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板、支重轮组件、履带行走装置及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履带行走装置组成一般由四轮一带(引导轮、支重轮、托链轮、驱动轮、履带)、张紧轮、行走机构、行走架等结构组成。其中,支重轮是用来支撑工程车体整体的重量,同时在履带的导轨(轨链节)或履带板面上滚动,防止横向滑脱的结构。当车体转向时支重轮迫使履带在地面上滑移。
目前,支重轮和履带板的水平接触接触方式虽易于加工制造,但是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支重轮a的两侧支重轮轮体a1分别配合在履带板b的两个支撑面上,其中左侧的支重轮轮体可对履带板b形成垂直于水平受力面的压力f1,另外右侧的支重轮轮体可对履带板b形成于垂直水平受力面的压力f2。上述传统结构其弊有二:一是支重轮受力不均,导致与履带板接触面受力不均,易于出现应力集中区域,且水平受力面受力方向垂直向下,对履带板形成较大压力,若加厚履带板则成本增加,若不增厚则易出现裂纹,在吊载作业时尤为明显;二是履带起重机带载转弯时,由于车体巨大的向心力会导致支重轮的侧滑,轻则对履带板中间凸台磨损,重则导致履带板脱轨,行走装置失效,危机人车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板、支重轮组件、履带行走装置及工程机械,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履带板,所述履带板包括底部平面和连接在所述底部平面两侧上的两个支撑面;两个所述支撑面用于分别支撑支重轮两侧的支重轮轮体;且任意一个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面以所述底部平面的中垂线为轴呈轴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位于两个所述支撑面之间还设置有凸起于所述支撑面的所述凸起部;且所述凸起部的横截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所述凸起部的对称轴与两个所述支撑面的对称轴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形状。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支重轮组件,包括支重轮和履带板;所述支重轮包括两侧对称设置的支重轮轮体;每个所述支重轮轮体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轮面,所述轮面为斜面;所述轮面用于在所述支重轮与所述履带板配合时与所述履带板上的支撑面贴合。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重轮轮体的轮面宽度相同。
进一步地,两侧的所述支重轮轮体的对称轴与所述履带板上的所述底部平面的中垂线重合。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包括支重轮组件。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履带行走装置。
如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履带板,履带板包括底部平面和连接在底部平面两侧上的两个支撑面;上述两个支撑面分别用于支撑支重轮两侧的支重轮轮体;且任意一个支撑面与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即两个支撑面相对同时向内侧呈斜坡形状,即垂直施加于两个支撑面的压力由现有技术的指向履带板的底部平面改变成本实施例的指向履带板较厚的重心部位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履带板具有底部平面和支撑面等结构,支撑面与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这样当支重轮两侧的两个支重轮轮体接触到履带板的支撑面后,则可以实现支重轮轮体对支撑面施加一个倾斜于水平面的压力,该压力可以分解成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分力,这样该支重轮在竖直方向对履带板的压力(即对履带板的底部平面的压力作用)则小于现有技术中支重轮在竖直方向上直接对履带板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支重轮轮体下方的履带板的受力状态(即现有技术中的支重轮重量全部施加在竖直向下方向上,进而会对履带板的底部平面施加较大压力载荷)。同时本方案中两个支重轮轮体对支撑面产生的压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当履带起重机转弯时,两个水平方向分力在支重轮上的反作用力可以给支重轮提供一定的向心力,以减轻了对履带板的压力;同时上述倾斜的支撑面约束了支重轮的横向滑动,避免了故障的发生。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重轮组件,包括支重轮和履带板;支重轮包括两侧对称设置的支重轮轮体;每个支重轮轮体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轮面,轮面为斜面;支重轮与履带板配合时,两个支重轮的支重轮轮体的轮面分别与履带板上的两个支撑面贴合。上述支重轮具有与上述履带板相适应的结构形式,即该每个支重轮轮体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轮面,轮面为斜面;当支重轮与履带板配合时,两个支重轮的支重轮轮体的轮面分别与履带板上的两个支撑面贴合通过上述支重轮与履带板的配合则可以保证支重轮在竖直方向对履带板的压力则小于现有技术中支重轮在竖直方向上直接对履带板的压力,同时本方案中两个支重轮轮体对支撑面产生的压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当履带起重机转弯时,两个水平方向分力在支重轮上的反作用力可以给支重轮提供一定的向心力,以减轻了对履带板的压力;同时上述倾斜的支撑面(或称轮面与支撑面的接触面)约束了支重轮的横向滑动,避免了故障的发生。