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特别涉及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转变。工厂所在的工业园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道路,生态道路是指建设者在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完成后,都会将自然、人和道路进行有机地结合,融入生态设计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交通出行要求的日益提高,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的道路越来越多。生态道路将自然、人和道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的增加环境的绿化面积,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越来越受到道路建设者的青睐。
公告号为cn2068589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垫层;基层,基层位于垫层的上方;承重层,承重层位于基层的上方;缓冲层,缓冲层位于承重层的上方;加热层,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多个条状的加热膜间隔排列于缓冲层的上方;加热膜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管连通,排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漏水口朝向上方;土工布层,其铺设于加热层的上方;土工布层与漏水口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位于土工布层上方的面层。
现在的工业园区中一般使用都是沥青道路,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种沥青道路将水排入道路旁路面两侧的排水管中,排水管与城市的排水管网相连,排水管网处理雨水能力有效,当遇到雨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积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优点在于将城市排水和生态排水结合,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避免积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包括车行道、人行道和生态缓坡,所述人行道分别设置在车行道的两侧,所述生态缓坡位于人行道远离车行道的一侧,所述生态缓坡呈倾斜设置,所述车行道包括路基、碎石层、混凝土层和透水砖层,所述路基、所述碎石层、所述混凝土层和所述透水砖层从下到上依次布置,所述混凝土层中设置若干竖直的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底部连接有导水总管,所述人行道包括素砼层,所述素砼层中设置有排水管,所述导水总管与排水管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底面上设置有泄水管,所述生态缓坡上设置有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设置有草毯,所述泄水管与种植土层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的时候,雨水穿过透水砖层,进入到混凝土层中的导水管中,之后汇集到导水总管中,碎石层起到隔离的作用,防止水渗入到路基中,然后雨水经过导水总管流入到排水管中,雨水一部分沿排水管流入到城市排水管网中,雨水的另一部分通过泄水管流入到生态缓坡的种植土层中被吸收,供草毯生长使用,将城市排水和生态排水结合,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避免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导水管呈均匀阵列布置,在混凝土层的宽度方向上,每1m设置5根导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水管呈均匀阵列布置,有利于每个位置的雨水都可以流入到导水管中,提高导水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总管呈弧形设置,所述导水总管线的凸起朝上,并且导水总管的顶点位于车行道横截面的中垂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水总管呈弧形设置,当雨水流入到导水总管中,雨水可以沿弧形的导水总管向两侧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导水总管的直径大于导水管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导水总管容纳更多的雨水,提高排水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泄水管沿排水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相邻的泄水管间距为2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泄水管沿排水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排水管的每个位置都能有雨水流入到泄水管中。
进一步的,所述泄水管呈“l”形设置,所述泄水管的底端朝向生态缓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流入到泄水管中,之后通过泄水管的底端与生态缓坡的种植土层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土层的表面设置用于加固种植土层的网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网垫对种植土层的表土进行加固,避免出现种植土层吸水之后,导致滑坡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素砼层顶面上铺设有鹅卵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可以流入到鹅卵石间隙中,避免行人踩到积水中,同时提高人行道美观程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雨水穿过透水砖层,进入到混凝土层中的导水管中,之后汇集到导水总管中,碎石层起到隔离的作用,防止水渗入到路基中,然后雨水经过导水总管流入到排水管中,雨水一部分沿排水管流入到城市排水管网中,雨水的另一部分通过泄水管流入到生态缓坡的种植土层中被吸收,供草毯生长使用,将城市排水和生态排水结合,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避免积水;
