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路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路基是轨道或者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路基的主要作用是为轨道或者路面铺设及列车或行车运营提供必要条件,并承受轨道及机车车辆或者路面及交通荷载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同时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与扩散。在纵断面上,路基必须保证线路需要的高程;在平面上,路基与桥梁、隧道连接组成完整贯通的线路。在土木工程中,路基在施工数量、占地面积及投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天气原因和超载等原因,加重了我国公路的负荷,使我国公路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均大大提高,尤其是对公路路基的铺设,好的路基对于公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各地土质情况不一,在公路铺设时则需要对路基进行加固,避免路基发生坍塌,路况不平,导致事故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公路路基结构,可对主路基实现较为完善的保护,便于车辆的安全行驶。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公路路基结构,包括主路基、侧加固层、路面层,所述侧加固层包括内加固层与外加固层,所述内加固层固定于主路基的两侧,所述外加固层与内加固层密封固定,所述外加固层与内加固层之间固定设置第一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固定插入主路基内,相邻第一筋条之间固定连接第二筋条,所述第二筋条连接于内加固层与外加固层之间,所述路面层设置于主路基的顶部,所述路面层与侧加固层固定,所述路面层自内而外依次设置为碎石层、砂土层、细沙层、主路面,所述路面层两侧固定设置防护墙。
进一步而言,所述外加固层外侧设置若干引流槽,所述引流槽与主路面连通。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筋条等距排列。
进一步而言,所述主路面为沥青路面。
进一步而言,所述主路面内固定设置第三筋条,所述第三筋条依次贯穿细沙层、砂土层、碎石层插入主路基内。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三筋条等距排列。
进一步而言,所述防护墙为混凝土墙。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主路基两侧设有侧加固层,侧加固层抗冲击能力强,且能够避免主路基的两侧在雨水的冲刷下,造成坍塌。
2、路面层由碎石层、砂土层、细沙层、主路面组成,可使得主路基的受力受到层层缓冲,保证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侧加固层与主路基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路面层与主路基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路面层结构示意图。
1-主路基;2-侧加固层;21-内加固层;22-外加固层;23-第一筋条;24-第二筋条;25-引流槽;3-路面层;31-碎石层;32-砂土层;33-细沙层;34-主路面;35-防护墙;36-第三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公路路基结构,包括主路基1、侧加固层2、路面层3,所述侧加固层2包括内加固层21与外加固层22,所述内加固层21固定于主路基1的两侧,所述外加固层22与内加固层21密封固定,所述外加固层22与内加固层21之间固定设置第一筋条23,所述第一筋条23固定插入主路基1内,相邻第一筋条23之间固定连接第二筋条24,所述第二筋条24连接于内加固层21与外加固层22之间,所述路面层3设置于主路基1的顶部,所述路面层3与侧加固层2固定,所述路面层3自内而外依次设置为碎石层31、砂土层32、细沙层33、主路面34,所述路面层3两侧固定设置防护墙35。
优选的,外加固层22外侧设置若干引流槽25,所述引流槽25与主路面34连通,便于积水的快速排出。
优选的,第一筋条23等距排列。
优选的,主路面34为沥青路面。
优选的,防护墙35为混凝土墙。
第二实施例:
优选的,主路面34内固定设置第三筋条36,所述第三筋条36依次贯穿细沙层33、砂土层32、碎石层31插入主路基1内。
更进一步而言,第三筋条36等距排列。
工作原理:侧加固层2安装固定于主路基1的两侧,通过第一筋条23与主路基1可实现多层次的加固连接,从而可避免主路基1在雨水的冲刷下,造成两侧的坍塌。同时,侧加固层2上内加固层21与外加固层22之间的第一筋条23与第二筋条24的连接加固结构,进一步提高了侧加固层2的抗冲击能力,安全性、稳固性高。
侧加固层2外侧还设有引流槽25,其能够对积水实现导流,便于积水的快速排出,给公路上车辆的行驶带来便利,提高雨天行驶的安全性。
路面层3依次设为碎石层31、砂土层32、细沙层33、主路面34,细沙层33可使得主路面34受力更加均匀,在经由砂土层32、碎石层31的过渡,可使得主路基1的受力达到层层缓冲,且不会干裂,避免水土流失。两侧的防护墙35又可用于车辆行驶时的防护保护,避免车辆直接冲撞出外。
另外,设置的第三筋条36则能够用于路面层3与主路基1之间的连接,加强其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1.一种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路基(1)、侧加固层(2)、路面层(3),所述侧加固层(2)包括内加固层(21)与外加固层(22),所述内加固层(21)固定于主路基(1)的两侧,所述外加固层(22)与内加固层(21)密封固定,所述外加固层(22)与内加固层(21)之间固定设置第一筋条(23),所述第一筋条(23)固定插入主路基(1)内,相邻第一筋条(23)之间固定连接第二筋条(24),所述第二筋条(24)连接于内加固层(21)与外加固层(22)之间,所述路面层(3)设置于主路基(1)的顶部,所述路面层(3)与侧加固层(2)固定,所述路面层(3)自内而外依次设置为碎石层(31)、砂土层(32)、细沙层(33)、主路面(34),所述路面层(3)两侧固定设置防护墙(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加固层(22)外侧设置若干引流槽(25),所述引流槽(25)与主路面(3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筋条(23)等距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面(34)为沥青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路面(34)内固定设置第三筋条(36),所述第三筋条(36)依次贯穿细沙层(33)、砂土层(32)、碎石层(31)插入主路基(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筋条(36)等距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墙(35)为混凝土墙。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