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包括支重轮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履带行走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履带行走装置及工程机械,同样能够实现改善受力情况和防止支重轮侧滑的技术效果,能够避免履带板受力不均出现裂纹甚至脱轨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支重轮与履带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履带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支重轮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支重轮组件中的支重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支重轮a;支重轮轮体a1;履带板b;
图2-图4:履带板1;底部平面11;支撑面12;凸起部13;支重轮2;支重轮轮体21;轮面22;坡度α;夹角β。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履带板1,履带板1包括底部平面11和连接在底部平面11两侧上的两个支撑面12;上述两个支撑面12分别用于支撑支重轮2两侧的支重轮轮体21;且任意一个支撑面12与底部平面11之间的夹角β为锐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履带板1,履带板1包括底部平面和连接在底部平面11两侧上分别用于支撑支重轮两侧的支重轮轮体的两个支撑面12;任意一个支撑面与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β为锐角(即两个支撑面12相对同时向内侧呈斜坡形状,即垂直施加于两个支撑面12的压力由现有技术的指向履带板1的底部平面11改变成本实施例的指向履带板1较厚的重心部位处)。上述支撑面12与底部平面11之间的夹角β为锐角,这样当支重轮两侧的两个支重轮轮体接触到履带板的支撑面12后,则可以实现支重轮轮体对支撑面12的压力倾斜于水平面,该压力可以分解成一个竖直向下的分力和一个水平分力,这样该支重轮在竖直方向对履带板的压力(即对履带板的底部平面施加的压力作用)则小于现有技术中竖直方向上直接对履带板的压力(即履带板的底部平面施加的压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支重轮轮体下方的履带板的受力状态。
同时本方案中两个支重轮轮体对支撑面12产生的压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当履带起重机转弯时,两个水平方向分力在支重轮上的反作用力可以给支重轮提供一定的向心力,以减轻了对履带板的压力;同时上述倾斜的支撑面12约束了支重轮的横向滑动,避免了故障的发生。
如图2所示,两个支撑面12与底部平面11之间的夹角β角度大小相同。上述两个支撑面是同时对一个支重轮的两侧支重轮轮体实施支撑作用的平面,同时也是受压的平面,在履带板的具体结构中,支撑面与底部平面的夹角为锐角,上述锐角设计可以保证支重轮对支撑面的压力均指向履带板较厚的重心部位处,同时两个支撑面与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则可以保证两个支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致,保证受压压力的方向以垂直于底部平面的中垂线为轴对称,最终保证受力压力在水平方向的抵消作用更一致(在此情况下上述两个支撑面12只是倾斜角度一致,其横截面长度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如图2所示,两个支撑面12以底部平面11的中垂线为轴呈轴对称设置。上述两个支撑面是对一个支重轮的两侧支重轮轮体实施支撑的平面,在优选的方案中,其两个支撑面不仅要求与底部平面夹角相同,且支撑面的横截面长度尺寸也应当相同,即两个支撑面以底部平面的中垂线为轴呈轴对称设置,即从横截方向上看,两个支撑面所在的边相当于以底部平面所在边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的两侧边的局部一部分。
如图2所示,位于两个支撑面12之间还设置有凸起于支撑面12的凸起部13;且凸起部13的横截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例如:凸起部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形状);凸起部的对称轴与两个支撑面的对称轴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上述两个支撑面是对一个支重轮的两侧支重轮轮体实施支撑作用的平面,在优选的方案中,在两个对称设置的支撑面之间还设计有凸起部,且凸起部也是轴对称结构,同时凸起部的对称轴可以与两个支撑面的对称轴重合(凸起部的对称轴也可以与底部平面的中垂线重合),同时本身支重轮轮体也是轴对称设置的,这样夹持在凸起部两侧的支重轮轮体的重心就会集中在凸起部的对称轴上,并且与两个支撑面的对称轴重合,可以位于凸起部两侧的支重轮轮体更好更稳定的夹持在凸起部两侧处。
如图2所示,凸起部13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上述凸起部的凸起结构可以防止两侧的支重轮轮体发生侧滑以及脱轨,同时该凸起部可以选择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可以是横截为矩形形状或是等腰梯形形状,优选使用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形状的凸起部,该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凸起部与支重轮之间的夹持配合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重轮组件,包括履带板1(同实施例一中的履带板方案相同,该履带板1主要由底部平面11、支撑面12、凸起部13等构成)和支重轮2(具体结构可参见图4);上述履带板与实施例一中的履带板具有相同的整体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设计了与该履带板配合的支重轮。上述支重轮2包括两侧对称设置的支重轮轮体21;每个支重轮轮体21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轮面22,轮面22为斜面;支重轮2与履带板1配合时,两个支重轮2的支重轮轮体的轮面22分别与履带板1上的两个支撑面12贴合(即轮面与对应的支撑面完全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上述支重轮组件是一种由支重轮与履带板装配的组合装配结构,该装配结构中的履带板是实施例一中具有两个倾斜的支撑面的履带板,同时该支重轮也是具有倾斜斜面的轮面,该轮面形式则与履带板上的两个支撑面完全贴合配合。
