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13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减震支座,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属于桥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随着现代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桥梁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实际使用中,桥梁会因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震动,这种震动对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对桥梁进行减震处理。目前利用减震支座架进行减震是主要的桥梁减震手段,具体的是通过在桥墩和桥跨结构的接触点位置设置减震支座,对震动进行吸收,以减少对桥梁的损害。

    现有的桥梁减震支座主要为板式橡胶支座,该种桥梁减震支座虽然具备一定的减震作用,但是由于在荷载、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桥墩和桥跨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收缩、扭转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大中型桥梁,跨度大,横风带来的桥面偏转使得桥梁和桥墩之间存在扭转更为显著,而目前的桥梁减震支座均是对桥梁垂直方向进行减震,不能对桥墩和桥跨结构之间的扭矩力进行减震,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包括承托板和设于承托板下方的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设有偏转环,承托板的底部设有内转套,偏转环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台,偏转环的外圈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偏转挤压块,内转套可转动的套设于连接台的外部,内转套的外侧壁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回转台,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间隔设置且组合形成环形结构,且在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之间连接有阻尼胶垫。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在承托板和内转套之间水平设有上辊子组,在固定板和偏转环之间水平设有下辊子组,且上辊子组和下辊子组互相垂直。

    作为优选方案,在内转套的顶面设有与上辊子组相适配的上辊子组安装槽,在偏转环的底面设有与下辊子组相适配的下辊子组安装槽,所述上辊子组和下辊子组分别可转动的设于上辊子组安装槽和下辊子组安装槽内。

    作为优选方案,上辊子组和下辊子组中的辊子直径均从中间向两边逐渐减小。

    作为优选方案,承托板的底部对应上辊子组的部位设有上辊子组限位槽。

    作为优选方案,上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底面为能与上辊子组相贴合的弧形回转面。

    作为优选方案,上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外侧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上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里侧面为阶梯式的限位面,弧形面与限位面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固定板的顶部对应下辊子组的部位设有下辊子组限位槽。

    作为优选方案,下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底面为能与下辊子组相贴合的弧形回转面。

    作为优选方案,下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外侧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下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里侧面为阶梯式的限位面,弧形面与限位面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结构。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内转套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上压板,承托板可转动的设于两个上压板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上压板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下压板与上辊子组限位槽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固定板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下托板,偏转环可转动的设于两个下托板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下托板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下托板与下辊子组限位槽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实施方案,承托板和固定板上均设有多个安装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桥梁减震支座,使用的时候安装于桥梁的桥墩和桥跨结构之间,由于在承托板和固定板之间设有偏转环和内转套,因此可以通过偏转环上的偏转挤压块和内转套上的回转台相互挤压,使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之间的阻尼胶垫变形,进而可以对桥墩和桥跨结构之间的扭矩力起到了减震缓冲作用,该桥梁减震支座具有扭矩减震作用,有效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拆装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工业化生产,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桥梁减震支座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桥梁减震支座的立体拆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辊子组与承托板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辊子组与固定板的位置关系图;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1、承托板;1-1、上辊子组限位槽;1-11、上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底面;1-12、上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外侧面;1-13、上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里侧面;2、固定板;21、下辊子组限位槽;211、下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底面;212、下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外侧面;213、下辊子组限位槽的内部里侧面;3、偏转环;4、内转套;41、下辊子组安装槽;5、连接台;6、偏转挤压块;7、回转台;71、连接槽;8、阻尼胶垫;9、上辊子组;10、下辊子组;11、上压板;12、下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清楚、详细地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包括承托板1和设于承托板1下方的固定板2,固定板2的顶部设有偏转环3,承托板1的底部设有内转套4,偏转环3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台5,偏转环3的外圈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偏转挤压块6,内转套4可转动的套设于连接台5的外部,内转套4的外侧壁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回转台7,回转台7和偏转挤压块6间隔设置且组合形成环形结构,且在回转台7和偏转挤压块6之间连接有阻尼胶垫8。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用于桥梁减震时:

    将承托板1固定安装于桥梁的桥跨结构的底部,将固定板2固定安装于桥梁的桥墩的顶部,即可将所述桥梁减震支座安装在桥梁的桥跨结构和桥墩之间,这样,当桥梁受到横风作用时,桥跨结构和桥墩连接位置发生扭转,承托板1和固定板2之间也会存在扭转力,由于偏转环3与连接台5固定连接,内转套4相对于连接台5可转动,因此偏转环3和内转套4之间可以形成扭转,进而使得偏转环3上的偏转挤压块6和内转套4上的回转台7发生挤压,阻尼胶垫8在偏转挤压块6和回转台7的挤压下发生变形,从而对桥梁的桥跨结构和桥墩之间的扭转力起到了缓冲减震作用,有效减轻了桥梁的损伤,保障了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阻尼胶垫8可以固定安装于偏转挤压块6的两端,此外,可以在回转台7的两端分别设有与阻尼胶垫8相适配的连接槽71,以便于偏转挤压块6通过阻尼胶垫8与回转台7相连。

