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40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



    背景技术: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

    一些患者经过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为了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会用到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而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没有安装座椅,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更加不利于患者康复,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没有安装座椅,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包括拦腰杆,所述拦腰杆呈弧形,所述拦腰杆的两末端均安装有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输液架,每个所述连接杆上均安装有呈竖直状分布的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均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万向轮,位于右侧的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上设有输液泵存放盒,所述输液泵存放盒的上方设有支撑块,且所述支撑块紧密焊接在所述固定板上,位于左侧的所述固定板的右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矩形槽,两个所述矩形槽的下方设有引流瓶放置袋和引流袋存放袋,且所述引流瓶放置袋和所述引流袋存放袋均紧密粘接在所述固定板上,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还设有座椅,所述座椅上正对每个所述矩形槽的位置均安装有连接板,且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位于与之对应的所述矩形槽内。

    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设有第一转轴,且所述第一转轴同时穿过两个所述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矩形槽的槽壁之间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矩形槽槽壁的末端设有伺服电机,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末端紧密焊接,所述伺服电机上设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紧密焊接在所述固定板上。

    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第二转轴,且所述挡板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的顶端还安装有限位盘。

    优选的,另一个所述连接杆上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位置相互正对,所述挡块上开设有卡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座椅,且座椅上的连接板通过第一转轴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紧密焊接,实现在将伺服电机接通外界电源之后,伺服电机开始工作,带动座椅的自动展开,且通过设置的支撑块,保证座椅放置的更加稳定,解决了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没有安装座椅,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更加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挡板,对处在拦腰杆以及两个连接杆内的患者进行保护,避免患者倚靠拦腰杆以及两个连接杆之间的空隙处,造成患者摔倒,解决了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没有安装挡板,容易造成患者摔倒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立体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座椅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保护壳的立体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块的立体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挡板的立体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限位盘的立体视图。

    图中:1、拦腰杆;11、连接杆;111、输液架;12、固定板;121、万向轮;13、输液泵存放盒;14、支撑块;15、矩形槽;16、引流瓶放置袋;17、引流袋存放袋;2、座椅;21、连接板;22、第一转轴;23、伺服电机;24、保护壳;3、挡板;31、第二转轴;32、限位盘;4、挡块;4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拦腰杆1,拦腰杆1的两末端均安装有连接杆11,其中一个连接杆11上设有输液架111,每个连接杆11上均安装有呈竖直状分布的固定板12,每个固定板12的底面均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万向轮121,位于右侧的固定板12的左侧面上设有输液泵存放盒13,输液泵存放盒13的上方设有支撑块14,且支撑块14紧密焊接在固定板12上,位于左侧的固定板12的右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矩形槽15,两个矩形槽15的下方设有引流瓶放置袋16和引流袋存放袋17,且引流瓶放置袋16和引流袋存放袋17均紧密粘接在固定板12上。

    本实施例中,拦腰杆1呈弧形,一方面增大患者在拦腰杆1与两个连接杆11之间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拦腰杆1呈弧形,不会出现棱角,进而不会对患者腰部造成戳伤。

    具体的,万向轮121采用佛山市万通脚轮有限公司生产的030系列万向轮121,该万向轮121的内部构件由产家提供,万向轮121的锁死机构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万向轮121内部构造的改进。

    进一步的,由于万向轮121采用佛山市万通脚轮有限公司生产的030系列万向轮121,其上具有锁死机构,方便在使用时,对万向轮121进行锁死,避免万向轮121继续移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万向轮121,方便该装置整体的移动,且在固定时,可以直接通过万向轮121上的锁死机构,对万向轮121进行锁死,避免其继续移动,另外通过设置的输液架111,方便患者在输液时也可下床活动,解决了一般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仅起到支撑的作用,对于部分患者则不适用的问题。

    实施例2

    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现有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上未安装座椅,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更加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固定板12作出改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两个固定板12之间还设有座椅2,座椅2上正对每个矩形槽15的位置均安装有连接板21,且两个连接板21分别位于与之对应的矩形槽15内,两个连接板21之间设有第一转轴22,且第一转轴22同时穿过两个连接板21,两个连接板21与两个矩形槽15的槽壁之间通过第一转轴22转动连接,第一转轴22穿过矩形槽15槽壁的末端设有伺服电机23,且第一转轴22与伺服电机23的输出轴末端紧密焊接,伺服电机23上设有保护壳24,保护壳24内设有伺服电机23输出轴穿过的通孔,且伺服电机23的输出轴穿过保护壳24内的通孔,伺服电机23紧密焊接在保护壳24的内壁上,保护壳24紧密焊接在固定板12上。

    本实施例中,矩形槽15的左右两侧槽壁上均开设有轴孔,且第一转轴22穿过矩形槽15槽壁上的轴孔,保证第一转轴22安装的正确性。

    具体的,伺服电机23采用东莞宝戈玛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5ik90gn-cf正反转定速齿轮马达,其配套的电路和电源也由该厂家提供;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到电路和电子元器件以及模块的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于软件和方法的改进。

