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及定位安装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08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折固定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及定位安装架。



    背景技术:

    骨折内固定方式无外乎钢板和髓内钉,钢板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学习周期短,但是创伤大,误伤几率高,感染和不愈合、延迟愈合、断钉和断板时有发生,术后疤痕大,影响美观,不符合微创原则,髓内钉采用闭合及微创技术,带锁髓内钉可以防止骨折旋转畸形、降低了内置物断裂的风险;减少了手术感染率;促进骨折愈合率高;中心固定避免应力遮挡作用,再骨折发生率低;符合微创原则,是目前发展方向,但是操作困难,难学习,髓内钉远端锁定困难,复位分闭合和有限切开两种,但是均非解剖复位,有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发生,病人压力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骨折固定方式存在各种弊端问题,研制一种适合于四肢长、短管状骨骨折的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疤痕小的特点。

    技术方案: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包括能够安装在髓腔内的髓内支撑杆,在髓内支撑杆主体上至少设置有一条与轴向平行的齿条用于左右拨动调节,并配有能与齿条卡接的拨移刀具,在齿条区域沿径向设置有径向螺孔,各径向螺孔内匹配安装有径向锁定钉。

    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包括能够安装在髓腔内的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在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主体上沿径向设置有一系列径向螺孔,各径向螺孔内匹配安装有径向锁定钉。

    为了便于安装径向锁紧钉,还设置有定位安装架。一种用于所述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的定位安装架,定位安装架与所述髓内支撑杆平行,定位安装架上分布有定位孔,各定位孔与所述各径向螺孔位置对应,其中一个定位孔内固定安装有初始定位销,该初始定位销的侧面设置有侧键,同时在髓内支撑杆的至少一个径向螺孔内壁设置有键槽,所述初始定位销能够匹配插入所述径向螺孔内,侧键与键槽能匹配安装。

    上述方案中,涉及到髓内支撑杆均可以替换为多变棱柱型,或者为圆形或半圆形。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在髓内支撑杆上分别有辅助螺孔,辅助螺孔与所述径向螺孔的中心不再同一条母线上,定位安装架上也设置有与辅助螺孔位置匹配的辅助定位孔。以便于应付粉碎性骨折使用。

    本实用新型具有髓内钉(微创及中心固定)和钢板(解剖复位及牢固固定)的优点外还规避了髓内钉(远端锁定困难)和钢板(切口大,创伤大,骨膜剥离广)的缺点。因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棱柱型设计尤其可以采用三角形设计,髓腔棱线接触最稳定,髓腔壁损伤最小,微循环破坏最小。髓内支撑杆经螺丝钉与骨干固定,具有固定牢固稳定的特点。

    2、在直视下复位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且能保留骨折块软组织附着,保留血运,髓内支撑杆从骨折端植入,操作简单易学。

    3、髓内支撑杆可以根据骨折类型灵活调整植入方位,例如对于粉碎性骨折,旋转髓内支撑杆保持径向螺孔对应于碎骨片较多区域,以方便加用螺钉固定骨折。

    4、根据骨折波及骨干长度选择合适长的髓内支撑杆,中心固定,可以中心加压使骨折缝隙到最小,蝶形等折块固定稳定,例如对于粉碎性骨折,利用髓内支撑杆牵引使断骨两侧在向内加压时,能够将碎骨夹持在骨缝隙内,保持自然卡紧。

    5、创口只需显露骨折端达到复位即可,达到了微创目的。

    6、不需要扩髓或很短扩髓,降低了脂肪栓塞的发生,内出血量。

    7、髓内支撑杆的锁定选用直视锁定技术,不用透视或很少透视,远离创口的锁定可以用机械导航锁定,由于髓内支撑杆长度较短,所以力臂很短使髓内支撑杆变形几率很低,很容易对径向螺孔进行锁定(现有髓内钉需要从骨端部打入,跨度大且,端部变形量较大,位于端部的锁定孔的锁定困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髓内支撑杆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定位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初始定位销防滑键装配结构。

    图5是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是图1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是本实用新型髓内支撑杆安装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髓内支撑杆安装于断骨左部示意图。

    图11是利用拨移刀具驱动髓内支撑杆平移示意图。

    图12是髓内支撑杆同时内置于断骨两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通过径向锁定钉对内置髓内支撑杆进行固定示意图。

    图14是康复后从侧面取出髓内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15是对粉碎性骨折安装髓内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16是从端部轴心孔移除髓内支撑杆的示意图。

