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2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教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



    背景技术:

    局部解剖学实验是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实践性很强,侧重于实践和操作,在如何高质量的完成实验中,各类实验器械设备至关重要,目前是外购外科手术器械。颅脑解剖实验标本都要经过福尔马林固定,首先是进行开颅取脑,然后对大脑进行解剖。临床操作中使用的头颅固定仪主要适用于病人,显然其不能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姚建勇等用角铁、钢筋、瓷漆等材料自制了头颅固定器,主要功能是固定颅脑,并应用在研究生课程中,进行头颅标本的剥制、锯切实验。石键等用普通台钳和钢制三钉固定架自制头颅固定装置,运用此固定装置对30余例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固定,作开颅、模拟手术入路的解剖训练、数据测量,效果良好,可以有效固定头颅。

    综上所述,头颅固定装置在颅脑解剖学实验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关文献报道论证了此项装置在教学和科研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但是从颅脑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的回顾,上述设备制作者仅考虑局限于单个头颅的固定、开颅实验,并且不能用于大脑解剖实验和研究,开颅和大脑解剖是一个完整实验的不同步骤,影响实验的连续性、未考虑到福尔马林对设备的腐蚀、在实验过程产生的液体无法及时的排出和储存的功能,导致对操作者眼鼻咽喉刺激性大。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包括底槽和台面;

    所述台面设置在底槽顶部,台面上表面中间部分设置有台面操作区,台面操作区中设置有半圆形凹陷,半圆形凹陷中设置有与底槽内腔连通的引流孔;

    所述台面上表面在台面操作区四周设置有轨道和嵌入块,轨道中滑动设置有移动块,嵌入块和移动块上均设置有升降杆,升降杆上设置有调节块,调节块上设置有锥形固定杆或弓形固定杆。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改进:

    所述台面上表面在台面操作区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轨道;

    所述台面上表面设置有三个嵌入块,其中一个嵌入块位于台面操作区前侧,另外两个嵌入块位于台面操作区后侧。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一个台面操作区前侧的嵌入块上的锥形固定杆或弓形固定杆位于台面操作区的中垂线上;

    两个位于台面操作区后侧的嵌入块上的锥形固定杆或弓形固定杆与该中垂线的夹角为50度。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移动块通过升降杆和调节块设置有锥形固定杆;

    所述嵌入块通过升降杆和调节块设置有弓形固定杆。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台面和底槽一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安全扣可拆卸连接;

    所述台面一侧设置有可折叠把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台面操作区向半圆形凹陷处倾斜,倾斜角度为5度。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上表面设置有三个嵌入块,其中一个嵌入块位于台面操作区前侧,另外两个嵌入块位于台面操作区后侧。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台面在台面操作区四周设置有标尺。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台面操作区顶面最高点比台面顶面低0.5cm。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经久耐用、使用方便、多用途,能减少福尔马林对操作者的危害。

    1、解剖实验教学用的标本都是预先进行福尔马林防腐固定,故在实验中对眼和鼻的刺激性大,引流孔的设置,可以将福尔马林和冲洗产生的液体沿引流孔流入底槽,减少福尔马林的刺激。

    2、锥形固定杆接触端,文献资料及市场上固定接触端为圆锥形,此设备为四棱锥形,优点是四棱锥形固定效果比圆锥形好,不易产生滑动。

    3、弓形固定杆是可转动的,可以根据操作要求调节角度(可调180度),并以十字手拧螺丝固定。

    4、设备上标尺主要用于实验中颅脑标本结构测量。可快速完成对颅、脑结构的测量,不必借用额外测量工具(以往标本结构测量都另外的测量工具)。

    5、台面操作区下沉0.5cm设计,即可用于脑切片的测量(脑切片厚度0.5cm),又可防止液体外溢。

    6、使用铝质和不锈钢材料,防生锈,耐用。整体设计,组装方便,便于收纳。

    7、功能多样:开颅取脑的固定、头颈部解剖固定、脑切片、标本结构的测量、减少甲醛的刺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取消升降杆5、移动块6、十字手拧螺丝7、锥形固定杆8和弓形固定杆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如图1-4所示,包括台面操作区1、底槽2、引流孔3、嵌入式把手4、升降杆内部镂空5、移动块中央镂空6、十字手拧螺丝7、锥形固定杆8、弓形固定杆9、轨道10、标尺11、安全扣12、可折叠把手13、嵌入块内部镂空14、调节块15、台面16和铰链17。

