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4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模组对窄边框的需求,背光模组也需要设计成窄边框。

    目前,中框与下框之间会有一定的装配间隙,一般每侧有0.1mm~0.2mm的间隙,两侧加起来就会有0.2~0.4mm的间隙,这对于窄边框产品来说是很大的边框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通过将背板的侧壁设计成塑胶与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形式,取消背光模组的中框,避免产生中框与下框之间的缝隙,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光模组不包括中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壁;所述侧壁包括由底板外侧向上延伸的弯折部以及与所述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塑胶;所述侧壁上设有遮光层。

    采用上述结构,将背板的侧壁设计成塑胶与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形式,取消背光模组的中框,避免产生中框与下框之间的缝隙。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侧壁顶端部分是塑胶;所述侧壁上设有遮光层。

    采用上述结构,侧壁顶端是塑胶,塑胶相对光滑,有利于在侧壁上贴附遮光层;在侧壁上设置遮光层,防止显示模组的边缘产生漏光现象。

    进一步优化为,在背板的底板与侧壁围成的空间里从下至上设有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遮光层包括遮光层本体与延伸部,所述遮光层本体贴附在侧壁上,所述延伸部位于光学膜上。

    采用上述结构,遮光层的延伸部能够起到固定光学膜的作用。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遮光层本体具有粘性,延伸部无粘性。

    采用上述结构,遮光层本体具有粘性,遮光层容易贴附在背板上;延伸部无粘性,避免黏住光学膜,导致光学膜产生褶皱。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遮光层是深色双面胶或深色泡棉。

    采用上述结构,深色的双面胶或泡棉防止光线从背光模组的边缘漏出。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塑胶是深色塑胶。

    采用上述结构,防止光线从背光模组的边缘漏出,产生亮线。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背光模组是侧入式背光模组。

    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通过将背板的侧壁设计成塑胶与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形式,取消背光模组的中框,避免产生中框与下框之间的缝隙,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中框与下框之间会有一定的装配间隙,一般每侧有0.1mm~0.2mm的间隙,两侧加起来就会有0.2mm~0.4mm的间隙,这对于窄边框产品来说是很大的边框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窄边框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现有技术中的下框;1、背板;110、底板;120、侧壁;121、弯折部;122、塑胶;2、现有技术中的中框;3、导光板;4、光学膜组;5、现有技术中下框与中框之间的缝隙;6、遮光层;7、反射片;8、凹凸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及本实用新型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做进一步详述。

    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中框2与下框1’之间会有一定的装配间隙,一般每侧有0.1mm~0.2mm的间隙5,两侧加起来就会有0.2mm~0.4mm的间隙,这对于窄边框背光模组产品来说是很大的边框浪费;中框2边缘的宽度加上中框2与下框1’之间的间隙5,造成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边框的宽度为a。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所述背光模组不包括中框2;所述背板1包括底板110和侧壁120;所述侧壁120包括由底板110外侧向上延伸的弯折部121以及与所述弯折部121一体注塑的塑胶122。将背板1的侧壁120设计成塑胶122与弯折部121一体注塑的形式,取消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中框2,避免产生现有技术中的中框2与下框1’之间的缝隙5。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不影响背光模组的其他结构,塑胶122的厚度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中框2的厚度相同,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其他结构的情况下,可省去中框2的厚度和中框2与下框1’的间隙5,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

    优选的,所述侧壁120顶端部分是塑胶122。侧壁120顶端是塑胶122,塑胶122相对光滑,有利于在侧壁120上贴附遮光层6。遮光层6能够挡住光线,避免背光模组的边缘出现漏光现象。

    优选的,所述塑胶122是深色塑胶。进一步,所述塑胶122是黑色塑胶,进一步防止光线从背光模组的边缘漏出,产生亮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侧壁120的弯折部121与塑胶122的结合面上可以设置凹凸结构8使得弯折部121与塑胶122之间的结合紧密,弯折部121形成凸起卡入塑胶122的凹槽内,塑胶122也可以形成凸起卡入弯折部121内的凹槽,上述凹凸结构8可以在一体注塑的工艺过程中简便实现。

    优选的,在背板1的底板110与侧壁120围成的空间里从下至上设有反射片7、导光板3、光学膜4。遮光层6起到进一步遮住光线,防止背光模组产生亮线的作用,同时,可以起到固定光学膜4的作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的遮光层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优选的,所述遮光层6包括遮光层本体601与延伸部602,所述遮光层本体601贴附在侧壁120上,所述延伸部602位于光学膜4上方。遮光层的延伸部602能够起到固定光学膜4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实际中,遮光层6的宽度为a,小于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边框宽度a;达到了减小背光模组边框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遮光层本体601具有粘性,延伸部602无粘性。遮光层601本体具有粘性,遮光层6容易贴附在背板1上;延伸部602无粘性,避免黏住光学膜4,导致光学膜4产生褶皱。

    优选的,所述遮光层6是深色双面胶或深色泡棉。进一步,所述遮光层6是黑色的,防止光线从背光模组的边缘漏出。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是侧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通过将背板的侧壁设计成塑胶与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形式,取消背光模组的中框,避免产生中框与下框之间的缝隙,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中框与下框之间会有一定的装配间隙,一般每侧有0.1mm~0.2mm的间隙,两侧加起来就会有0.2~0.4mm的间隙,这对于窄边框产品来说是很大的边框浪费。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所述背光模组不包括中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壁;所述侧壁包括由底板外侧向上延伸的弯折部以及与所述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塑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顶端部分是塑胶;所述侧壁上设有遮光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背板的底板与侧壁围成的空间里从下至上设有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遮光层本体与延伸部,所述遮光层本体贴附在侧壁上,所述延伸部位于光学膜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本体具有粘性,延伸部无粘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是深色双面胶或深色泡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是深色塑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窄边框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是侧入式背光模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窄边框背光模组,通过将背板的侧壁设计成塑胶与弯折部一体注塑的形式,取消背光模组的中框,避免产生中框与下框之间的缝隙,减小背光模组的边框;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的中框与下框之间会有一定的装配间隙,一般每侧有0.1mm~0.2mm的间隙,两侧加起来就会有0.2mm~0.4mm的间隙,这对于窄边框产品来说是很大的边框浪费。

    技术研发人员:戴佳民;周福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8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