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软土分布广泛,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软土地区,严重影响施工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变形与稳定问题,需要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软土的鉴别方式有如下几种:(1)软土的外观一般是以灰色为主的细粒土;(2)采用土工试验规定的方法测定天然含水量,将实验数据与35%的液进行比较;(3)天然孔隙比是指天然状态下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测定土粒比重、土的干密度、土的天然密度、土的含水量等指标来计算出土的天然孔比;(4)通过十字板剪切技术来测验土的强度。
在软土层较厚的区域采用下部结构为桩基的桥梁方案具有沉降变形小、占地较小,不阻碍道路两侧交通等优点。但现有的常规桥梁下部结构形式,具有成本较高、施工工期较长,工业化程度低、质量不稳定,施工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软土地区的桥梁建设中,桩基施工工期很长、工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实现提高软土地区常规桥梁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提升桥梁工业化程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包括预制管桩、预制盖梁,所述预制盖梁上预留槽口,所述槽口与所述预制管桩相匹配,预制管桩的顶端自下而上插入所述槽口内,预制管桩的顶端与槽口内壁之间通过现浇混凝土进行固定。
针对现有技术中软土地区的桥梁建设中,桩基施工工期很长、工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管桩、盖梁均为预制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即可。预制管桩具有有质量稳定,施工迅速,经济性好等优点。作为桥梁基础的预制管桩在现场采用打入方式置入软土内。预制管桩的顶部设置预制盖梁,通过起吊预制盖梁,并使预制管桩的顶部直接插入至预制盖梁上的槽口中即可,预制管桩与预制盖梁之间通过在槽口内现浇混凝土可靠的连接在一起。本申请中的桥梁下部结构,采用装配式的预制结构,在现场进行拼接,现场的浇筑只是为了起到连接作用,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完全在现场成桩的方式,显著降低了桩基施工周期、实现了提高软土地区常规桥梁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提升桥梁工业化程度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盖梁上预留若干呈直线分布的槽口,每个槽口均对应一根预制管桩;以同一个竖直面为基准,相邻两根预制管桩分别向两侧倾斜。本方案在一个预制盖梁上设置若干直线分布的槽口,从而使得一个预制盖梁能够与若干预制管桩进行匹配连接。同时,以同一个竖直面为基准,相邻两根预制管桩分别向两侧倾斜,即是若干的阈值管桩依次交错倾斜。现有的预制成型的管桩存在可打入的最大桩径小,桩基抗水平剪切承载能力较弱等缺点,故其在高烈度区桥梁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基于上述问题,本方案采用多根倾斜交错布置的打入式预制管桩,能够显著提高基础抗震性能,显著拓展了预制管桩的应用范围,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作为高烈度软土地区的桥梁基础。
优选的,所述预制管桩的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为3o~10o。本优选方案中,每个预制管桩的轴线与铅垂线间的夹角均位于3o~10o的范围内,在此范围内且交错布置的多根预制管桩,能够取得最佳的抗震效果。
优选的,所述预制盖梁上的槽口等间距分布。
优选的,包括多个依次相邻的预制盖梁,每个预制盖梁的重量均小于或等于20吨,相邻两个预制盖梁之间通过湿接缝进行固定。为方便预制吊装,预制盖梁单个重量控制在20吨内,当预制盖梁长度较长时,应分段预制,并在现场通过湿接缝进行连接。
优选的,所述湿接缝的宽度大于或等于45cm。通过足够宽的湿接缝确保相邻两个预制盖梁之间稳定的进行固结。
优选的,所述预制盖梁顶部固定若干支座垫石。支座垫石用于为上部常规桥梁结构提供安装支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采用装配式的预制结构,在现场进行拼接,现场的浇筑只是为了起到连接作用,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完全在现场成桩的方式,显著降低了桩基施工周期、实现了提高软土地区常规桥梁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提升桥梁工业化程度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现有的预制成型的管桩存在可打入的最大桩径小,桩基抗水平剪切承载能力较弱等缺点,故其在高烈度区桥梁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申请采用多根倾斜交错布置的打入式预制管桩,能够显著提高基础抗震性能,显著拓展了预制管桩的应用范围,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作为高烈度软土地区的桥梁基础。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立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1中a-a方向线的剖视图;
图4为沿图1中c-c方向线的剖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预制管桩,2-预制盖梁,3-湿接缝,4-支座垫石,5-槽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包括预制管桩1、预制盖梁2,所述预制盖梁2上预留槽口5,所述槽口5与所述预制管桩1相匹配,预制管桩1的顶端自下而上插入所述槽口5内,预制管桩1的顶端与槽口5内壁之间通过现浇混凝土进行固定。所述预制盖梁2上预留若干呈直线分布的槽口5,每个槽口5均对应一根预制管桩1;以同一个竖直面为基准,相邻两根预制管桩1分别向两侧倾斜。本实施例采用装配式的预制结构,在现场进行拼接,现场的浇筑只是为了起到连接作用,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完全在现场成桩的方式,显著降低了桩基施工周期、实现了提高软土地区常规桥梁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提升桥梁工业化程度的效果。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基础采用打入式预制管桩,施工迅速快捷。预制管桩以3o~10o的角度多根倾斜交错布置以提高基础抗震性能;预制盖梁预留接入槽口,预制管桩直接插入槽口,管桩与预制盖梁通过槽口现浇混凝土可靠的连接在一起。为方便预制吊装,预制盖梁单个重量控制在20吨,当预制盖梁长度较长时,应分段预制,并通过间距不小于45cm的湿接缝连接。
本实施例采用多根倾斜交错布置的打入式预制管桩提高基础抗震性能,拓展了预制管桩应用范围。提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工业化程度高,质量稳定,可有效提升桥梁建设速度。相较传统钻孔灌注桩等桥梁基础形式,提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对环境影响小,符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建筑业的发展理念。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管桩(1)、预制盖梁(2),所述预制盖梁(2)上预留槽口(5),所述槽口(5)与所述预制管桩(1)相匹配,预制管桩(1)的顶端自下而上插入所述槽口(5)内,预制管桩(1)的顶端与槽口(5)内壁之间通过现浇混凝土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盖梁(2)上预留若干呈直线分布的槽口(5),每个槽口(5)均对应一根预制管桩(1);以同一个竖直面为基准,相邻两根预制管桩(1)分别向两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管桩(1)的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为3°~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盖梁(2)上的槽口(5)等间距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次相邻的预制盖梁(2),每个预制盖梁(2)的重量均小于或等于20吨,相邻两个预制盖梁(2)之间通过湿接缝(3)进行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接缝(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4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盖梁(2)顶部固定若干支座垫石(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