2.导水总管呈弧形设置,当雨水流入到导水总管中,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雨水可以沿弧形的导水总管向两侧流动,进一步增加导水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中用于体现导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行道;11、路基;12、碎石层;13、混凝土层;14、砂浆找平层;15、透水砖层;16、沥青层;17、路缘石;18、导水管;181、导水总管;2、人行道;21、厚碎石垫层;22、素砼层;23、排水管;231、泄水管;24、鹅卵石;3、生态缓坡;31、种植土层;32、网垫;321、土钉;33、草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包括车行道1、人行道2和生态缓坡3,人行道2分别设置在车行道1的两侧、生态缓坡3设置在人行道2将远离车行道1的一侧,生态缓坡3呈倾斜设置,倾斜的角度范围是28°到35°。在使用的是时候,车辆在车行道1上行驶,行人在人行道2上步行,生态缓坡3上可以种植景观植物,美化道路环境。
结合图1和图2所示,车行道1包括路基11、碎石层12、混凝土层13、砂浆找平层14、透水砖层15和沥青层16,路基11、碎石层12、混凝土层13、砂浆找平层14、透水砖层15和沥青层16按照从下到上依次逐层设置。路基11使用当地的天然土压实制成,路基11的压实系数大于等于93%,提高路基11的稳定性。碎石层12使用岩石骨料和混凝土砂浆混合凝固而成,碎石层12主要用于作为车行道1的承重基础,碎石层12厚度为200mm,并且碎石层12的压实系数大于等于95%。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混凝土层13使用c20混凝土制成,混凝土层13的厚度为200mm。混凝土层13中设置若干导水管18,导水管18沿竖直方向设置,所有导水管18呈均匀阵列布置,并且在混凝土层13的宽度方向上,每1m设置5根导水管18,使导水管18可以更好的收集渗漏的雨水。导水管18的底部连接有导水总管181,导水总管181的直径大于导水管18的直径,为了容纳更多的雨水,导水总管181呈弧形设置,所述导水总管181线的凸起朝上,并且导水总管181的顶点位于车行道1横截面的中垂线上。在使用的时候,雨水渗透到混凝土层13中,雨水会落入到导水管18中,之后流入到导水总管181中,雨水通过导水总管181排出车行道1。
结合图1和图3所示,砂浆找平层14主要用于承担找平和粘合的作用。砂浆找平层14使用一定比例的沙子、水泥加水混合而成的黏结物质作为砂浆,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可以更加紧密粘合透水砖层15。
结合图1和图3所示,透水砖层15使用透水砖砌成,并采用水泥密封透水砖之间的缝隙,提高透水砖层15的整体性。透水砖层15上铺设有沥青形成沥青层16,沥青层16作为路面。
结合图1和图2所示,车行道1的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路缘石17,通过路缘石17将车行道1和人行道2隔开。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人行道2包括厚度碎石垫层和素砼层22,上述结构按从下到上依次逐层布置。厚碎石垫层21使用粒径大于5mm的厚骨料再配合水泥制成,厚碎石垫层21的厚度为100mm。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素砼层22中设置有排水管23,排水管23沿人行道2的长度方向布置,排水管23与导水总管181的连通。排水管23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泄水管231,泄水管231沿排水管23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相邻的泄水管231间距为2m,泄水管231呈“l”形设置,泄水管231的底端朝向生态缓坡3。在使用的时候,雨水经过导水总管181流入到排水管23中,雨水一部分沿排水管23流入到城市排水管网中,雨水的另一部分通过泄水管231流入到生态缓坡3中。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素砼层22顶面上铺设有鹅卵石24,雨水可以流入到鹅卵石24的间隙中,路人在行走的时候,脚踩在鹅卵石24上,避免踩到积水中。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生态缓坡3上设置有种植土层31,种植土层31的表面上铺设有网垫32,网垫32与种植土层31通过穿设若干土钉321进行固定,土钉321垂直于种植土层31的坡面,网垫32对种植土层31的的表土进行加固,减少出现滑坡的情况。种植土层31上种植有草毯33,草毯33可以吸收种植土层31中的雨水。
具体实施过程:在使用的时候,雨水穿过透水砖层15,进入到混凝土层13中的导水管18中,之后汇集到导水总管181中,碎石层12起到隔离的作用,防止水渗入到路基11中,然后雨水经过导水总管181流入到排水管23中,雨水一部分沿排水管23流入到城市排水管网中,雨水的另一部分通过泄水管231流入到生态缓坡3的种植土层31中被吸收,供草毯33生长使用,将城市排水和生态排水结合,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避免积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行道(1)、人行道(2)和生态缓坡(3),所述人行道(2)分别设置在车行道(1)的两侧,所述生态缓坡(3)位于人行道(2)远离车行道(1)的一侧,所述生态缓坡(3)呈倾斜设置,所述车行道(1)包括路基(11)、碎石层(12)、混凝土层(13)和透水砖层(15),所述路基(11)、所述碎石层(12)、所述混凝土层(13)和所述透水砖层(15)从下到上依次布置,所述混凝土层(13)中设置若干竖直的导水管(18),所述导水管(18)的底部连接有导水总管(181),所述人行道(2)包括素砼层(22),所述素砼层(22)中设置有排水管(23),所述导水总管(181)与排水管(23)连通,所述排水管(23)的底面上设置有泄水管(231),所述生态缓坡(3)上设置有种植土层(31),所述种植土层(31)上设置有草毯(33),所述泄水管(231)与种植土层(3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管(18)呈均匀阵列布置,在混凝土层(13)的宽度方向上,每1m设置5根导水管(1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总管(181)呈弧形设置,所述导水总管(181)线的凸起朝上,并且导水总管(181)的顶点位于车行道(1)横截面的中垂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总管(181)的直径大于导水管(18)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管(231)沿排水管(23)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相邻的泄水管(231)间距为2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水管(231)呈“l”形设置,所述泄水管(231)的底端朝向生态缓坡(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31)的表面设置用于加固种植土层(31)的网垫(3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区内人行、车行道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素砼层(22)顶面上铺设有鹅卵石(2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