    图17是含内卡台的特制锁定钉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髓内支撑杆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髓内支撑杆,2为径向螺孔,3为齿条,4为定位安装架,5为初始定位销,6为侧键,7为键槽,8为定位孔,9为径向锁定钉,10为钻具,11为螺纹,12为初始拨移孔,13为拨移刀具,14-1为断骨左部,14-2为断骨右部,15为髓腔,16为骨侧孔残片,17为骨侧开孔,18为端部轴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适用于四肢长、短管状骨骨折的固定,其中髓内支撑杆1能够安装在髓腔15内,且能自由滑动。所内支撑杆为光滑的等径杆,其两端圆滑或含有锥度,以利于装配。如图6所示,本实施优选采用三角形截面的髓内支撑杆1。

    在髓内支撑杆1主体的三个侧面上至少一个侧面中部设置有齿条3,齿条3与轴向平行。同时,如图2所示,在齿条3区域沿径向等间距d均布设置有径向螺孔2,各径向螺孔2的中心位于同一条母线上。

    本实施在使用时,参见图9,将髓内支撑杆1从断骨处插入断骨左部14-1内。完全插入状态参见图10所示。同时,需要在断骨左部14-1上与齿条3对应的一侧开孔,作为初始拨移孔12。由于初始拨移孔12与髓内支撑杆1上的齿条3正对,所以通过拨移刀具13穿过初始拨移孔12后,能够拨动髓内支撑杆1左右平移。拨移刀具13的尖端位置能与齿条3卡接。

    如图12所示,通过拨移刀具13使髓内支撑杆1近似均等地移动至断骨两侧的内腔中。此时需要通过径向锁定钉9对髓内支撑杆1上全部或部分的髓内螺孔进行固定。安装径向锁定钉9后即可是髓内支撑杆1牢固在两断骨之间位置,达到固定目的。

    如图13所示,在将各径向锁定钉9向对应的径向螺孔2内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分别对断骨左部14-1和断骨右部14-2开孔才能进行。此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初始拨移孔12中心为起点,通过标尺或经验确定打孔位置;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定位安装架4来快速确定打孔位置。打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钻具安装具有自攻丝的径向锁定钉9,直径穿过断骨侧壁进入髓内支撑杆1的径向螺孔2内;另一种方式是先在对应位置通过钻具钻孔,钻孔后在安装径向锁定钉9。

    通过以上结构关系,髓内支撑杆1可以根据骨折类型灵活调整植入方位,以方便加用螺钉固定骨折。根据骨折波及骨干长度选择合适长的髓内支撑杆1,本实施例上述结构的突出特点是,(1)具有向中心牵引的功能,当对一侧进行固定后,通过再次拨动齿条,能够拉紧断骨左部14-1和断骨右部14-2向中心压紧,该方式不仅能够保持断骨左部14-1和断骨右部14-2牢固对接,而且能够为粉碎性骨折提供压紧保障(由于管状骨含有内腔,通过髓内支撑杆从内侧支撑,能够避免骨碎片进入内腔中,从而使断骨向内挤压变为可行)。(2)中心牵引这种局部牵引对接的关系,能够保证断骨周边均匀受力向中心收缩(现有固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难免造成断骨对接时出现周边应力遮挡导致不均匀情况)。(3)中心固定可以中心加压使骨折缝隙到最小的同时,有利于蝶形等折块固定稳定。从而使手术时间由原来数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左右,降低手术风险,手术期对病人骨折块软组织影响很小,利于康复。

    本实用新型中的内置式髓内支撑杆1的材料,可选需要后期取出金属材料,或可吸收材料。采用金属材料时,康复后可以通过如图14的取出方式。通过在内置髓内支撑杆1区域的骨骼侧壁开孔,取出内置髓内支撑杆1。开孔的方式可以采取全开,或者半开的方式。半开是在髓内支撑杆1一侧开孔后,将内置髓内钉沿倾斜方向向外拉出。采用吸收材料时,无需后期取出操作。

    本实用新型针对骨折部位的位置可以选择不同型号(长度和直径不同)的髓内支撑杆1使用。例如图15所示当骨折位置位于靠近固端部时,或者因粉碎性骨折植入较长的髓内支撑杆1时,在康复后可采用如图16所示的取出方式,即在固端部开端部轴心孔18,从端部取出髓内支撑杆1。

    最好在髓内支撑杆1一端设计为锐尖的,方便后期从一端取出。径向锁定钉9最好设计为全丝自攻钉。换可以另外设计配套的打入打出器,机械导航器械。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微创及中心固定的髓内钉而言,能够在直视下复位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能够规避了髓内钉远端锁定困难的问题,髓内支撑杆1从骨折端植入,操作简单易学。由于髓内支撑杆1的锁定选用直视锁定技术,不用透视或很少透视,远离创口的锁定可以用机械导航锁定,由于力臂很短所以髓内支撑杆1变形几率很低,锁定困难几率很低。而且,不需要扩髓或很短扩髓,降低了脂肪栓塞的发生,内出血量。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钢板固定(切口大,创伤大,骨膜剥离广)而言,创口只需显露骨折端达到复位即可,达到了微创目的,且能保留骨折块软组织附着,保留血运。