    底槽2内部镂空,底槽2顶部盖设有铝材(比重2.7g/cm3)制作的台面16。台面16上表面中间部分作为矩形的台面操作区1,台面操作区1为下沉式设计(下沉0.5cm),可防止液体外溢,台面操作区1中设置有半圆形凹陷,台面操作区1并向半圆形凹陷处略微倾斜(倾斜角度为5度),半圆形凹陷最低点设置有引流孔3,可与底槽2内腔相通,这样的设计可在教学实验中随时冲洗标本,减少福尔马林的刺激。台面16在台面操作区1三侧(左右两侧和前侧)边缘,激光打码,设置标尺11,利用标尺11可快速完成对颅、脑结构的测量,不必借用额外测量工具。

    台面操作区1下沉0.5cm即为:台面操作区1顶面最高点(台面操作区1的四周)比台面16顶面低0.5cm。即可用于脑切片的测量(脑切片厚度0.5cm),又可防止液体外溢。

    在台面16上表面在台面操作区1左右两侧加工有轨道10,轨道10中设置有移动块6,移动块6可在轨道10内自由移动,移动块6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升降杆5,升降杆5上设置有调节块15,调节块15通过十字手拧螺丝7固定有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锥形固定杆8的固定端为四棱锥形,锥形固定杆8专门针对颅外耳孔位置固定,固定效果比圆锥形好,较不易产生滑动。锥形固定杆8的固定端为弓形,可以根据操作要求自由调节角度,并以十字手拧螺丝7固定。

    台面16上表面设置有三个嵌入块14,其中一个嵌入块14位于台面操作区1前侧(且位于台面操作区1中垂线上,该嵌入块14上的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朝向台面操作区1的半圆形凹陷的中心),另外两个嵌入块14位于台面操作区1后侧(且分别位于台面操作区1中垂线两侧,该嵌入块14上的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在水平方向上向台面操作区1中垂线倾斜,并朝向台面操作区1的半圆形凹陷的中心),两个嵌入块14上的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向中垂线倾斜的倾斜角度是50度,即为嵌入块14上的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与台面操作区1中垂线的夹角(图2中角a)为50度。嵌入块14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升降杆5,升降杆5上设置有调节块15,调节块15通过十字手拧螺丝7固定有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弓形固定杆9适用于颅枕部、额部等不规则位置固定。锥形固定杆8和弓形固定杆9可插入升降杆5内的调节块15,根据头颅高低调节高度。如图1所示,可以在移动块6上设置有锥形固定杆8,在嵌入块14上设置有弓形固定杆9。

    位于台面操作区1后侧的两个嵌入块14,可以用其上的弓形固定杆9固定头颅的颅顶面,因颅顶面呈卵圆形,故两个弓形固定杆9向台面操作区1中垂线倾斜固定,比用单个弓形固定杆9固定效果好。位于台面操作区1前侧的一个嵌入块14,主要是考虑此侧为主要操作的方位,以免影响操作,且以单个弧形固定杆9不影响固定。

    底槽2不锈钢材质(比重7.89g/cm3),为空腔,侧面有嵌入式把手4。台面16和底槽2采用以一侧为铰链17相连,另一侧为安全扣12相连。在台面16一侧装有可折叠把手13。

    底槽2和台面16分别使用铝质和不锈钢材料可防止福尔马林的腐蚀生锈。台面操作区1还可作为整具尸体开颅实验,头颈部固定、解剖。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的使用方法:

    1、开颅取脑、测量,头颈部固定、解剖:选装配件升降杆5、移动块6、十字手拧螺丝7、锥形固定杆8和弓形固定杆9。将移动块6侧向放入轨道10中,然后把升降杆5插入移动块6,根据固定的头颅位置,选装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将头颅放于其中,调节到合适位置,再将十字手拧螺丝7拧紧。台面三个嵌入块14,可将升降杆5直接插入其中,其它步骤与上述相同。标尺11主要用于实验中标本测量;解剖实验教学用的标本都是预先进行福尔马林防腐固定,故在实验中对眼和鼻的刺激性大,引流孔3的设置,可以将福尔马林和冲洗产生的液体沿引流孔3流入底槽,减少福尔马林的刺激。

    2、大脑的观察、解剖、测量:将配件升降杆5、移动块6、十字手拧螺丝7、锥形固定杆8、弓形固定杆9拆除(如图3所示)。开颅取脑结束后,将大脑置于台面操作区1,观察大脑表面结构;脑切片观察内部结构;对大脑各部分的测量;将脑切片放置在台面操作区1的四周判断脑切片厚度是否为0.5cm。

