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包括面板及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用于提供光源。根据背光模组中光源的入光方式不同,显示装置分为直下式显示装置和侧入式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所谓直下式显示装置,承载于背板01上的led灯02出射后藉由反射板反射后,向上经扩散板03均匀分散后于正面射出进入到量子点膜04和光学膜片组05,而后进入到面板06从而实现显示。传统的直下式显示装置中,如图2所示,led排布为棋牌式设计,即led排布为多排和多列,每排和每列中led灯之间的间距分别相同,且排与排之间、列与列之间相互平行,排与列之间相互垂直。但随着led灯和光学膜片使用数量的不断减少,显示装置中的暗角、亮边和亮度不足问题凸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主要解决直下式显示装置中led灯和光学膜片使用数量减少带来的暗角、两边和亮度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led灯,led灯包括角部led灯和中间区域led灯,角部led灯包括第一角部led灯、第二角部led灯、第三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三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平行,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二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平行,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垂直,在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和在第三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分别排布有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在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和第二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分别排布有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第一角部led灯、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线为弧形。弧形的设计,相比较于传统的led排布,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比角部led灯更靠近中心区域,且中间区域led灯的间距相对变小,从而提高了中心亮度;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比角部led灯更靠近中心区域,即增大了led灯与反射片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解决了四周亮边的问题;同时,采用弧形设计时,可缩小角部led灯到可视区角部的距离来解决角部发暗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直下式显示装置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直下式显示装置中的led排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直下式显示装置中的led排布示意图;
图4为模拟的传统方案与双曲线方案的前后亮度分布图;
图5为模拟的传统方案与双曲线方案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接触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所示,在传统的直下式显示装置中,led排布为棋牌式设计,即led排布为多排和多列,每排和每列中led灯之间的间距分别相同,且排与排之间、列与列之间相互平行,排与列之间相互垂直。此种在可视区内直线形式的纵横交错均匀排布的设计,对于背光非边角区域的主观会有最佳的效果,但对边角的主观没有任何的优势,特别是四角发暗和四周亮边等问题,且随着led灯和光学膜片使用数量的不断减少,显示装置中的暗角、亮边和亮度不足问题凸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直下式显示装置中的led排布示意图。为了满足显示装置中背光的整体主观,需要满足下面的几个条件:
照度公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排布的位置,led灯包括角部led灯和中间区域led灯,角部led灯包括第一角部led灯100、第二角部led灯200、第三角部led灯3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第一角部led灯100和第二角部led灯200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三角部led灯3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平行,第一角部led灯100和第三角部led灯300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二角部led灯2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平行,第一角部led灯100和第二角部led灯200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一角部led灯100和第三角部led灯300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垂直。在第一角部led灯100和第二角部led灯200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和在第三角部led灯3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之间、靠近反射片700边缘位置分别排布有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500,在第一角部led灯100和第三角部led灯300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和第二角部led灯2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之间、靠近反射片700边缘位置分别排布有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600。第一角部led灯100、第一中间区域led灯500和第二角部led灯200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线l1为弧形,第三角部led灯300、第一中间区域led灯5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顺次连接的第二连接线l2为弧形,第一角部led灯100、第二中间区域led灯600和第三角部led灯300顺次连接的第三连接线l3为弧形,第二角部led灯200、第二中间区域led灯600和第四角部led灯400顺次连接的第四连接线l4为弧形,弧形的开口位置朝向反射片的边缘位置。