    偏转挤压块6和回转台7的数量相同,其数量分别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偏转挤压块6和回转台7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偏转挤压块6和两个回转台7分别对称分布于偏转环3和内转套4上。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在承托板1和内转套4之间水平设有上辊子组9,在固定板2和偏转环3之间水平设有下辊子组10,且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互相垂直。由于桥跨结构和桥墩之间存在微量偏移,因此当桥跨结构和桥墩连接位置发生扭转时,两者之间的连接位置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该距离的变化,本实施例中设有互相垂直的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使得承托板1可沿着内转套4上的上辊子组9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固定板2可沿着偏转环3底部的下辊子组10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动,使得固定板2和承托板1具有一定的角度调节量,从而对桥梁减震支座连接位置的角度具有调节功能,可以更好的适应阻尼胶垫8的变形,进一步保障了桥梁减震支座的减震效果。本实施例中,只要使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相互垂直以便于承托板1和固定板2通过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进行偏转即可,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各自的安装方向不限定,例如,本实施例中,设定上辊子组9为横向水平设置,下辊子组10为纵向水平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内转套4的顶面设有与上辊子组9相适配的上辊子组安装槽41,在偏转环3的底面设有与下辊子10组相适配的下辊子组安装槽(未显示),所述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分别可转动的设于上辊子组安装槽41和下辊子组安装槽内,对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起到了限位作用。由于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互相垂直,相应的,上辊子组安装槽41和下辊子组安装槽在水平方向也互相垂直。

    出于平衡性和稳固性角度的考虑,本实施例中,在承托板1和内转套4之间水平设有两组互相对称的上辊子组9,在固定板2和偏转环3之间水平设有两组互相对称的下辊子组10,以便于更好的通过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来调节减震支座连接位置的角度。

    此外,本实施例中,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中的辊子直径均从中间向两边逐渐减小,以便于承托板1和固定板2分别通过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进行偏转。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中的辊子的设定相同,辊子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例如,本实施例中,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均分别设有五个辊子,五个辊子中,中间的辊子直径最大,两边的辊子直径逐渐减小。

    参见图2至图4所示,承托板1的底部对应上辊子组9的部位设有上辊子组限位槽1-1。上辊子组限位槽1-1的内部底面1-11为能与上辊子组9相贴合的弧形回转面。上辊子组限位槽1-1的内部外侧面1-12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上辊子组限位槽1-1的内部里侧面1-13为阶梯式的限位面,弧形面与限位面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结构。对应的,固定板2的顶部对应下辊子组10的部位设有下辊子组限位槽21。下辊子组限位槽21的内部底面211为能与下辊子组10相贴合的弧形回转面。下辊子组限位槽21的内部外侧面212为向外凸出的弧形面,下辊子组限位槽21的内部里侧面213为阶梯式的限位面,弧形面与限位面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结构。便于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分别在上辊子组限位槽1-1和下辊子组限位槽21内在一定范围内回转,进而便于承托板1和固定板2分别通过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进行偏转,同时对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分别起到限位作用。由于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互相垂直,因此,上辊子组限位槽1-1和下辊子组限位槽21在水平方向也互相垂直。此外,本实施例中,由于设有两组互相对称的上辊子组9和两组互相对称的下辊子组10,因此,上辊子组限位槽1-1和下辊子组限位槽21也分别有两个上辊子组限位槽1-1分别对称设于承托板1的底部,两个下辊子组限位槽21分别对称设于固定板2的顶部。

    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中的辊子直径均从中间向两边逐渐减小,因此,上辊子组限位槽和下辊子组限位槽21的弧形回转面的高度从中间向两边逐渐增加,以使得弧形回转面分别与上辊子组9和下辊子组10的外侧面相贴合。

    此外,本实施例中,内转套4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上压板11,承托板1可转动的设于两个上压板11之间。上压板11对承托板1的偏转范围起到了限位作用,承托板1在两个上压板11之间偏转。本实施例中,承托板1设定为圆形结构,上压板11为了与承托板1相适配,设定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下压板11与上辊子组限位槽间隔设置,具体的,可沿着圆周方向在内转套4的顶部间隔设置。

    相应的,固定板4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下托板12,偏转环3可转动的设于两个下托板12之间。下托板12对偏转环3的偏转范围起到了限位作用,偏转环3在两个下托板12之间偏转。为了与偏转环3相适配,下托板12为向外凸出的弧形结构。下托板12与下辊子组限位槽21间隔设置,具体的,可沿着圆周方向在固定板4的顶部间隔设置。

    承托板1和固定板2上均设有多个安装孔(未标出)以便于承托板1和固定板2分别与桥跨结构和桥墩安装固定。承托板1和固定板2互相平行,均为圆形结构。

    最后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承托板和设于承托板下方的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设有偏转环,承托板的底部设有内转套,偏转环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台,偏转环的外圈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偏转挤压块,内转套可转动的套设于连接台的外部,内转套的外侧壁沿圆周方向均匀设有若干回转台,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间隔设置且组合形成环形结构,且在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之间连接有阻尼胶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在承托板和内转套之间水平设有上辊子组,在固定板和偏转环之间水平设有下辊子组,且上辊子组和下辊子组互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在内转套的顶面设有与上辊子组相适配的上辊子组安装槽,在偏转环的底面设有与下辊子组相适配的下辊子组安装槽,所述上辊子组和下辊子组分别可转动的设于上辊子组安装槽和下辊子组安装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承托板的底部对应上辊子组的部位设有上辊子组限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固定板的顶部对应下辊子组的部位设有下辊子组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内转套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上压板,承托板可转动的设于两个上压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固定板的顶部设有两个对称的下托板,偏转环可转动的设于两个下托板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扭矩减震作用的桥梁减震支座,包括承托板和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设有偏转环,承托板的底部设有内转套,偏转环的内圈固定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连接台,偏转环的外圈设有若干偏转挤压块,内转套可转动的套设于连接台的外部,内转套的外侧壁设有若干回转台,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间隔设置且组合形成环形结构,且在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之间连接有阻尼胶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桥梁减震支座,可以通过偏转环上的偏转挤压块和内转套上的回转台相互挤压,使回转台和偏转挤压块之间的阻尼胶垫变形,进而可以对桥墩和桥跨结构之间的扭矩力起到了减震缓冲作用,具有扭矩减震作用,有效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孙经纬;宋郁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6.1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81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