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块、显示屏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19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块、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工作时,液晶材料本身不发光,必须依靠被动光源,需要光源从背面照射液晶面板,控制出光的输出形成图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晶背光技术是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通常采用侧入式或直下式的结构。

    侧入式背光结构将光源置于模组侧面,光线从侧面入射经过导光板,通过波导作用将光线限制在波导内部传播,通过散射破换点逐步将光线均匀耦合出射,形成面光源。该方案具有轻薄的优势,但所有led光源需要一直开启以保证均匀出光,无法根据图像区域亮暗调整led光源发光。

    直下式背光将光源直接置于面板下侧,阵列均匀排布,光线从下方直接入射显示面板,形成对显示面板的均匀照射。该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根据显示图像的亮暗程度,逐点控制对应区域光源的发光亮度,从而达到省功耗以及提升图像对比度的目的。

    对于直下背光结构,由于使用点光源,垂直方向亮度相对四周亮度很大,将其变为面光源需要较大的混光距离。因此其一般用于电视这种大尺寸对厚度不敏感的产品中,难以做到薄型化,从而无法应用在手机显示屏这种薄型化要求高的场景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显示屏及移动终端,用以减小背光结构中的混光距离。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具有反光面的背板、设置在反光面上的光源层、以及设置在光源层上的至少一个混光组件。其中,光源层内具有至少一个点光源,且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与至少一个点光源一一对应。每个混光组件包括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以及用于透过反光层反射回后经反光面再次反射后的光线的透光层。通过在光源层的上方设置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使点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并经背板上的反光面再次反射后从透光层射出,使光线更加均匀的从背光模块射出,且减小背光结构的混光距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透光层的入光面及出光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光扩散结构,改善透光层出光的均匀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光扩散结构为设置在入光面或出光面上的凹凸结构,以便于设置。凹凸结构的形状具体可以为锯齿状,以便于设置,且提高透光层出光的均匀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透光层内设置有散射粒子,以改善透光层出光的均匀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光层设置在光源层上背离背板的一面,光源层上未被反光层覆盖的部分为透光层,以便于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光层为涂覆在光源层上背离背板一面的反光涂层,以便于反光层的设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光层与反光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沿远离点光源的方式逐渐增大,使点光源发出的光线更多的从远离点光源的区域射出,以提高混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透光层的出光面为外凸或内凹的弧形曲面,以便于光线从透光层射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混光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反光层或透光层上且能够反光的至少一个立柱,以在透光层及反光层上方形成用于混光的空气层,从而提高混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立柱中的每个立柱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反光面的方向逐渐减小,防止立柱影响混光。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光源层上且可透光的基板,反光层设置在基板上背离光源层的一面,透光层为基板上未被反光层覆盖的部分。在制造时,先将混光组件设置在基板上,之后将基板设置在光源层上,提高整体良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光层上设置有多个可透光的通孔,使部分光线从反光层上的通孔输出,改善混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还包括封装反光层的保护层,以保护背光模块。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背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上的导光层。透光层为设置在导光层与光源层之间的多个胶合层,且多个胶合层间隔排列以在相邻的胶合层之间形成空气层。反光层为空气层。通过采用空气层作为反光层,可以使点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从空气层射出,部分反射回来之后经过至少一次反射从胶合层射出,从而提高混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多个胶合层中的每个胶合层的面积由靠近对应的点光源向远离对应的点光源逐渐增大,以使更多的光线从点光源的边缘区域射出,从而提高混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导光层包括与多个胶合层粘接的棱镜膜、以及设置在棱镜膜上的扩散膜,以改善混光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反光面为高反射率的漫反射面或镜面反射面,以提高反射面的反射效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背光模块、层叠在背光模块上背离背板一侧的偏光片、以及层叠在偏光片上的显示层,以改善显示屏的混光效果,且减小显示屏的厚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显示屏还包括层叠在显示屏上背离偏光片一侧的盖板,以保护显示层。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框架上的上述任意一种显示屏,以改善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的混光效果,减薄显示屏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光层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光层的示意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反光层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提供的背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块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背板11-反光面20-光源层

