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0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地下道路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保证地下道路的正常施工,需要对地下结构进行防水处理。其中,防水缝(施工缝)作为防水工程的重要环节,其构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防水工程的效果。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3008144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施工缝防水构造,包括粘结剂、遇水膨胀止水条、射钉、补偿收缩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施工缝中央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遇水膨胀止水条通过粘结剂粘贴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处,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

    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以下不足:由于采用单一的遇水膨胀止水条进行防水,导致不能对垂直方向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因此,设计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施工缝防水构造因采用单一遇水膨胀止水条而无法对垂直方向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包括顶板以及位于顶板内部的垂直方向的施工缝,所述施工缝上设有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且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下方的施工缝部分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所述顶板下端设有顶板背水面,顶板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混凝土层、隔离层与防水层;通过遇水膨胀止水胶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的双重防水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还通过设置混凝土层、隔离层与防水层来形成多阻隔层,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防水效果,进而可以用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下端与顶板上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遇水膨胀止水胶中点与顶板背水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混凝土层的材料为细石混凝土。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隔离层的材料为无纺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防水层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层、隔离布与加强层;所述防水卷材为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所述防水涂料层为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所述隔离布的材料为聚酯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遇水膨胀止水胶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通过遇水膨胀止水胶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的双重防水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还通过设置混凝土层、隔离层与防水层来形成多阻隔层,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防水效果,进而可以用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解决了现有的施工缝防水构造因采用单一遇水膨胀止水条而无法对垂直方向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阻隔层防水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阻隔层防水缝中防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板,2-遇水膨胀止水胶,3-顶板背水面,4-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5-施工缝,6-混凝土层,7-隔离层,8-防水层,9-防水卷材,10-防水涂料层,11-隔离布,12-加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包括顶板1以及位于顶板1内部的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也可以是相邻两个顶板1之间构成的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可以理解的,所述顶板1可以是在地下道路主体结构中的顶层结构,也可以是其他车站主体结构和附属结构中的底板及侧墙,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设定,这里并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顶板1下端设有顶板背水面3,通过顶板背水面3与建筑主体结构(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施工缝5上设有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即为边缘部设有钢边的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所述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是一种主要用于在混凝土变形缝、伸缩缝等混凝土内部设置的止水带产品,具有以橡胶材料弹性和结构形式来适应混凝土伸缩变形的能力。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下端与顶板1上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0mm,通过设置为250mm,可以在保证防水效果的同时降低施工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端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20°(即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左右两端以施工缝5为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右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20°),通过将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端部向上倾斜施工安装来与水平方向形成15-20°的夹角,进而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效果。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的中心线与施工缝5中心线重合,且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应固定牢靠,不得有扭曲现象。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下方的施工缝5部分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2,通过遇水膨胀止水胶2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的双重防水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进而可以用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进行有效防水。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顶板1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混凝土层6、隔离层7与防水层8,通过设置混凝土层6、隔离层7与防水层8来形成多阻隔层,进而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防水效果,有利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进行有效防水。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遇水膨胀止水胶2中点与顶板背水面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0mm。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6的材料为细石混凝土,具体的,可以是70厚c20细石混凝土,所述细石混凝土是指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5mm的混凝土,所述70厚c20细石混凝土即为7cm厚的标号为c20的细石混凝土,所述隔离层7的材料为无纺布,具体的,可以是200g/㎡的无纺布。

    请参阅图2,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8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防水卷材9、防水涂料层10、隔离布11与加强层12,通过设置防水卷材9、防水涂料层10、隔离布11与加强层12来构造多道防水结构,进而形成多阻隔层来提高表面防水效果,有利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进行有效防水。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卷材9为1.5mm厚的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所述防水涂料层10为2.0mm厚的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所述隔离布11的材料为聚酯布,具体的,可以为30-40g/㎡的聚酯布,可以理解的,所述隔离布11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铺设,若不需要也可以省去。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加强层12的厚度为1mm,所述加强层12可以采用无纺布和/或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接头处用聚硫建筑密封胶密封。

    施工时,先设置加强层12,然后铺设隔离布11,再在顶板1范围涂刷2.0mm厚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铺设1.5mm厚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在上翻梁处加涂2mm厚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两侧各延伸出上反梁倒角2500mm;涂料涂刷完毕后,上铺一层1.5mm厚pvc抗根系刺穿层(若需要),再铺设200g/㎡无纺布,然后施作700mm厚c20细石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在设置时应先用细铁丝固定于专门的钢筋夹或主筋上,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混凝土层6,在混凝土浇筑时应检查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是否破损,对破损处应立即修补,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接搓不得在拐弯处,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中心线应与施工缝5中心线相重合。

    具体的,在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6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常温下为6-8h;高温季节(28℃以上)施工时,初凝时间在15h以上;冬期施工时,初凝时间不早于8h,并根据外界气温情况进行调整,混凝土终凝时间不得超过24h。

    可以理解的,所述防水卷材9的基层应牢固,基面洁净平整,不得有空鼓、松动、起砂和脱皮现象,基层阴阳角处设置成圆弧形或钝角,相邻两幅防水卷材9的接缝错开1/3-1/2幅宽,且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所述防水卷材9接缝部位采用专用粘结剂或胶结带满粘,接缝口用密封材料封严,其宽度不小于10mm,所述防水涂料层10的平均厚度需要符合设计要求,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95%,其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遇水膨胀止水胶2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通过遇水膨胀止水胶2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的双重防水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还通过设置混凝土层6、隔离层7与防水层8来形成多阻隔层,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防水效果,进而可以用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进行有效防水,解决了现有的施工缝防水构造因采用单一遇水膨胀止水条而无法对垂直方向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包括顶板(1)以及位于顶板(1)内部的垂直方向的施工缝(5),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缝(5)上设有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且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下方的施工缝(5)部分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2);

    所述顶板(1)下端设有顶板背水面(3),顶板(1)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混凝土层(6)、隔离层(7)与防水层(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阻隔层防水缝,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4)下端与顶板(1)上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阻隔层防水缝,其特征在于,所述遇水膨胀止水胶(2)中点与顶板背水面(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5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阻隔层防水缝,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6)的材料为细石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阻隔层防水缝,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7)的材料为无纺布。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多阻隔层防水缝,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8)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防水卷材(9)、防水涂料层(10)、隔离布(11)与加强层(12);

    所述防水卷材(9)为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所述防水涂料层(10)为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所述隔离布(11)的材料为聚酯布。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阻隔层防水缝,包括顶板以及位于顶板内部的垂直方向的施工缝,所述施工缝上设有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且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下方的施工缝部分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所述顶板下端设有顶板背水面,顶板上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混凝土层、隔离层与防水层。本实用新型通过遇水膨胀止水胶与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的双重防水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还通过设置混凝土层、隔离层与防水层来形成多阻隔层,进一步有效提高了防水效果,进而可以用于对垂直方向的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解决了现有的施工缝防水构造因采用单一遇水膨胀止水条而无法对垂直方向施工缝进行有效防水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刘腾;扈延清;洪传龙;陈忠忠;韩陈旗;杨瑾;陈浩;白川江;冯超;王志芬;张迎伟;苏芹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1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9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