因第一连接线l1、第二连接线l2、第三连接线l3和第四连接线l4呈弧形,且弧形的开口位置朝向反射片的边缘位置,故相比较于图2中的led排布,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比角部led灯更靠近中心区域,且中间区域led灯的间距相对变小,从而提高了中心亮度;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比角部led灯更靠近中心区域,即增大了led灯与反射片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解决了四周亮边的问题;同时,采用弧形设计时,可缩小角部led灯到可视区角部的距离来解决角部发暗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led排布的弧形设计,可通过采用弧形灯条来实现。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连接线l2为双曲线,第三连接线l3和第四连接线l4为双曲线,当led灯的排布满足双曲线排布时,边角和中心的主观有明显的改善。
现以3*7led灯条排布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当led灯以棋盘格式进行排布时,当以最中间的led灯为原点o时,以背板的长度方向为x方向,垂直于x方向为y方向时,x方向上中心轴(x轴)上7颗led灯从左往右的x坐标依次为-315,-218,-71,0,71,218,315,y方向上中心轴(y轴)上或边缘led灯的y坐标依次为-140,0,140。
如图3所示,当以双曲线形式进行排布时,x方向上中心轴(x轴)上7颗led灯从左往右的led灯的x坐标依次为-305,-208,-61,0,61,208,305,与图2中示出的灯条排布相比,x方向中心轴上的端灯向着中心有10mm的位移,y方向上中心轴(y轴)上的led灯的y坐标依次为-120,0,120,y方向上边缘led灯的y坐标依次为-145,0,145,与图2中示出的灯条排布相比,y方向中心轴上的端灯向着中心有20mm的位移,y方向边缘上的端灯远离中心有5mm的位移。此时,第一连接线l1和第二连接线l2设置为双曲线,第三连接线l3和第四连接线l4设置为双曲线。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曲线上最边角位置的led灯的x坐标为-315或315,x方向中心轴(x轴)上边缘位置led灯的x坐标为-305和305,故双曲线上最边角位置的led灯与中心轴上对应边缘位置的led灯x方向距离为10mm,该距离值小于xpitch/10,其中xpitch为led均匀排布时的间隙值,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xpitch为105,xpitch/10=10.5,即当双曲线上最边角位置的led灯与中心轴上对应边缘位置的led灯x方向距离小于xpitch/10时,相较于棋盘设计,光学主观有所改善。
以下结合模拟效果图进行效果说明。
图4是模拟的传统方案与双曲线方案的前后亮度分布图,图5是模拟的传统方案与双曲线方案的曲线图。
在图4和图5中,a代表传统方案,b代表双曲线方案。
在图4中,a图中,横坐标是代表位置的距离,纵坐标代表亮度,且其中颜色越深代表亮度越高。横坐标的最小值侧和最大值侧分别代表两侧,中间数值代表中间区域,从a图中可看出,有较多深色部位于边缘区域,中间区域相对较浅,角部区域也无较多光线。即传统方案存在中心亮度不足,四周两边和角部暗的问题。
在b图中,相比于a图,明显地,中间区域的深色部变多变大,边缘区域的深色部变少变小,角部区域也有了较多光线分布,如此,相比于传统的棋盘设计,双曲线的排布设计使得中心点亮度有明显的提高,四周亮边和角部暗的现象有明显改善。
这一点也可从图5中得到印证。
在图5中,横坐标是代表位置的距离,纵坐标代表亮度,横坐标的最小值侧和最大值侧分别代表两侧,中间数值代表中间区域。
从图5中可明显看出,代表传统方案的a曲线在两侧具有两个明显的峰,中间区域的亮度值也低于代表双曲线方案的b曲线对应位置处的亮度值。
综上,从图4和5中可以看出,相比于传统方案,双曲线方案中背光中心点亮度有明显的提高,四周亮边和角部暗的现象有明显改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包括led灯,led灯包括角部led灯和中间区域led灯,角部led灯包括第一角部led灯、第二角部led灯、第三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三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平行,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二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平行,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与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之间连线所在的方向垂直,在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和在第三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分别排布有至少一个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在第一角部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和第二角部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之间、靠近反射片边缘位置分别排布有至少一个第二中间区域led灯,第一角部led灯、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第二角部led灯顺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线为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角部led灯、第一中间区域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顺次连接的第二连接线为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角部led灯、第二中间区域led灯和第三角部led灯顺次连接的第三连接线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角部led灯、第二中间区域led灯和第四角部led灯顺次连接的第四连接线为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的开口位置朝向反射片的边缘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构成双曲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构成双曲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曲线上最边角位置的led灯与中心轴上对应边缘位置的led灯x方向距离小于xpitch/10,其中xpitch为led均匀排布时的间隙值,所述x方向为背板的长度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位于灯条上,所述灯条为弧形灯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