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滑冰场地面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不管是固定或移动滑冰场多采用乙二醇间接制冷技术,尤其是移动滑冰场的制冷排管受运输条件影响,最大长度一般不超过6米,而且要采取折叠和胶皮管卡箍连接等方式,才能保证正常使用。随之带来的问题是,铝排管与胶皮受热传导不均,致使冻出的冰面不匀甚至出现起伏;长期反复折叠制冷排管易造成损伤甚至出现漏点。进而冰场道面容易发生冻融问题,也相应增加了场地的维护及能耗成本,并且对滑行安全构成威胁。传统围板直接立在冰面上靠结冰后附着力起固定作用,实践表明并不十分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实现真冰场地和类冰场地的转化,解决折叠制冷排管造成的管道损伤问题,减少施作业及养护环节,具有拓展性好、集约性好、施工便捷、多功能化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包括:
地面基础,所述地面基础包括高度依次递减的主骨架、副骨架和次骨架,所述主骨架沿纵向布置且在横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副骨架沿横向布置且在纵向上间隔布置,所述次骨架沿横向布置在相邻两根所述副骨架之间;
保温衬板,所述保温衬板铺设在所述次骨架上,且,所述保温衬板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副骨架的顶面;
制冷管,所述制冷管沿纵向布置在相邻两根所述主骨架之间,所述制冷管架设在所述副骨架上,所述制冷管的顶面不高于所述主骨架的顶面;
能拆卸的复合板,所述复合板能拆卸地铺设在所述主骨架上:所述复合板铺设时,形成类冰场地;所述复合板移除时,所述制冷管上铺设防水膜,通过在所述防水膜内注水且注入水在所述制冷管的作用下冷凝为冰,形成真冰场地;以及,
螺丝杆调平支架,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设置在所述地面基础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设置在所述主骨架和副骨架的交叉处,以及所述主骨架的端部和所述副骨架的端部;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包括胶片垫、钢托板、螺栓柱和钢底板,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在所述钢托板上,所述钢托板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栓柱上,能通过旋转调整所述钢托板的高度,所述螺栓柱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钢托板上,所述钢托板放置在所述胶片垫上。
进一步地,相邻两根所述主骨架之间设置有若干根所述制冷管,若干根所述制冷管的一端均与制冷装置的机头主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连通管相互连通;
若干根所述制冷管分为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所述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交替布置;所述机头主管分为机头进液主管和机头出液主管;所述制冷进液管的进液口连接在所述机头进液主管上,所述制冷出液管的出液口连接在所述机头出液主管上,所述制冷进液管的出液口和所述制冷出液管的进液口均连接在所述连通管上,通过所述连通管内的空间相互连通并形成进出液回路,实现当其中一根所述制冷出液管发生堵塞时能通过其他所述制冷出液管顺利排液。
进一步地,所述地面基础的四周设置有冰场外围边框,所述冰场外围边框与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包括围板立柱定位插孔、围板内侧挡水板和围板外侧挡水板;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间隔布置,并布置在所述主骨架和副骨架的端部位置,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与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所述围板内侧挡水板设置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的内侧,所述围板外侧挡水板设置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的外侧。
或者,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包括开口朝外的u型边框,所述u型边框与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所述u型边框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冰场围板立柱的围板立柱插口。
进一步地,若干根所述制冷管通过定位卡固定在所述地面基础内,所述定位卡的顶面不高于所述主骨架的顶面。
其中,所述定位卡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上三角形卡体和下三角形卡体,所述上三角形卡体和下三角形卡体的相对一侧开设有一一对应的半圆形凹槽,上、下两个相对的所述半圆形凹槽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制冷管的圆孔。
或者,所述定位卡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弧形槽,所述制冷管卡设在所述弧形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板铺设时,每块所述复合板的边缘均位于所述主骨架或副骨架上,相邻两块所述复合板的连接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压条,所述压条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主骨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拓展性好:可用于冰雪运动进校园,也可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竞技体育的尝试培训,业余训练,使得社区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全民健身的推广普及。
