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96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汽车代步,汽车已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也方便了很多人。目前大部分的汽车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很多时候汽车的大灯没关、转向灯没关、窗户没关,车主在下次用车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些情况对于蓄电池的伤害很大,严重影响了其使用寿命。车窗未关不仅会带来失窃风险,如果恰巧碰上突发降雨,还会导致车内被淋湿。所以有必要发明一种对车内电路系统以及窗户的状态进行检测,能给车主发出提醒,同时可以充当手机支架的汽车智能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车内电路系统以及窗户的状态进行检测,能给车主发出提醒,同时可以充当手机支架的汽车智能检测装置。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顶部铰接设置有手机支架;所述手机支架包括背板、托板和压紧件;所述背板与托板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压紧件设置在托板远离背板的一侧;所述压紧件包括螺杆和压块;所述螺杆嵌入托板内部;所述压块固定设置在螺杆远离托板的一端;所述压块随螺杆同步旋转,靠近或远离背板。

    进一步地,所述压块为椭圆柱结构;所述压块转动中心到托板承靠面之间的距离介于压块的短边长度和长边长度之间;所述背板上设置有脱位孔;所述脱位孔与手机的摆放区域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面向机箱的一侧上设置有定位槽;所述机箱顶部还铰接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嵌入定位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吸盘、第一定位柱和插销;所述吸盘放置在仪表盘上方;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在吸盘顶部;所述机箱底部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下端嵌入第一定位柱内;所述插销沿水平方向贯穿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内设置有检测系统;所述检测系统通过电流检测电路与车内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检测系统包括处理模块、测距模块、扬声器和gprs模块;所述处理模块与gprs模块通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与测距模块、扬声器控制连接。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顶部铰接设置有手机支架;所述手机支架包括背板、托板和压紧件;所述背板与托板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压紧件设置在托板远离背板的一侧;所述压紧件包括螺杆和压块;所述螺杆嵌入托板内部;所述压块固定设置在螺杆远离托板的一端;所述压块随螺杆同步旋转,靠近或远离背板;因为不同的手机厚度不同,通过螺杆可以灵活调整压块与背板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的厚度;所述背板上设置有脱位孔;所述脱位孔与手机的摆放区域位置对应;利用可旋转的压块和脱位孔可以单手就完成手机的取放,显著降低了手机装卸的难度,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检测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检测装置局部细节图;

    附图3为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配合示意图;

    附图4为检测系统整体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的顶部铰接设置有手机支架2,在不使用时可以贴合在机箱1顶部,不像传统手机支架那样占用空间;所述手机支架2包括背板21、托板22和压紧件23;所述背板21与托板22相互垂直连接,以供手机背面和侧边抵靠;所述压紧件23设置在托板22远离背板21的一侧;所述压紧件23包括螺杆231和压块232;所述螺杆231嵌入托板22内部;所述压块232固定设置在螺杆231远离托板22的一端;所述压块232随螺杆231同步旋转,靠近或远离背板21;因为不同的手机厚度不同,通过螺杆231可以灵活调整压块232与背板21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的厚度。

    所述压块232为椭圆柱结构;所述压块232转动中心到托板22承靠面之间的距离介于压块232的短边长度和长边长度之间,当压块232的长边转动至竖直位置附近时,手机与托板22接触的一侧被压块232卡住,从而避免因震动产生滑动;所述背板21上设置有脱位孔219;所述脱位孔219与手机的摆放区域位置对应;当需要取下手机时,将压块232的短边转动至竖直位置附近,此时压块232低于托板22,则手机未被卡住,操作者用一只手指穿过脱位孔219抵在手机背面,将其顶出手机支架,落入掌心;相比于传统的必须双手操作的夹持式设计,利用可旋转的压块232和脱位孔219可以单手就完成手机的取放,显著降低了手机装卸的难度,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所述背板21面向机箱1的一侧上设置有定位槽211;所述机箱1顶部还铰接设置有加强杆212;所述加强杆21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嵌入定位槽211内;加强杆212和定位槽211之间通过磁吸片进一步吸附固定;背板21与机箱1之间的铰接处设置有阻尼,可以在任意的角度下维持位置稳定;借助加强杆212,可以进一步增强手机支架2的抗震能力,行车场景适应性更强。