    21-点光源31-反光层311-通孔

    32-透光层321-光扩散结构322-散射粒子

    33-立柱40-基板50-保护层

    60-导光层61-棱镜膜62-扩散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背光模块应用于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中。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按照功能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具有反光面的背板、设置在反光面上的光源层、以及设置在光源层上的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下面结合附图分别对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描述。

    首先结合附图1介绍背板10,背板10为一个板体结构。具体的,背板1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也可以为设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板体结构。参考图1,背板10包括相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图1示出的背光模块为参考),其中,背板10的上表面为反光面11。在设置反光面11时,反光面11为高反射率的漫反射面或镜面反射面,其中,上述高反射率具体为0.80、0.82、0.85、0.87、0.90、0.92、0.95、0.97、1.0等大于0.80而小于1.0之间的任意值。在具体设置反光面11时,可以在板体结构的表面涂设一层高反射率的涂层,以在板体结构的表面形成可以反光的反光面11。

    其次介绍设置在背板10的反光面11上的光源层。继续参考图1,在背板10的反光面11上设置有光源层20,其中,光源层20内具有至少一个点光源21。在具体设置点光源21时,点光源21可以为发光二极管、还可以为其他能够发光的点光源21。另外,点光源21所发出的光的颜色不限于白光,还可以为诸如蓝光等其他颜色的光。在确定点光源21的个数时,点光源21的个数可以为1个、2个、4个、8个、16个等至少一个中的任意值。在点光源21的个数为多个时,参考图1及图6,多个点光源21阵列排列在背板10的反光面11上。应当理解的是,多个点光源21的排列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阵列排列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

    参考图1,光源层20还具有封装至少一个点光源21的封装材料,封装材料可以为硅胶,还可以为其他常规用于封装且可透光的材料,以保护点光源21,且使封装材料不影响点光源21的光线射出。另外,在封装点光源21形成光源层20时,可以在封装材料中掺入荧光粉,以改变点光源21所发出光的颜色。应当理解的是,光源层20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

    接下来介绍用于对点光源21混光的混光组件,参考图1,在光源层2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且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与至少一个点光源21一一对应。具体的,混光组件的个数与点光源21的个数相等,且每个混光组件对应有一个点光源21。每个混光组件设置在对应的点光源21的上方区域以及相邻的两个点光源21之间的区域,以对点光源21进行混光。每个混光组件包括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21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31、以及用于透过反光层31反射回后经反光面11再次反射后的光线的透光层32。具体的,参考图1,反光层31设置在对应的点光源21的正上方或约在点光源21的正上方的区域。透光层32设置在对应的点光源21的边缘区域,即在点光源21的个数为多个时,透光层32设置在相邻的点光源21之间的区域。通过在光源层20的上方设置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21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31,使点光源21发出的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并经背板10上的反光面11再次反射后从透光层32射出,使光线更加均匀的从背光模块射出。具体设置反光层31及透光层32的方式存在多种,下面结合附图以一个点光源21及一个混光组件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1,反光层31设置在光源层20上背离背板10的一面,此时,光源层20上未被反光层31覆盖的部分为透光层32。在设置时,反光层31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能够反光的反光板,反光板可以通过粘接方式设置在光源层20上。应当理解的是,反光层31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采用反光板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参考图2,反光层31可以为涂覆在光源层20上背离背板10一面的反光涂层,以便于设置。反光涂层的材料为现有技术中能够反光且便于涂覆的材料。参考图1,反光层31设置在对应的点光源21的正上方区域及斜上方区域(以图1示出的背光模块为参考),使反光层31的覆盖面积大于点光源21。参考图1,反光层31的入光面可以为与反光面11平行或近似平行的平面,以简化设置。参考图2,反光层31的入光面也可以为中心凹陷,边缘凸起的弧形曲面,具体的,反光层31与反光面11之间的垂直距离沿远离点光源21的方向逐渐增大,使点光源21发出的光线通过反光层31及反光面11的多次反射,传导到远离点光源21的位置,从而使点光源21发出的光线更多的从远离点光源21的区域射出,以提高混光效果。应当理解的是,反光面11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