    实施例2:在实施例1基础上,采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定位安装架4,该定位安装架4的主体杆件与髓内支撑杆1平行。在定位安装架4的主体杆件上等间距d分布有定位孔8,利用外置的定位安装架4的各定位孔8,来确定内置髓内支撑杆1上各径向螺孔2的位置。

    如图3所示,其中一个定位孔8内固定安装有初始定位销5,该初始定位销5的侧面设置有侧键6。同时,在髓内支撑杆1的至少一个径向螺孔2内壁设置有键槽7,所述初始定位销5能够匹配插入所述径向螺孔2内,侧键6与键槽7能匹配安装。利用侧键6和键槽7的配合关系,能够防止定位安装架4不会发生转动,所以能够确保各定位孔8走向与各径向螺孔2走向一致。当以各定位孔8为中心对断骨进行开孔时,就能直接对应于内侧的径向螺孔2。

    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2基础上,髓内支撑杆1为多变棱柱型,分别参见图5所示的正六棱柱,图7所示的方棱柱和图8所示的圆形或半圆形棱柱。棱柱型设计尤其可以采用三角形设计,髓腔15棱线接触最稳定,髓腔15壁损伤最小,微循环破坏最小。髓内支撑杆1经螺丝钉与骨干固定,具有固定牢固稳定的特点。

    实施例4:在实施例1或2基础上,又在髓内支撑杆1上分别有辅助螺孔,辅助螺孔与所述径向螺孔2的中心不再同一条母线上,该设计能够针对部分粉碎性骨折,可以通过多向固定的方式对碎骨进行固定。

    实施例5:在实施例1或2基础上,如果在安装径向锁定钉后发现断骨左部14-1和断骨右部14-2对接不够严密问题,或者需要强制挤压断骨左部14-1和断骨右部14-2时,可以通过对初始拨移孔向外扩孔,再在初始拨移孔内安装如图17所示的含内卡台的特制锁定钉进行固定。或者,对于断骨上的初始拨移孔较大不易使用使,直接放弃使用该初始拨移孔。

    实施例6:又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如图18所示,该固定装置是一个能够安装在髓腔内的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在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主体上沿径向设置有一系列径向螺孔,各径向螺孔内匹配安装有径向锁定钉。其功能和安装方式如实施例1所述,不详述。本实施例所采用的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可以在首次手术后就完成治疗或者必要的复查,不需要进行拆除手术。


    技术特征:

    1.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能够安装在髓腔内的髓内支撑杆,在髓内支撑杆主体上至少设置有一条与轴向平行的齿条用于左右拨动调节,在齿条区域沿径向设置有径向螺孔,各径向螺孔内匹配安装有径向锁定钉。

    2.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能够安装在髓腔内的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在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主体上沿径向设置有一系列径向螺孔,各径向螺孔内匹配安装有径向锁定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髓内支撑杆为多变棱柱型,或者为圆形或半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髓内支撑杆上分别有辅助螺孔,辅助螺孔与所述径向螺孔的中心不再同一条母线上,还包括定位安装架,定位安装架上也设置有与辅助螺孔位置匹配的辅助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为多变棱柱型,或者为圆形或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髓内可吸收材质支撑杆上分别有辅助螺孔,辅助螺孔与所述径向螺孔的中心不再同一条母线上,还包括定位安装架,定位安装架上也设置有与辅助螺孔位置匹配的辅助定位孔。

    7.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的定位安装架,其特征是:定位安装架与所述髓内支撑杆平行,定位安装架上分布有定位孔,各定位孔与所述各径向螺孔位置对应,其中一个定位孔内固定安装有初始定位销,该初始定位销的侧面设置有侧键,同时在髓内支撑杆的至少一个径向螺孔内壁设置有键槽,所述初始定位销能够匹配插入所述径向螺孔内,侧键与键槽能匹配安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置式髓内固定装置,包括能够安装在髓腔内侧的髓内支撑杆,在髓内支撑杆主体上至少设置有一条与轴向平行的齿条,在齿条区域沿径向设置有径向螺孔,各径向螺孔内匹配安装有径向锁定钉,并配有能与齿条卡接的拨移刀具。本实用新型具有髓内钉和钢板的优点外还规避了髓内钉和钢板的缺点。在直视下复位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且能保留骨折块软组织附着,保留血运,髓内支撑杆从骨折端植入,操作简单易学。髓内支撑杆可以根据骨折类型灵活调整植入方位,以方便加用螺钉固定骨折。

    技术研发人员:陈聚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陈聚伍
    技术研发日:2018.12.0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82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