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24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



    背景技术:

    井盖作为一种公共设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井盖主要运用在城市排水系统,下水道的井盖缺失时易造成安全隐患问题,井盖覆盖不好,踩上去容易侧翻造成人身伤害。

    工程排污、生活污水等排入下水道时,对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同时污水中含有很多硫化氢、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会不断的消耗管道内的o2,同时ch4不断积累,导致气压升高,而现有的井盖大多仅仅预留开启孔,开启孔被堵塞后,这种高压很容易将井盖顶出,非常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另外,在大雨天,水位会极速升高并将井盖顶起,此时井盖容易被雨水冲走,这时井道直接暴露在外,行人经过时,极易造成深井“吞人”现象,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鉴于以上问题,急需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井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其可以实时检测井盖下过水的污染程度以及水位的高度,安全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包括底座和卡设于底座内侧的盖体,盖体上面设有太阳能供电单元,盖体下面固定连接有检测箱体,检测箱体内设有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控制模块与检测模块电性连接,且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分别与太阳能供电单元电性连接,检测模块设有检测杯,检测杯内设有水泵、安装板、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水泵和安装板分别与检测杯连接,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经安装板安装于检测杯内,水泵、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箱体外设有采样模块,采样模块包括有采样杆、吸液管和导管,采样杆的上端与检测箱体固定连接,采样杆的下端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吸液管顶端和导管连通,检测箱体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检测杯内对应第一通孔处开设有第二通孔,导管可经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伸入检测杯内,水泵经导管与吸液管的顶端连通,检测杯内还设有排液管,排液管经第一通孔从检测箱体内伸出。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控制单元设有无线通讯单元。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排液管上安装有电磁阀,该电磁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导管设为抗腐蚀的弹性软管。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采样杆表面涂覆有防腐漆。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吸液管的底端伸入水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下面固定连接有检测箱体,箱体外设有采样模块,采样模块包括有采样杆、吸液管和导管,采样杆的下端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检测箱体可以检测水质,液位传感器测量水的高度,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实时检测井盖下过水的污染程度以及水位的高度,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盖体、3.太阳能供电单元、4.检测箱体、41.控制模块、411.无线通讯单元、42.检测模块、421.检测杯、422.水泵、423.安装板、424.ph传感器、425.水质传感器、426.排液管、427.第二通孔、428.电磁阀、43.采样模块、431.采样杆、432.吸液管、433.导管、434.液位传感器、44.第一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和检测流程框图。

    一种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包括底座1和卡设于底座1内侧的盖体2,盖体2上面设有太阳能供电单元3,盖体2下面固定连接有检测箱体4,检测箱体4内设有控制模块41和检测模块42,控制模块41与检测模块42电性连接,且控制模块41和检测模块42分别与太阳能供电单元3电性连接,检测模块42设有检测杯421,检测杯421内设有水泵422、安装板423、ph传感器424和水质传感器425,水泵422和安装板423分别与检测杯421连接,ph传感器424和水质传感器425经安装板423安装于检测杯421内,水泵422、ph传感器424和水质传感器425分别与控制模块41电性连接,箱体外设有采样模块43,采样模块43包括有采样杆431、吸液管432和导管433,采样杆431的上端与检测箱体4固定连接,采样杆431的下端安装有液位传感器434,液位传感器434与控制模块41电性连接,吸液管432顶端和导管433连通,检测箱体4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44,检测杯421内对应第一通孔44处开设有第二通孔427,导管433可经第一通孔44和第二通孔427伸入检测杯421内,水泵422经导管433与吸液管432的顶端连通,水泵422的出水口设置于靠近检测杯421底部的位置,检测杯421内还设有排液管,排液管的顶端设置于低于安装板423,且高于ph传感器424和水质传感器425底端的位置,排液管经第一通孔44从检测箱体4内伸出,这样的设置,便于将测试后的污水排出去,本实用新型的盖体2下面固定连接有检测箱体4,箱体外设有采样模块43,采样模块43包括有采样杆431、吸液管432和导管433,采样杆431的下端安装有液位传感器434,本实用新型设置的检测箱体4可以检测水质,液位传感器434测量水的高度,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以实时检测井盖下过水的污染程度以及水位的高度,安全性能高。

    控制单元设有无线通讯单元411,这样的设置,方便将检测的数据传输出来,便于监测人员查验。

    排液管上安装有电磁阀428,该电磁阀428控制模块41电性连接,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控制将检测箱内检测完毕的污水的排放。

    导管433设为抗腐蚀的弹性软管,这样的设置,即使是污染比较严重的污水,也可以保证导管433的稳定连通。

    采样杆431表面涂覆有防腐漆,这样的设置,可以让采样杆431不易被腐蚀,长时间的稳定工作。

    吸液管432的底端伸入水中,这样的设置,方便将污水吸入,进行实时的水质检测。

    太阳能供电单元3设为太阳能板,这样的设置,可以为其检测箱体4内的各模块提供电能。

    控制单元设有无线通讯单元,这样的设置,方便将检测的数据传输出来,便于监测人员查验。

    排液管上安装有电磁阀,该电磁阀控制模块电性连接,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控制将检测箱内检测完毕的污水的排放。

    导管设为抗腐蚀的弹性软管,这样的设置,即使是污染比较严重的污水,也可以保证导管的稳定连通。

    采样杆表面涂覆有防腐漆,这样的设置,可以让采样杆不易被腐蚀,长时间的稳定工作。

    吸液管的底端伸入水中,这样的设置,方便将污水吸入,进行实时的水质检测。

    太阳能供电单元设为太阳能板,这样的设置,可以为其检测箱体内的各模块提供电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包括底座和卡设于底座内侧的盖体,其特征在于,盖体上面设有太阳能供电单元,盖体下面固定连接有检测箱体,检测箱体内设有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控制模块与检测模块电性连接,且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分别与太阳能供电单元电性连接,检测模块设有检测杯,检测杯内设有水泵、安装板、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水泵和安装板分别与检测杯连接,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经安装板间隔安装于检测杯内,水泵、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箱体外设有采样模块,采样模块包括有采样杆、吸液管和导管,采样杆的上端与检测箱体固定连接,采样杆的下端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吸液管顶端和导管连通,检测箱体底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检测杯内对应第一通孔处开设有第二通孔,导管可经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伸入检测杯内,水泵经导管与吸液管的顶端连通,检测杯内还设有排液管,排液管经第一通孔从检测箱体内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设有无线通讯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其特征在于,排液管上安装有电磁阀,该电磁阀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其特征在于,导管设为抗腐蚀的弹性软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其特征在于,采样杆表面涂覆有防腐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其特征在于,吸液管的底端伸入水中。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井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水质检测的井盖,包括底座和卡设于底座内侧的盖体,盖体上面设有太阳能供电单元,盖体下面固定连接有检测箱体,检测箱体内设有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箱体外设有采样模块,采样模块包括有采样杆、吸液管和导管,采样杆的下端安装有液位传感器,检测模块包括有检测杯,检测杯内装设有水泵、PH传感器和水质传感器,检测杯内还设有排液管,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检测箱体,并安装有液位传感器,可以实时检测井盖下过水的污染程度以及水位的高度,使用安全性能高。

    技术研发人员:杨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冀桥建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12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9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