    参考图2,反光层31可以为一个没有通孔的完整结构;参考图1,在反光层31上设置有可以透光的通孔311。具体设置时,如图3a所示,反光层31上设置有两个椭圆形的通孔311;如图3b所示,反光层31上设置有一个椭圆形的通孔311,且通孔311的中心与对应的点光源21的中心重合;如图3c所示,反光层31上设置有4个圆形通孔311,且4个圆形通孔311环绕在点光源21的周围。应当理解的是,通孔311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通孔311的个数具体可以为1个、2个、3个等至少一个中的任意值。通孔311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椭圆形或圆形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通孔311的形状还可以为三角形、长方形等任意形状。在通孔311的个数为1个时,通孔31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和点光源21的中心重合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在通孔311的个数为2个或2个以上时,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环绕点光源21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分布方式。比如多个通孔311采用无序的方式分布在反光层31上,其中,上述无序的方式为有助于光线均匀射出的所有方式。通过在反光层31上设置通孔311,使点光源21上的部分光线从通孔311内射出,从而降低点光源21上方的光线强度,且使点光源21上方的光线强度更加均匀。

    参考图1,透光层32为光源层20上的一部分,即透光层32的出光面为光源层20上背离背板10的一面,透光层32的入光面为朝向背板10的一面。参考图1,透光层32的出光面可以为平面,以简化设置;参考图2,透光层32的出光面还可以为外凸或内凹的弧形曲面,即透光层32的出光面与背板10的反光面11之间的垂直距离向远离点光源21方向逐渐变化,以形成外凸或内凹的弧形曲面,以便于光线从透光层32射出。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透光层32不仅能够将点光源21发出的部分光线从透光层32直接射出,还可以使被反光层31反射后的光线经过反光面11反射后从透光层32射出,提高点光源21周围出射光线的强度,使点光源21发出的光线更加均匀的从背光模块射出。应当理解的是,透光层32的入光面及出光面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

    参考图1及图2,为使光线更加均匀的从透光层32射出,在透光层32入光面及出光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光扩散结构321。具体设置时,参考图1,光扩散结构321为设置在透光层32的出光面上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可以为设置在透光层32的出光面上的球面形凸起,也可以为锯齿形状的凹凸结构,使光线更加均匀从透光层32射出。光扩散结构321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能够有助于光扩散的设置方式。图1及图2仅仅示出了在透光层32的出光面设置光扩散结构321,应当注意的是,光扩散结构321除了上述示出的设置在透光层32的出光面的设置方式外,还可以在透光层32的入光面设置光扩散结构321,即采用在透光层32的入光面或出光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光扩散结构321的设置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参考图2,还可以在透光层32内设置散射粒子322,散射粒子322具体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能够有助于光线散射的散射粒子322。在具体设置散射粒子322时,可以在透光层32内设置有散射粒子322,散射粒子322具体可以全部分布在透光层32内;也可以一部分镶嵌在透光层32内,一部分外露于透光层32外。通过在透光层32内设置散射粒子322,可以改善透光层32出光的均匀性。

    参考图1,在反光层31上还封装有保护层50,以保护背光模块。具体设置时,保护层50的材料为可透光的材料,具体的,可以选择硅胶材料。在封装时,可在保护层50内掺入荧光粉,以改变点光源21发出光线的颜色。

