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防渗结构,尤其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根据东北地区的具体情况,如果将原有车行道人行道均设为透水性结构,这样车行道的水泥稳定碎石结构遇水容易发生破坏,从而造成车行道损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其中包括“凹”字形的路基层,在所述路基层中间的凹陷处设有级配砂砾垫层,在所述级配砂砾垫层上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层,在所述路基层两侧的凸起处设有透水级配碎石层,所述透水级配碎石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层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顶部的两侧设有边石,在所述边石之间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层,在所述边石的外侧设有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在所述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的上方通过干硬性水泥砂浆铺设有透水混凝土砖,所述透水混凝土砖的顶部与边石的顶部持平,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两端包裹有防水层,顶部的防水层位于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层之间,底部防水层的宽度是顶部防水层宽度的两倍。
进一步改进:所述边石的内侧面距水泥稳定碎石层边缘的距离为40~45cm。
进一步改进:顶部防水层的宽度为25cm,底部防水层的宽度为50cm。
进一步改进:所述级配砂砾垫层的顶面低于路基层两侧的凸起处的顶面,在所述路基层两侧的凸起处设有盲沟。
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层是由两侧土工布和一层防水膜组成,所述防水膜位于两层土工布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在水泥稳定碎石层的两端包裹防水层,从而避免了行车道上的水渗透到行车道下方的水泥稳定碎石层内,保障了行车道的稳定安全,而人行道则可以正常的进行透水,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的理念要求,另外由于防水层是由两层土工布和一层防水膜组成,这样的防水层具有较大的抗拉伸和抗刺穿能力,不用担心将防水层破坏,并且施工起来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水层的宽度尺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包括“凹”字形的路基层1,其中在所述路基层1中间的凹陷处设有级配砂砾垫层2,在所述级配砂砾垫层2上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层3,在所述路基层1两侧的凸起处设有透水级配碎石层5,所述透水级配碎石层5与水泥稳定碎石层3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3顶部的两侧设有边石9,在所述边石9之间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层4,在所述边石9的外侧设有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6,在所述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6的上方通过干硬性水泥砂浆7铺设有透水混凝土砖8,所述透水混凝土砖8的顶部与边石9的顶部持平,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3的两端包裹有防水层31,顶部的防水层31位于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6与水泥稳定碎石层3之间,底部防水层31的宽度是顶部防水层31宽度的两倍。
所述边石9的内侧面距水泥稳定碎石层3边缘的距离为40~45cm;顶部防水层31的宽度为25cm,底部防水层31的宽度为50cm;所述级配砂砾垫层2的顶面低于路基层1两侧的凸起处的顶面,在所述路基层1两侧的凸起处设有盲沟10;所述防水层31是由两侧土工布和一层防水膜组成,所述防水膜位于两层土工布之间。
其工作原理是:在下雨天,位于人行道上的雨水通过透水混凝土砖8、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6和透水级配碎石层5后,进入盲沟10内,此时位于盲沟10内的水一部分顺着盲沟10进入市政的排水管网内,另一部分将继续通过渗透的方式进入地下,在此过程中,由于在水泥稳定碎石层3的两端均包裹了防水层31,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水渗透进水泥稳定碎石层3的情况,确保了行车道的稳定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包括“凹”字形的路基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路基层中间的凹陷处设有级配砂砾垫层,在所述级配砂砾垫层上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层,在所述路基层两侧的凸起处设有透水级配碎石层,所述透水级配碎石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层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顶部的两侧设有边石,在所述边石之间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层,在所述边石的外侧设有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在所述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的上方通过干硬性水泥砂浆铺设有透水混凝土砖,所述透水混凝土砖的顶部与边石的顶部持平,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的两端包裹有防水层,顶部的防水层位于透水性水泥稳定碎石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层之间,底部防水层的宽度是顶部防水层宽度的两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石的内侧面距水泥稳定碎石层边缘的距离为40~4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顶部防水层的宽度为25cm,底部防水层的宽度为5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级配砂砾垫层的顶面低于路基层两侧的凸起处的顶面,在所述路基层两侧的凸起处设有盲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道路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是由两侧土工布和一层防水膜组成,所述防水膜位于两层土工布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