如图3所示,上述附图3为支重轮和履带板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支重轮的轮面和履带板的两个支持面均为斜面,即支重轮与履带板的接触平面倾斜,上述履带板的支撑面与水平面之间存在一个角度,称之为坡度α(上述坡度α等于夹角β);支重轮对履带板施加的压力f1和f2从现有技术方案中垂直指向履带板的底部平面改变成指向履带板较厚的重心部位,此时履带板的底部平面承受应力变小了;即f1和f2竖直方向下分力f12和f22相较于f1和f2明显偏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支重轮轮体下方的履带板体的受力状态;f1和f2水平方向分力f11和f21方向相反,互相制约,当履带起重机转弯时,f11和f21作用在支重轮上的反作用力可以给支重轮提供一定的向心力,以减轻了对履带板的压力;另一方面,倾斜的接触面约束了支重轮的横向滑动,避免了故障的发生。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两个支重轮轮体21的轮面22宽度相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上述两个支重轮轮体的轮面不仅倾斜角度应当与支撑面的倾斜角度相对应,同时该支重轮轮体的轮面宽度也应当相同,这样可保障两侧的支重轮轮体对支撑面的压强相一致,最大程度上保障支重轮轮体与履带板在滚动配合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两侧的支重轮轮体21的对称轴与履带板1上的底部平面的中垂线(以及凸起部13的中线)重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上述两侧的支重轮轮体首先是轴对称结构,同时其两侧的支重轮轮体的对称轴应当与履带板上的凸起部的中线(或称履带板的底部平面的中垂线)重合,保证支重轮轮体的重心集中在履带板上凸起部所在位置处,该凸起部位置处的厚度最大,能够承载更大的压力载荷作用。
实施例三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包括支重轮组件(具体结构同实施例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方案中,上述履带行走装置在在行走过程中,减轻了履带板与支重轮之间的磨损,且杜绝了侧滑,不易出现脱轨故障。
实施例四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履带行走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方案中,其主要由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的履带行走装置(具体结构详见实施例三)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其结构方案中的履带行走装置采用了如实施例二中涉及的支重轮和履带板组件的结构形式,不仅可以改变接触面上的受力方向,改善履带板受力情况,让受力方向指向履带板的较厚的重心部位,减轻支重轮对履带板薄弱部分的压力,而且其特殊的结构可以阻止支重轮的侧滑,极大的加强了履带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上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另外,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1.一种履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包括底部平面和连接在所述底部平面两侧上的两个支撑面;两个所述支撑面用于分别支撑支重轮两侧的支重轮轮体;且任意一个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面与所述底部平面之间的夹角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面以所述底部平面的中垂线为轴呈轴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板,其特征在于,位于两个所述支撑面之间还设置有凸起于所述支撑面的凸起部;且所述凸起部的横截面形状为轴对称图形;所述凸起部的对称轴与两个所述支撑面的对称轴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形状。
6.一种支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重轮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履带板;所述支重轮包括两侧对称设置的支重轮轮体;每个所述支重轮轮体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轮面,所述轮面为斜面;所述轮面用于在所述支重轮与所述履带板配合时与所述履带板上的支撑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重轮轮体的轮面宽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重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侧的所述支重轮轮体的对称轴与所述履带板上的所述底部平面的中垂线重合。
9.一种履带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重轮组件。
10.一种工程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履带行走装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