(2)集约性好:不受原有场地的限制,占地面积可大可小,可按照标准场地的大小进行比例缩放,大小可调。
(3)施工便捷:模块化生产,减少施作业及养护环节,加快了施工进度。
(4)多功能化:冬季注水后辅助制冷可转化为真冰场地,可组织多种冰上体育项目。
(5)成本可控:依据实际需求,组合骨架可自由组合、重复使用,制冷排管可无限延伸,设计及技术维护成本相对于真冰场地大幅减少,降低了冰雪运动的技术门槛和消费门槛。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地面基础和保温衬板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管和机头主管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图2中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围板立柱定位插孔及挡水板作为冰场外围边框的类冰场地横向局部剖视图;
图5:图4中的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围板立柱定位插孔及挡水板作为冰场外围边框的类冰场地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采用u型边框作为冰场外围边框的类冰场地横向局部剖视图;
图8:本实用新型的采用u型边框作为冰场外围边框的类冰场地纵向局部剖视图;
图9:本实用新型的采用u型边框作为冰场外围边框的真冰场地横向局部剖视图;
图10a: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三角形卡体和下三角形卡体的定位卡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0b:本实用新型的下三角形卡体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弧形槽的定位卡结构示意图;
图12a:本实用新型的布置在纵向上的u型边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b:本实用新型的布置在横向上且位于制冷管与机头主管或连通管连接端的u型边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a:本实用新型的布置在纵向上的围板立柱定位插孔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3b:本实用新型的布置在横向上且位于制冷管与机头主管或连通管连接端的围板立柱定位插孔三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1、主骨架;2、副骨架;3、次骨架;4、保温衬板;5、制冷管;6、复合板;7、防水膜;8、螺丝杆调平支架;9、机头主管;10、制冷装置;11、主管定位板;12、机头护板;13、出液管口;14、进液管口;15、定位卡;16、围板立柱;17、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8、围板内侧挡水板;19、围板外侧挡水板;20、单面胶条;21、凹槽;22、压条;23、螺钉;24、端部支撑管;25、u型边框;26、防水膜压条;27、加强板;28、连通管;29、软连接;
8a、胶片垫;8b、钢托板;8c、螺栓柱;
9a、机头进液主管;9b、机头出液主管;
15a、上三角形卡体;15b、下三角形卡体;15c、底板;15d、弧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附图1至图13b所示,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包括地面基础、保温衬板4、制冷管5、复合板6或防水膜7、螺丝杆调平支架8、冰场外围边框等。
所述地面基础由1m×1m镀锌铁方通组合骨架拼接而成,所述组合骨架设主骨架1(60×40×2.5mm)、副骨架2(40×40×2.5mm)和次骨架3(20×20×1.5mm)三部分,所述主骨架1、副骨架2和次骨架3高度依次递减,彼此之间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主骨架1沿纵向布置,且在横向上间隔(间隔距离为1m)布置,所述副骨架2沿横向布置,且在纵向上间隔(间隔距离为1m)布置,所述次骨架3沿横向布置在相邻两根所述副骨架2之间,每相邻两根所述副骨架2之间可设置3根所述次骨架3。
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设置在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及地面基础的底部。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设置在所述主骨架1和副骨架2的交叉处,以及所述主骨架1的端部位置和所述副骨架2的端部位置;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包括胶片垫8a(厚度为2mm)、钢托板8b(100×100×6mm)、钢底板(150×150×6mm)和螺栓柱8c,所述地面基础与所述钢托板8b之间通过外径8mm的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托板8b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栓柱8c上,能通过旋转调整所述钢托板8b的高度,所述螺栓柱8c的底部焊接固定在所述钢托板8b上,所述钢托板8b放置在所述胶片垫8a上。
所述保温衬板4铺设在所述次骨架3上,且,所述保温衬板4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副骨架2的顶面。