    另外,参考图2,还可以在反光层31或透光层32上设置能够反光的至少一个立柱33,以在透光层32及反光层31上方形成用于混光的空气层。如图2所示,立柱33可以设置在反光层31上。立柱33也可以设置在透光层32上。为便于设置,可以在背板10的反光面11上设置立柱33,且立柱33的一端外露于透光层32外。立柱33的材料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可透光的材料,以防止立柱33影响混光效果。可以在立柱33的表面涂覆一层能够反光的材料,以提高混光效果。参考图2,每个立柱33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反光面11的方向逐渐减小,即立柱33的下端大、上端小(以图2示出的背光模块为参考)。具体设置时,立柱33可以为一个圆台状结构,也可以为锥形棱柱结构。通过采用下端大、上端小的结构作为立柱33,防止立柱33影响混光。在确定立柱33的个数时,每个混光组件中立柱33的个数可为1个,也可以为2个或2个以上。在立柱33的个数为2个或2个以上时,2个或2个以上立柱33可以环绕点光源21分布。具体应用时,在背光模块上设置层叠一个偏光片或其他的层结构时,由于立柱33对层结构的支撑,在混光组件的上方具有可以混光的空气层,从而提高混光效果。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仅示出了设置立柱33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

    上述仅仅示出了将反光层31设置在光源层20上的设置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反光层31并不限于直接设置在光源层20上的设置方式。例如,参考图4,背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光源层20上且可透光的基板40,反光层31设置在基板40上背离光源层20的一面,此时,透光层32为基板40上未被反光层31覆盖的部分。基板40的材料具体可以为pet塑料(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具体设置时,反光层31的设置方式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相比,除了设置位置不同外,其他的设置方式基本相同。参考图4,反光层31设置在基板40上背离光源层20的一侧。透光层32的设置方式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相比,除了透光层32的组成不同外,其设置方式与前述的设置方式基本相同。参考图4,透光层32为基板40上未被反光层31覆盖的部分,透光层32的入光面为基板40上朝向光源层20的一面,透光层32的出光面为基板40上背离光源层20的一面。如图4所示,在透光层32的入光面及出光面都设置有光扩散结构321,以提高光线出射的均匀性。在制造时,先将混光组件设置在基板40上,之后将基板40设置在光源层20上,以防止因混光组件的加工失败影响光源层20的再次使用,从而提高整体良率。

    背光层及透光层32的设置方式除了上述示出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参考图5,背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上的导光层60。透光层32为设置在导光层60与光源层20之间的多个胶合层,且多个胶合层间隔排列以在相邻的胶合层之间形成空气层。反光层31为空气层。由于光线从光密介质传播到光疏介质时,光线的折射角会变小,从而会出现光的全反射,使点光源21发出的部分光线从空气层发射回来。由于胶合层的密度与光源层20及导光层60的密度的差值小于空气的密度与光源层20及导光层60的差值,从而光线从胶合层射出相比从空气层射出更容易。使被空气层反射回来的光线进过背板10上的反光面11反射后,可以通过胶合层射出,从而可以通过控制胶合层的设置位置改善混光效果。

    在具有设置时,参考图5,反光层31可以设置在每个点光源21的上方区域;还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点光源21之间的区域。在设置胶合层时,胶合层的材料具体为现有技术中能够透光的材料,例如可为oca光学胶(opticallyclearadhesive,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特种粘胶剂)。胶合层的个数具体可以为2个、4个、8个、12个、16个等2个以上。每个胶合层的形状具体可以为如图6示出的圆形,还可以为诸如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等其他形状。多个胶合层可以采用如图6示出的阵列排列的分布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排列方式。多个胶合层中的每个胶合层的面积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参考图6,多个胶合层中的每个胶合层的面积由靠近对应的点光源21向远离对应的点光源21逐渐增大,以使更多的光线从点光源21的边缘区域射出,从而提高混光效果。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仅示出了设置胶合层的几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