    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所述机箱1下方设置有底座3;所述底座3包括吸盘31、第一定位柱32和插销33;所述吸盘31放置在仪表盘上方,两者间通过吸盘31的吸附固定,方便灵活取放;所述第一定位柱32设置在吸盘31顶部;所述机箱1底部设置有第二定位柱101;所述第二定位柱101下端嵌入第一定位柱32内;所述插销33沿水平方向贯穿第一定位柱32和第二定位柱101;底座3和机箱1之间这种分离式设计便于收纳,可以在不使用时减少占用空间;采用插销33固定的方式,简化了拆装过程,显著降低了该检测装置的组装难度。

    如附图4所示,所述机箱1内设置有检测系统5;所述检测系统5通过电流检测电路与车内电路电性连接,可以用来监测车内电路在熄火状态下是否处于工作状态,电流检测电路可通过检流电阻来实现,为常用电路结构,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检测系统5包括处理模块51、测距模块52、扬声器53和gprs模块54;所述处理模块51与gprs模块54通讯连接,处理模块51可以通过gprs模块54将相关信息和提醒由基站转发至车主的手机等通讯设备上;所述处理模块51与测距模块52、扬声器53控制连接,测距模块52设置在机箱1的两侧,具体选用超声波测距装置等设备,可以用来检测车窗位置是否关好,扬声器53则可以发出警报声,用来提醒距离车辆不远的车主;同时还可以增设红外传感器,来判断车主是否在车辆内部及附近区域;处理模块51具体可选用cotex-m4系列处理器,所述测距模块52和扬声器53可直接从市面采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的顶部铰接设置有手机支架(2);所述手机支架(2)包括背板(21)、托板(22)和压紧件(23);所述背板(21)与托板(22)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压紧件(23)设置在托板(22)远离背板(21)的一侧;所述压紧件(23)包括螺杆(231)和压块(232);所述螺杆(231)嵌入托板(22)内部;所述压块(232)固定设置在螺杆(231)远离托板(22)的一端;所述压块(232)随螺杆(231)同步旋转,靠近或远离背板(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232)为椭圆柱结构;所述压块(232)转动中心到托板(22)承靠面之间的距离介于压块(232)的短边长度和长边长度之间;所述背板(21)上设置有脱位孔(219);所述脱位孔(219)与手机的摆放区域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1)面向机箱(1)的一侧上设置有定位槽(211);所述机箱(1)顶部还铰接设置有加强杆(212);所述加强杆(21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嵌入定位槽(2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下方设置有底座(3);所述底座(3)包括吸盘(31)、第一定位柱(32)和插销(33);所述吸盘(31)放置在仪表盘上方;所述第一定位柱(32)设置在吸盘(31)顶部;所述机箱(1)底部设置有第二定位柱(101);所述第二定位柱(101)下端嵌入第一定位柱(32)内;所述插销(33)沿水平方向贯穿第一定位柱(32)和第二定位柱(1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内设置有检测系统(5);所述检测系统(5)通过电流检测电路与车内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检测系统(5)包括处理模块(51)、测距模块(52)、扬声器(53)和gprs模块(54);所述处理模块(51)与gprs模块(54)通讯连接;所述处理模块(51)与测距模块(52)、扬声器(53)控制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智能检测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顶部铰接设置有手机支架;所述手机支架包括背板、托板和压紧件;所述背板与托板相互垂直连接;所述压紧件设置在托板远离背板的一侧;所述压紧件包括螺杆和压块;所述螺杆嵌入托板内部;所述压块固定设置在螺杆远离托板的一端;所述压块随螺杆同步旋转,靠近或远离背板;因为不同的手机厚度不同,通过螺杆可以灵活调整压块与背板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的厚度;所述背板上设置有脱位孔;所述脱位孔与手机的摆放区域位置对应;利用可旋转的压块和脱位孔可以单手就完成手机的取放,显著降低了手机装卸的难度,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召议;戴银;戴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4.0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78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