如图2所示,所述制冷管5沿纵向布置在相邻两根所述主骨架1之间,相邻两根所述主骨架1之间设置有18根所述制冷管5。所述制冷管5采用外径19mm、厚度1.2mm的铝管或硅胶(pe或塑料)管。所述制冷管5架设在所述副骨架2上,其顶面不高于所述主骨架1的顶面。若干根所述制冷管5通过定位卡15固定在所述地面基础内,所述定位卡15的顶面不高于所述主骨架1的顶面,其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所述定位卡15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上三角形卡体15a和下三角形卡体15b,所述上三角形卡体15a和下三角形卡体15b的相对一侧开设有一一对应的半圆形凹槽,上、下两个相对的所述半圆形凹槽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制冷管5的圆孔;或者,如图11所示,所述定位卡15包括底板15c和设置在所述底板15c上的弧形槽15d,所述弧形槽15d采用钢片制成,利用钢片的弹性将所述制冷管5卡设在所述弧形槽15d内。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所述制冷管5的一端均与制冷装置10的机头主管9相连接,为机首端,另一端通过连通管(40×40×2.5mm)相互连通,为机尾端。所述制冷管5分为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述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交替布置;所述机头主管9分为机头进液主管9a和机头出液主管9b;所述制冷进液管的进液口连接在所述机头进液主管9a上,所述制冷出液管的出液口连接在所述机头出液主管9b上,所述制冷进液管的出液口和所述制冷出液管的进液口均通过软连接29连接在所述连通管上,通过所述连通管内的空间相互连通并形成进出液回路,实现当其中一根所述制冷出液管发生堵塞时能通过其他所述制冷出液管顺利排液,并且,解决了现有制冷管5的折叠问题。
如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春、夏季不适宜浇注真冰时,在所述主骨架1上铺设所述复合板6,形成类冰场地,可用于轮滑或类冰滑。所述复合板6采用25mm厚的人造石pe复合板,所述复合板6的底部与所述主骨架1的顶部之间设置有单面胶条20(30×1.5mm)。每块所述复合板6的边缘均位于所述主骨架1或副骨架2上,相邻两块所述复合板6的连接处开设有深度为3mm的凹槽21,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压条22(3×18mm),所述压条22通过螺钉23固定在所述主骨架1上。
如图9所示,在秋、冬季适宜浇注真冰时,所述制冷管5上直接铺设防水膜7,通过在所述防水膜7内注水且注入水在所述制冷管5的作用下冷凝为冰,形成真冰场地。所述防水膜7与所述地面基础和冰场外围边框的结合处设置有防水膜压条26。
所述冰场外围边框设置在所述地面基础的四周,所述冰场外围边框的底面与所述地面基础的底面齐平。所述冰场外围边框采用两种结构,第一种结构为:如图7、图8、图9、图12a和图12b所示,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包括开口朝外的u型边框25(140×55×2mm);所述u型边框25的侧壁通过螺栓与所述主骨架1或副骨架2固定连接,且,如图12b所示,位于所述制冷管5与所述机头主管9的连接端(即机头位置)和所述制冷管5与所述连通管28的连接端(即,机尾位置)的所述u型边框25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制冷管5穿过的圆孔;所述u型边框25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冰场围板立柱16的围板立柱插口,所述u型边框25的底部位于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的钢托板8b上并可与所述钢托板8b螺栓连接;所述u型边框25内间隔设置有4mm厚的加强板27。第二种结构为:如图4、图6、图13a和图13b所示,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包括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围板内侧挡水板18和围板外侧挡水板19;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的内尺寸为41×41×3.5mm,间隔布置并布置在所述主骨架1和副骨架2的端部位置,所述围板立柱16可插入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内;对于布置在纵向上的、位于所述副骨架2端部位置的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通过螺栓与所述主骨架1固定连接,且,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的底面位于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的钢托板8b上并可与所述钢托板8b螺栓连接;如图6和图13b所示,对于布置在横向上的、位于所述主骨架1端部位置(即,位于所述制冷管5与所述机头主管9的连接端和所述制冷管5与所述连通管28的连接端)的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通过端部支撑管24(60×40×2.5mm)固定连接在所述主骨架1上,所述端部支撑24架设在所述主骨架1上与所述主骨架1螺栓连接,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通过螺栓与所述方通管24固定连接,此种结构,避免了第一种结构需在钢板上开孔的情况;所述围板内侧挡水板18直接设置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的内侧或设置在所述方通管24的内侧,所述围板外侧挡水板19设置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的外侧。此外,所述围板立柱16上方设置有定位插孔。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所述机头主管9的机头进液主管9a和机头出液主管9b均采用外径114mm、厚度3.5mm的铝管制成,一端与所述制冷装置10相连接,另一端设置盲板;所述机头进液主管9a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制冷进液管的出液管口13,所述机头出液主管9b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制冷出液管的进液管口14,所述出液管口13和进液管口14均通过软连接29与所述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相连接。所述机头进液主管9a和机头出液主管9b上间隔设置有主管定位板11,所述主管定位板11采用5mm厚的铝板制成;所述机头进液主管9a、机头出液主管9b和主管定位板11的外部设置有机头护板12,所述机头护板12采用工业塑料板。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面基础,所述地面基础包括高度依次递减的主骨架(1)、副骨架(2)和次骨架(3),所述主骨架(1)沿纵向布置且在横向上间隔布置,所述副骨架(2)沿横向布置且在纵向上间隔布置,所述次骨架(3)沿横向布置在相邻两根所述副骨架(2)之间;
