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以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应用在工业及车载产品上的背光,特别是车载产品,由于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震动,所以客户对背光震动可靠性试验、晃动声响问题有较高的要求。
现阶段许多相似的背光产品,通过在导光板上加工阶梯位固定光学膜片;现阶段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光线在导光板的台阶结构处聚集,容易导致亮线;2、为了避免亮线进入视区,要求台阶结构距离视区至少2.0mm,导致加工繁琐,产品边框加大;3、中框是铁架的方案,台阶结构距离视区至少3.0mm,才能保证导光板亮线被铁架反射片后不进入视区;4、导光板加工台阶结构,存在加工公差问题,可能会出现尺寸偏极限的情况下,粘不到膜片的情况;5、导光板台阶结构,网点需不对称设计,增加了光学设计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以及背光模组,通过在中框内设置阶梯结构,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防止扩散膜、增光膜晃动时与铁架、导光板碰撞发出声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所述中框设有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包括由内而外高度依次下降的若干层阶梯,每一阶梯用于固定一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中框内设置阶梯结构,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防止背光模组的扩散膜、增光膜晃动时与铁架、导光板碰撞发出声响。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由内而外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所述第一阶梯高于第二阶梯;所述第二阶梯高于第三阶梯。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阶梯结构上设有粘性层,用于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
采用上述结构,粘性层辅助固定光学膜片,防止光学膜片晃动。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中框是胶框、铁架、一体化胶铁中的至少一种。
采用上述结构,根据生产实际,中框可以采用胶框也可以采用铁架,还可以使用一体注塑的胶框和铁架;在设计时由具体情况进行选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优化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还还包括由下至上依次位于中框下方的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所述增光膜包括上增光膜与下增光膜;所述中框下方设有粘性层,所述粘性层一面与中框粘贴,另一面与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分别粘贴。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三阶梯与导光板的距离等于扩散膜的厚度,且在扩散膜上设有与第三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第三阶梯的上表面与扩散膜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方便产品的组装与对位,限制了扩散膜的移动。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二阶梯与导光板的距离等于扩散膜的厚度与下增光膜的厚度之和;下增光膜设有与第二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第二阶梯的上表面与下增光膜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方便产品的组装与对位,限制了下增光膜的移动。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第一阶梯与导光板的距离等于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厚度之和,上增光膜设有与第一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
采用上述结构,第一阶梯的上表面与上增光膜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方便产品的组装与对位,限制了上增光膜的移动。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粘性层是双面粘或海绵双面粘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粘性层是透明的、黑白胶、黑黑胶中的至少一种。
采用上述结构,根据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灵活选用不同透明度的粘性层。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中框上设有粘性泡棉。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粘性泡棉固定位于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以及背光模组,通过在中框内设置阶梯结构,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防止扩散膜、增光膜晃动时与铁架、导光板碰撞发出声响;解决的问题是,客户对背光震动可靠性试验、晃动声响问题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阶梯结构固定光学膜片,容易引起亮线问题以及导光板实际加工过程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中框与扩散膜、增光膜固定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上增光膜;2、下增光膜;3、扩散膜;4’现有技术中的中框;5’、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4、中框;401、第一阶梯;402、第二阶梯;403、第三阶梯;5、导光板;6、粘性层;7、现有技术中的台阶;8、粘性泡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及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以及背光模组作进一步详述。
现有技术:如图1-图2所示,具有中框4’设计的车载及工业用背光模组与普通背光不同的是,不需要遮光片,所以最上方的上增光膜1失去了传统的固定方式。这种背光产品,内部的膜片存在较大的自由性,保证了极端苛刻的试验条件下,不会出现膜皱等情况。但是,由于膜片较大的自由度,也出现的膜片移位,响动的隐患。现阶段许多相似的背光产品,是通过在导光板5’上加工台阶结构(图中未示出),在膜片也设置对应的台阶7与之匹配以固定膜片。