    为提高透光层32的混光效果,在胶合层为透光层32时,可以在胶合层上与导光层60粘接的一面设置光扩散结构321,也可以在胶合层上与光源层20粘接的一面设置光扩散结构321。即只要符合在胶合层上与导光层60粘接的一面或与光源层20粘接的一面中的部分面或全部面设置光扩散结构321的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通过在胶合层上设置光扩散结构321,以提高混光效果。还可以在胶合层内设置散射粒子322,具体加工时,可以在胶合材料中掺入散射粒子322,以提高混光效果。

    在设置导光层60时,参考图7,导光层60包括与多个胶合层粘接的棱镜膜61、以及设置在棱镜膜61上的扩散膜62。其中,棱镜膜61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2个或2个以上。在棱镜膜61的个数为两个时,两个棱镜膜61沿不同的方向层叠在一起。两个棱镜膜61上的棱镜的延伸方式可以相互垂直,以提高增亮效果。参考图7,在棱镜膜61上设置有一层扩散膜62,扩散膜62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能够进行光扩散的膜层。继续参考图7,在棱镜膜61及扩散膜62之间也设置有多个胶合层,以提高混光效果。在扩散膜62上还可以设置两层相互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的棱镜膜61,以提高背光模块发出光线的亮度。

    通过在光源层20的上方设置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21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31,使点光源21发出的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并经背板10上的反光面11再次反射后从透光层32射出,使光线更加均匀的从背光模块射出,且减小背光结构的混光距离。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上述任意一种背光模块、层叠在背光模块上背离背板一侧的偏光片、以及层叠在偏光片上的显示层,以改善显示屏的混光效果,且减小显示屏的厚度。显示屏还包括层叠在显示屏上背离偏光片一侧的盖板,以保护显示层。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框架上的上述任意一种显示屏,以改善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的混光效果,减薄显示屏的厚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反光面的背板;

    设置在所述反光面上的光源层,所述光源层内具有至少一个点光源;

    设置在所述光源层上且与所述至少一个点光源一一对应的混光组件;

    其中,每个混光组件包括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以及用于透过所述反光层反射回后经所述反光面再次反射后的光线的透光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的入光面及出光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光扩散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扩散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入光面或所述出光面上的凹凸结构。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内设置有散射粒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设置在所述光源层上背离所述背板的一面;所述光源层上未被所述反光层覆盖的部分为所述透光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为涂覆在所述光源层上背离所述背板一面的反光涂层。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与所述反光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沿远离所述点光源的方向逐渐增大。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的出光面为外凸或内凹的弧形曲面。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个混光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反光层或所述透光层上且能够反光的至少一个立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立柱中的每个立柱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所述反光面的方向逐渐减小。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光源层上且可透光的基板;所述反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背离所述光源层的一面;所述透光层为所述基板上未被所述反光层覆盖的部分。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层上设置有多个可透光的通孔。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上的导光层;

    所述透光层为设置在所述导光层与所述光源层之间的多个胶合层,且所述多个胶合层间隔排列以在相邻的胶合层之间形成空气层;所述反光层为所述空气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胶合层中的每个胶合层的面积由靠近对应的点光源向远离所述对应的点光源逐渐增大。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层包括与所述多个胶合层粘接的棱镜膜、以及设置在所述棱镜膜上的扩散膜。

    16.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层叠在所述背光模块上背离所述背板一侧的偏光片、以及层叠在所述偏光片上的显示层。

    17.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屏。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显示屏及移动终端,该背光模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具有反光面的背板、设置在反光面上的光源层、以及设置在光源层上的至少一个混光组件。其中,光源层内具有至少一个点光源,且至少一个混光组件与至少一个点光源一一对应。每个混光组件包括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发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以及用于透过反光层反射回后经反光面再次反射后的光线的透光层。通过在光源层的上方设置用于反射对应的点光源反射出的部分光线的反光层,使点光源发出的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并经背板上的反光面再次反射后从透光层射出,使光线更加均匀的从背光模块射出,且减小背光结构的混光距离。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世宏;刘康仲;张译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3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8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