保温衬板(4),所述保温衬板(4)铺设在所述次骨架(3)上,且,所述保温衬板(4)的顶面不高于所述副骨架(2)的顶面;
制冷管(5),所述制冷管(5)沿纵向布置在相邻两根所述主骨架(1)之间,所述制冷管(5)架设在所述副骨架(2)上,所述制冷管(5)的顶面不高于所述主骨架(1)的顶面;
能拆卸的复合板(6),所述复合板(6)能拆卸地铺设在所述主骨架(1)上:所述复合板(6)铺设时,形成类冰场地;所述复合板(6)移除时,所述制冷管(5)上铺设防水膜(7),通过在所述防水膜(7)内注水且注入水在所述制冷管(5)的作用下冷凝为冰,形成真冰场地;以及,
螺丝杆调平支架(8),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设置在所述地面基础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设置在所述主骨架(1)和副骨架(2)的交叉处,以及所述主骨架(1)的端部和所述副骨架(2)的端部;所述螺丝杆调平支架(8)包括胶片垫(8a)、钢托板(8b)、螺栓柱(8c)和钢底板,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在所述钢托板(8b)上,所述钢托板(8b)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栓柱(8c)上,能通过旋转调整所述钢托板(8b)的高度,所述螺栓柱(8c)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钢托板(8b)上,所述钢托板(8b)放置在所述胶片垫(8a)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根所述主骨架(1)之间设置有若干根所述制冷管(5),若干根所述制冷管(5)的一端均与制冷装置(10)的机头主管(9)相连接、另一端通过连通管(28)相互连通;
若干根所述制冷管(5)分为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所述制冷进液管和制冷出液管交替布置;所述机头主管(9)分为机头进液主管(9a)和机头出液主管(9b);所述制冷进液管的进液口连接在所述机头进液主管(9a)上,所述制冷出液管的出液口连接在所述机头出液主管(9b)上,所述制冷进液管的出液口和所述制冷出液管的进液口均连接在所述连通管(28)上,通过所述连通管(28)内的空间相互连通并形成进出液回路,实现当其中一根所述制冷出液管发生堵塞时能通过其他所述制冷出液管顺利排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基础的四周设置有冰场外围边框,所述冰场外围边框与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包括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围板内侧挡水板(18)和围板外侧挡水板(19);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间隔布置,并布置在所述主骨架(1)和副骨架(2)的端部位置,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与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所述围板内侧挡水板(18)设置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的内侧,所述围板外侧挡水板(19)设置在所述围板立柱定位插孔(17)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冰场外围边框包括开口朝外的u型边框(25),所述u型边框(25)与所述地面基础固定连接,所述u型边框(25)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插入冰场围板立柱(16)的围板立柱插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根所述制冷管(5)通过定位卡(15)固定在所述地面基础内,所述定位卡(15)的顶面不高于所述主骨架(1)的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卡(15)包括两个相对布置的上三角形卡体(15a)和下三角形卡体(15b),所述上三角形卡体(15a)和下三角形卡体(15b)的相对一侧开设有一一对应的半圆形凹槽,上、下两个相对的所述半圆形凹槽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制冷管(5)的圆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卡(15)包括底板(15c)和设置在所述底板(15c)上的弧形槽(15d),所述制冷管(5)卡设在所述弧形槽(15d)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真冰、类冰场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板(6)铺设时,每块所述复合板(6)的边缘均位于所述主骨架(1)或副骨架(2)上,相邻两块所述复合板(6)的连接处开设有凹槽(21),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压条(22),所述压条(22)通过螺钉(23)固定在所述主骨架(1)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