但是这样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光线在导光板的台阶结构处聚集,容易导致亮线;2、为了避免亮线进入视区,要求台阶结构距离视区至少2.0mm,导致加工繁琐;3、中框4’是铁架的方案,台阶结构距离视区至少3.0mm,才能保证导光板亮线被铁架反射后不进入视区;4、导光板5’加工台阶结构,存在加工公差问题,可能会出现尺寸偏极限的情况下,粘不到膜片的情况;5、导光板5’设置台阶结构,导光板网点需不对称设计,增加了光学设计难度。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4,所述中框4设有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包括由内而外高度依次下降的若干层阶梯,每一阶梯用于固定一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通过在中框4内设置阶梯结构,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防止背光模组的扩散膜3、增光膜晃动时与铁架、导光板碰撞发出声响。
具体的,所述增光膜包括下增光膜2、上增光膜1;所述阶梯结构包括由内而外的第一阶梯401、第二阶梯402、第三阶梯403;所述第一阶梯401高于第二阶梯402;所述第二阶梯402高于第三阶梯403;通过在中框4内设置阶梯结构,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防止背光模组的扩散膜3、下增光膜2、上增光膜1晃动时与中框4、导光板5碰撞发出声响。
优选的,所述阶梯结构上设有粘性层6,用于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粘性层6辅助固定光学膜片,防止光学膜片晃动。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中框4可以是胶框也可以是铁架;阶梯结构可以设置在中框4的一侧,也可以在中框4两侧均设置对称的阶梯结构;根据生产实际,中框4可以采用胶框也可以采用铁架,还可以使用一体注塑的胶框和铁架;在设计时由具体情况进行选用,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包含实施例1中的阶梯式中框的背光模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实施例1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4,还包括由下至上依次位于中框4下方的导光板5、扩散膜3、下增光膜2、上增光膜1;所述中框4下方设有粘性层6,所述粘性层6一面与中框4粘贴,另一面与扩散膜3、增光膜分别粘贴。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光膜包括上增光膜1与下增光膜2。
优选的,所述第三阶梯403与导光板5的距离等于扩散膜3的厚度,且在扩散膜3上设有与第三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固定扩散膜3。第三阶梯403的上表面与扩散膜3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方便产品的组装与对位,限制了扩散膜3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阶梯402与导光板5的距离等于扩散膜3的厚度与下增光膜2的厚度之和;下增光膜2设有与第二阶梯402匹配的凸起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固定下增光膜2。第二阶梯402的上表面与下增光膜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方便产品的组装与对位,限制了下增光膜2的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阶梯401与导光板5的距离等于扩散膜3、下增光膜2、上增光膜1的厚度之和,上增光膜1设有与第一阶梯401匹配的凸起结构(图中未示出),用于配合固定上增光膜1。第一阶梯401的上表面与上增光膜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方便产品的组装与对位,限制了上增光膜1的移动。
容易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有些背光模组中,所述增光膜还包括位于下增光膜2与上增光膜1之间的中增光膜(图中未示出),所述阶梯结构在第一阶梯401与第二阶梯402之间设置中阶梯(图中未示出),用于固定中增光膜,这都是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够理解的,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所述粘性层6是双面粘或海绵双面粘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的,所述粘性层6是透明的、黑白胶、黑黑胶中的至少一种。根据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灵活选用不同透明度的粘性层6。
优选的,所述中框4上设有粘性泡棉8。通过粘性泡棉8固定位于背光模组上方的显示屏(图中未示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以及背光模组,通过在中框内设置阶梯结构,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防止扩散膜、增光膜晃动时与铁架、导光板碰撞发出声响;解决的问题是,客户对背光震动可靠性试验、晃动声响问题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上设置阶梯结构固定光学膜片,容易引起亮线问题以及导光板实际加工过程的问题。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一种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设有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包括由内而外高度依次下降的若干层阶梯,每一阶梯用于固定一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包括由内而外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所述第一阶梯高于第二阶梯;所述第二阶梯高于第三阶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结构上设有粘性层,用于固定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是胶框、铁架、一体化胶铁中的至少一种。
5.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组的阶梯式中框,还包括由下至上依次位于中框下方的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所述增光膜包括上增光膜与下增光膜;所述中框下方设有粘性层,所述粘性层一面与中框粘贴,另一面与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分别粘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阶梯与导光板的距离等于扩散膜的厚度,且在扩散膜上设有与第三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阶梯与导光板的距离等于扩散膜的厚度与下增光膜的厚度之和;下增光膜设有与第二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梯与导光板的距离等于扩散膜、下增光膜、上增光膜的厚度之和,上增光膜设有与第一阶梯匹配的凸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性层是双面粘或海绵双面粘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性层是透明的、黑白胶、黑黑胶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