    值得说明的是,当座椅2展开的时候,座椅2的末端正好放置在支撑块14上,即座椅2的一端部下表面正好与支撑块14的上表面接触,保证患者坐在座椅2上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伺服电机23,在将伺服电机23接通外界电源之后,伺服电机23开始工作,伺服电机23的输出轴开始转动,伺服电机23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转轴22转动,第一转轴22转动的时候带动座椅2转动,即实现座椅2的展开和收合,且通过设置的支撑块14,保证座椅2在展开时,座椅2的末端正好放置在支撑块14上,保证座椅2的稳定性,解决了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上未安装座椅,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更加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

    实施例3

    在具体操作中,为了对患者进行保护,避免患者潜意识倚靠拦腰杆1与连接杆11之间未闭合的空隙,造成患者摔倒,因此,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连接杆11作出改进,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两个连接杆11之间还设有挡板3,挡板3上设有第二转轴31,且挡板3与其中一个连接杆1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31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1的顶端还安装有限位盘32,另一个连接杆11上设有挡块4,挡块4与第二转轴31的位置相互正对,挡块4上开设有卡槽41。

    本实施例中,挡板3内开设有让第二转轴31穿过的通孔,且限位盘32的直径大于挡板3内的通孔的孔径,保证挡板3无法从第二转轴31上滑脱,保证其结构的牢固性。

    值得说明的是,挡块4呈倒l形,且挡块4的水平段末端朝向拦腰杆1的方向,保证挡板3只能朝着拦腰杆1的方向转动,而在患者处在拦腰杆1与连接杆11之内时,即使患者朝着远离拦腰杆1的方向推动挡板3,此时挡板3也会卡在卡槽41内,不能再继续转动,从而提高挡块4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挡板3,而挡板3的一端又卡在卡槽41内,即使患者倚靠挡板3,挡板3与卡槽41的槽壁接触,保证挡板3不能再继续转动,从而实现对患者进行保护,解决了患者潜意识倚靠拦腰杆1与连接杆11之间未闭合的空隙处,容易摔倒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在使用时,将挡板3朝着拦腰杆1的方向转动,患者进入到拦腰杆1与两个连接杆11构成的空间中,再反方向转动挡板3,并使挡板3的末端卡在卡槽41内,此时即使患者倚靠在挡板3上,挡板3与卡槽41的槽壁接触,患者也不会摔倒,当患者在运动之后觉得较累时,可以将伺服电机23接通外界电源,伺服电机23开始工作,伺服电机23的输出轴开始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转轴22转动,实现座椅2的展开,且座椅2展开之后,座椅2的末端放置在支撑块14上,保证患者坐在座椅2上的稳定性,解决了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没有安装座椅2,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更加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包括拦腰杆(1),所述拦腰杆(1)呈弧形,其特征在于:所述拦腰杆(1)的两末端均安装有连接杆(11),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11)上设有输液架(111),每个所述连接杆(11)上均安装有呈竖直状分布的固定板(12),每个所述固定板(12)的底面均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万向轮(121),位于右侧的所述固定板(12)的左侧面上设有输液泵存放盒(13),所述输液泵存放盒(13)的上方设有支撑块(14),且所述支撑块(14)紧密焊接在所述固定板(12)上,位于左侧的所述固定板(12)的右侧面上开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矩形槽(15),两个所述矩形槽(15)的下方设有引流瓶放置袋(16)和引流袋存放袋(17),且所述引流瓶放置袋(16)和所述引流袋存放袋(17)均紧密粘接在所述固定板(12)上,两个所述固定板(12)之间还设有座椅(2),所述座椅(2)上正对每个所述矩形槽(15)的位置均安装有连接板(21),且两个所述连接板(21)分别位于与之对应的所述矩形槽(1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板(21)之间设有第一转轴(22),且所述第一转轴(22)同时穿过两个所述连接板(21),两个所述连接板(21)与两个所述矩形槽(15)的槽壁之间通过第一转轴(2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2)穿过所述矩形槽(15)槽壁的末端设有伺服电机(23),且所述第一转轴(22)与所述伺服电机(23)的输出轴末端紧密焊接,所述伺服电机(23)上设有保护壳(24),所述保护壳(24)紧密焊接在所述固定板(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杆(11)之间还设有挡板(3),所述挡板(3)上设有第二转轴(31),且所述挡板(3)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11)之间通过第二转轴(31)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31)的顶端还安装有限位盘(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其特征在于:另一个所述连接杆(11)上设有挡块(4),所述挡块(4)与所述第二转轴(31)的位置相互正对,所述挡块(4)上开设有卡槽(4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包括拦腰杆,所述拦腰杆的两末端均安装有连接杆,其中一个所述连接杆上设有输液架,每个所述连接杆上均安装有呈竖直状分布的固定板,每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均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万向轮,位于右侧的所述固定板的左侧面上设有输液泵存放盒,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还设有座椅。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座椅,在将伺服电机接通外界电源后,实现座椅的展开或收合,解决了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没有安装座椅,在患者运动后觉得疲劳时,不能坐下休息,不利于患者康复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的挡板,对患者进行保护,解决了一般的手术后病人下床康复器未安装挡板,容易造成患者摔倒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凌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市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8.10.0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70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