壁弧度大小相同,且弧形挡板(17)的底端与螺杆(16)的顶端焊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胶回流再利用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液储存罐(4)的底端与定位槽(13)的内壁相契合,且胶液储存罐(4)侧壁靠上端位置安装有上胶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