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封锚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
背景技术:
封锚是指将已经卡住钢绞线的锚具采用水泥砂浆封闭,通常采用高强度水泥砂浆,静置一段时间,等其达到一定强度后,开始往预应力孔道内压力灌注水泥浆,需要注意的是,孔道内空气尽可能排净,水泥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以剪断部分外露的钢绞线,将锚具包裹在混凝土内。
现有封锚装置结构简单,实施粗暴,当压桩后,建筑发生倾斜时,无法进行快速纠偏,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包括桩,所述桩设置在洞孔中,所述洞孔的洞口位置设置有洞口保护装置,所述桩的顶端刚性连接有送桩装置,所述送桩装置的顶部刚性连接有稳压装置,所述稳压装置的顶部设有凹陷,用以放置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上设置有压桩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洞口保护装置包括两组均沿洞口外圆周阵列设置的水平钢筋、连接上下两组水平钢筋的[型钢筋和竖直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稳压装置通过四根放置在洞口保护装置中的l型钢筋与送桩装置刚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桩装置设置在顶升装置的输出端,所述l型钢筋沿其轴向向上延伸且穿过压桩装置并通过螺栓限制压桩装置向上的位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效率高,可以有效控制压桩过程中带来的附加沉降,并可在压桩后有效调节既有建筑倾斜率,在对结构不进行二次伤害的情况下,达成纠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桩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桩装置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封锚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示意图;
图中:1、压桩架;2、压桩装置;3、稳压装置;4、送桩装置;5、洞口保护装置;51、[型钢筋;6、顶升装置;7、封锚装置;8、连接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包括桩,所述桩设置在洞孔中,所述洞孔的洞口位置设置有洞口保护装置5,所述桩的顶端刚性连接有送桩装置4,所述送桩装置4的顶部刚性连接有稳压装置3,所述稳压装置3的顶部设有凹陷,用以放置顶升装置6,所述顶升装置6上设置有压桩装置2。
本实施例中,所述洞口保护装置5包括两组均沿洞口外圆周阵列设置的水平钢筋、连接上下两组水平钢筋的[型钢筋51和竖直钢筋。
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装置3通过四根放置在洞口保护装置5中的l型钢筋与送桩装置4刚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桩装置2设置在顶升装置6的输出端,所述l型钢筋沿其轴向向上延伸且穿过压桩装置2并通过螺栓限制压桩装置2向上的位移。
在具体实施时,在设计要求位置预留洞口,安装洞口保护装置5对洞口进行相应保护后,使用压桩架1或者其他方式将桩送至设计深度,然后按要求制作送桩装置4与桩的顶端形成刚性连接,按要求安装稳压装置3与送桩装置4形成刚性连接,形成锁桩装置。在压桩装置2下方放置顶升装置6,形成整套带压封锚装置。
当压桩后,建筑发生倾斜时,可采用顶升装置6进行顶升纠偏,达到设计要求。
最后,进行永久封锚,参照图4,切割露出地面的送桩装置4及其他部件,达到设计标高,使用连接装置8与原结构连接,所述连接装置8通常为弯钩钢筋,再用封锚装置7封闭结构,完成工作,封锚装置7通常为混凝土或一定要求的灌浆料。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效率高,可以有效控制压桩过程中带来的附加沉降,并可在压桩后有效调节既有建筑倾斜率,在对结构不进行二次伤害的情况下,达成纠偏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包括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设置在洞孔中,所述洞孔的洞口位置设置有洞口保护装置(5),所述桩的顶端刚性连接有送桩装置(4),所述送桩装置(4)的顶部刚性连接有稳压装置(3),所述稳压装置(3)的顶部设有凹陷,用以放置顶升装置(6),所述顶升装置(6)上设置有压桩装置(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洞口保护装置(5)包括两组均沿洞口外圆周阵列设置的水平钢筋、连接上下两组水平钢筋的[型钢筋(51)和竖直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装置(3)通过四根放置在洞口保护装置(5)中的l型钢筋与送桩装置(4)刚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带压封锚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桩装置(2)设置在顶升装置(6)的输出端,l型钢筋沿其轴向向上延伸且穿过压桩装置(2)并通过螺栓限制压桩装置(2)向上的位移。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