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明挖隧道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明挖隧道,指一种先将地面挖开,在露天情况下修筑衬砌,然后再覆盖回填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在施工时,一般需要开挖沟槽。
沟槽开挖时,为了保证沟槽的稳定性,一般采用放坡开挖,放坡开挖的优势在于开挖深度大时,沟槽稳定性好,但放坡开挖会造成开挖面积大,因此对于场地面积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解决了放坡开挖面积大,场地面积要求较高的问题,具有支护效果好、支护速度快以及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包括沟槽,还包括沿着沟槽外轮廓线间隔设置的多根支护桩、贴合在沟槽侧壁上并固设在支护桩上的多块防护板,所述支护桩为混凝土浇筑形成,所述防护板相互拼接将沟槽侧壁围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沟槽外侧浇筑支护桩,保证整个支护结构与沟槽底部具有足够的锚固力,然后利用防护板将沟槽进行围闭支护,防止沟槽侧壁发生塌方和失稳的问题,通过支护桩和防护板的设置,能够快速的对沟槽进行支护,避免沟槽进行放坡开挖,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同时,使用完成之后,防护板可拆除重复利用,本实用新型具有支护效果好、支护速度快以及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桩的长度至少为沟槽深度的1.5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支护桩具有足够的锚固力,能够承担沟槽侧土压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支护桩之间的间距3-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支护桩之间的间距太小,设置的支护桩增多,增加施工成本以及施工难度;或者支护桩之间的间距太大,造成防护板与支护桩之间的间隔距离太大,防护板不能够将沟槽侧壁产生的土压力有效的传递给支护桩,造成防护板变形或者被侧压力压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桩的直径为0.8-1.5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支护桩能够承担沟槽侧壁的土压力,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防护板之间设置有一端插入支护桩内,另一端伸出防护板的锚栓,所述锚栓上套设有垫板,并通过螺母将两防护板固定在支护桩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垫板和锚栓配合,稳定的将防护板固定在支护桩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包括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所述第一护板靠近第二护板的一端固设有卡块,所述第二护板上开设有配合卡块使用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防护板的安装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呈梯形,所述卡槽与卡块形状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相邻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之间咬合更加紧密,连接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拼接处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能够增加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连接处的稳定性,防止承受较大的侧压力时,发生断裂或者破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排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管能够将沟槽侧壁与防护板之间的水排出,防止沟槽侧壁长时间存在水的情况下失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支护桩和防护板的设置,能够快速的对沟槽进行支护,避免沟槽进行放坡开挖,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同时,使用完成之后,防护板可拆除重复利用,本实用新型具有支护效果好、支护速度快以及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2.通过将防护板分为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便于防护板的安装和运输;
3.通过设置加强板,加强板能够增加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连接处的稳定性,防止承受较大的侧压力时,发生断裂或者破坏;
4.通过排水管能够将沟槽侧壁与防护板之间的水排出,防止沟槽侧壁长时间存在水的情况下失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中,1、沟槽;2、支护桩;3、防护板;31、第一护板;32、第二护板;33、卡块;34、卡槽;4、锚栓;5、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包括沟槽1、支护桩2和防护板3,支护桩2沿着沟槽1两侧外轮廓线间隔均匀设置多根,防护板3贴合在沟槽1侧壁上并与支护桩2连接固定,防护板3相互拼接将沟槽1侧壁进行围闭支护。
在开挖沟槽1之前,首先放线出沟槽1两侧的外轮廓线,在沟槽1两侧钻注形成混凝土支护桩2。然后开挖沟槽1,沟槽1开挖完成之后,将防护板3贴合在沟槽1侧壁上并与支护桩2固定。通过支护桩2和防护板3的设置,能够快速的对沟槽1进行支护,避免沟槽1进行放坡开挖,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由于在沟槽1支护的过程中,支护桩2为承受沟槽1侧壁土压力的主要承力结构,为了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支护桩2的长度至少为沟槽1深度的1.5倍,保证支护桩2设置在沟槽1内,与沟槽1底部具有足够的锚固能力,从而对防护板3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防止在支护过程中,支护桩2发生倾覆的问题。
相邻支护桩2之间的间距为3-5m,防止支护桩2之间的间距太小,设置的支护桩2增多,增加施工成本以及施工难度;或者支护桩2之间的间距太大,造成防护板3与支护桩2之间的间隔距离太大,防护板3不能够将沟槽1侧壁产生的土压力有效的传递给支护桩2,造成防护板3变形或者被侧压力压坏。
支护桩2的直径为0.8-1.5m,保证支护桩2能够承担沟槽1侧壁的土压力,提高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相邻防护板3通过锚栓4固定在支护桩2上,锚栓4一端插入支护桩2内,另一端伸出防护板3,在锚栓4上套设有贴合在两个相邻防护板3上的垫板,并利用螺母将两个防护板3固定在支护桩2上。通过垫板和锚栓4配合,稳定的将防护板3固定在支护桩2上。
由于支护桩2之间的间距较大,为了便于防护板3的运输和安装,将防护板3分为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第一护板31靠近第二护板32的一端沿着防护板3的宽度方向一体成型有卡块33,卡块33呈梯形。在第二护板32上开设有配合卡块33使用的卡槽34,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相互拼接,卡块33卡入卡槽34内。
在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拼接处于远离沟槽1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加强板5,加强板5分别与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加强板5能够增加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连接处的稳定性,防止承受较大的侧压力时,发生断裂或者破坏。
为了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在防护板3下部沿着防护板3长度方向间隔均匀的开设有多个出水口,出水口处设置有排水管,通过排水管能够将沟槽1侧壁与防护板3之间的水排出,防止沟槽1侧壁长时间存在水的情况下失稳。
施工过程如下:
在沟槽1开挖之前,放线出沟槽1的外轮廓线,沿着沟槽1外侧间隔4米钻注形成支护桩2。然后开挖沟槽1。
沟槽1开挖完成之后,将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拼接,然后在拼接处设置加强板5。
进行防护板3的安装,将防护板3贴合沟槽1侧壁,并利用锚栓4将相邻的防护板3固定在支护桩2上。
拆卸时,解除加强板5对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的连接,解除支护桩2对防护板3的固定,将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逐个取出即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包括沟槽(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着沟槽(1)外轮廓线间隔设置的多根支护桩(2)、贴合在沟槽(1)侧壁上并固设在支护桩(2)上的多块防护板(3),所述支护桩(2)为混凝土浇筑形成,所述防护板(3)相互拼接将沟槽(1)侧壁围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2)的长度至少为沟槽(1)深度的1.5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支护桩(2)之间的间距3-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2)的直径为0.8-1.5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防护板(3)之间设置有一端插入支护桩(2)内,另一端伸出防护板(3)的锚栓(4),所述锚栓(4)上套设有垫板,并通过螺母将两防护板(3)固定在支护桩(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3)包括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所述第一护板(31)靠近第二护板(32)的一端固设有卡块(33),所述第二护板(32)上开设有配合卡块(33)使用的卡槽(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33)呈梯形,所述卡槽(34)与卡块(33)形状适配。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拼接处设置有加强板(5),所述加强板(5)分别与第一护板(31)和第二护板(32)螺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明挖隧道沟槽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3)上开设有多个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设置有排水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