    3、将配件升降杆5、移动块6、十字手拧螺丝7、锥形固定杆8、弓形固定杆9拆除(如图3所示)。

    实验结束后,打开安全扣12,握紧折叠把手13,抬起台面16,清洗底槽2。将配件升降杆5、移动块6、十字手拧螺丝7、锥形固定杆8和弓形固定杆9收纳入底槽2,图3所示。

    对比例1:将台面操作区1的倾斜角度改成4/6度,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

    台面操作区1的倾斜角度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既要有利于在台面操作区1解剖时产生的液体能快速聚集到半圆形凹陷处并通过引流孔3流入底槽2,又要不影响在台面操作区1的解剖操作。如倾斜角度太小(例如1-3度),将不利于台面操作区1的液体流入底槽2;倾斜角度过大(10度以上),虽然能促进液体流入底槽2,但会影响头颅及大脑的放置,从而给解剖操作带来不便。因没有可参照和对比的同类设备,故是在以往解剖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为5度的倾斜角度,并经过实际解剖应用,效果良好。

    对比例2:将嵌入块14的倾斜角度改成40/60度,其余等同于实施例1,效果为……)

    答:嵌入块14的倾斜角设计为50度,设计时考虑此两个嵌入块主要用于颅顶面固定,接触位置为额、枕及顶骨两侧,因颅顶面呈卵圆形,所以兼顾左右径及前后径的尺寸。而且固定后的头颅位置要位于台面操作区1半圆形凹陷处。角度太小(<40度)固定时颅顶面接触位置不能位于额、枕及顶骨两侧,影响固定效果;如果角度太大(>60度),要增加固定杆长度到合适接触位置,固定效果不佳,而且头颅不能位于台面操作区1半圆形凹陷处附近。因没有可参照和对比的同类设备,故是在以往解剖经验的基础上设计。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个具体实施例。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槽(2)和台面(16);

    所述台面(16)设置在底槽(2)顶部,台面(16)上表面中间部分设置有台面操作区(1),台面操作区(1)中设置有半圆形凹陷,半圆形凹陷中设置有与底槽(2)内腔连通的引流孔(3);

    所述台面(16)上表面在台面操作区(1)四周设置有轨道(10)和嵌入块(14),轨道(10)中滑动设置有移动块(6),嵌入块(14)和移动块(6)上均设置有升降杆(5),升降杆(5)上设置有调节块(15),调节块(15)上设置有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面(16)上表面在台面操作区(1)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轨道(10);

    所述台面(16)上表面设置有三个嵌入块(14),其中一个嵌入块(14)位于台面操作区(1)前侧,另外两个嵌入块(14)位于台面操作区(1)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一个台面操作区(1)前侧的嵌入块(14)上的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位于台面操作区(1)的中垂线上;

    两个位于台面操作区(1)后侧的嵌入块(14)上的锥形固定杆(8)或弓形固定杆(9)与该中垂线的夹角为50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块(6)通过升降杆(5)和调节块(15)设置有锥形固定杆(8);

    所述嵌入块(14)通过升降杆(5)和调节块(15)设置有弓形固定杆(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面(16)和底槽(2)一侧通过铰链(17)转动连接,另一侧通过安全扣(12)可拆卸连接;

    所述台面(16)一侧设置有可折叠把手(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面操作区(1)向半圆形凹陷处倾斜,倾斜角度为5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表面设置有三个嵌入块(14),其中一个嵌入块(14)位于台面操作区(1)前侧,另外两个嵌入块(14)位于台面操作区(1)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面(16)在台面操作区(1)四周设置有标尺(1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台面操作区(1)顶面最高点比台面(16)顶面低0.5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包括底槽和台面,台面设置在底槽顶部,台面上表面中间部分设置有台面操作区,台面操作区中设置有半圆形凹陷,半圆形凹陷中设置有与底槽内腔连通的引流孔,台面上表面在台面操作区四周设置有轨道和嵌入块,轨道中滑动设置有移动块,嵌入块和移动块上均设置有升降杆,升降杆上设置有调节块,调节块上设置有锥形固定杆或弓形固定杆。本实用新型多功能颅脑解剖操作台经久耐用、使用方便、多用途,能减少福尔马林对操作者的危害。

    技术研发人员:沈良华;叶小康;丁霞;姜华东;顾传龙;张晓明;方马荣;凌树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8.12.1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72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