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相机防雨罩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73


    本实用新型涉及相机防水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



    背景技术:

    全景相机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的电子产品,摄影技术应用广泛且发展飞速,摄影行业也非常的繁荣,全景相机能用于生活拍照,同时也能用于监控拍照。其中,全景相机应用在室外拍照时,难免会需要在雨天的情况下使用,无法保证对全景相机做到良好的防水,而雨水容易全景相机损坏。现有技术中的大部分全景相机的防水性能较差,同时市面上又缺乏相应的防水装置,使其不便于在雨天拍摄。

    故需要提供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其通过上罩体和下罩体的对接可将全景相机封闭包裹在容纳腔内,且镜头罩体设置在上罩体和下罩体之间,易于装配,结构紧凑,防水效果好,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全景相机防水性能较差,同时市面上又缺乏相应的防水装置,使其不便于在雨天拍摄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用于收纳全景相机,全景相机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用于设置镜头的凸台,镜头位于凸台的第一端,其包括:

    上罩体,包裹在全景相机的上端;

    下罩体,包裹在全景相机的下端,且与所述上罩体对接形成用于封闭包裹全景相机的容纳腔;以及

    镜头罩体,为透明材质,设置在所述上罩体和所述下罩体之间,位置与全景相机的镜头相对。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镜头罩体为中空半球状,在所述镜头罩体的周边设置有凸缘,在所述上罩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凸缘的第一连接槽,在所述下罩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凸缘的第二连接槽。

    进一步的,在所述下罩体上设置有导水孔,在所述第二连接槽内的底壁上设置有沉槽,所述导水孔连通所述沉槽的内腔和外部空间,以用于导出水。

    进一步的,在所述镜头罩体底部一端的凸条上连接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用于定位连接至沉槽内,所述镜头罩体的顶部一端设置有缺位部,所述缺位部一端与所述上罩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上罩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全景相机的凸台的第一端面限位接触的第一限位部,在所述下罩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全景相机的凸台的第二端面限位接触的第二限位部,全景相机的凸台夹持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进一步的,凸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为弧形面,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包括与对应端面相适应的弧形限位面,且在弧形限位面上贴设有软胶垫。

    另外,所述下罩体的底端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位置与所述下罩体的底端相距设定距离,以防止雨水通过通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腔。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下罩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定位连接在全景相机的凸台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下罩体顶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在所述上罩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通孔,使得能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上罩体和所述下罩体。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远离下罩体的一端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封盖,所述封盖为软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通过上罩体和下罩体的对接可将全景相机封闭包裹在容纳腔内,且镜头罩体设置在上罩体和下罩体之间,镜头罩体不会与全景相机的镜头发生干涉刮擦,易于装配;

    其中,在下罩体上设置有导水孔,在第二连接槽内的底壁上设置有沉槽,导水孔连通沉槽的内腔和外部空间,使得沿镜头罩体流入的水能很好的被导出,防水性能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下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下罩上的第二连接槽和沉槽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镜头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顶部」以及「底部」等词,仅是参考附图的方位,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结构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的大部分全景相机的防水性能较差,不便于在雨天拍摄,而为了实现较好的防水的功能,又通常需要设置复杂的结构,散热差、成本高,装配困难。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方便说明和理解,本实施例中图1、图2以及图7中的全景相机防雨罩中装有全景相机。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用于收纳全景相机15,全景相机15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用于设置镜头152的凸台151,镜头152位于凸台151的第一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罩体11、下罩体12、镜头罩体13以及导风组件14。

    其中,上罩体11包裹在全景相机15的上端。

    下罩体12包裹在全景相机15的下端,且与上罩体11对接形成用于封闭包裹全景相机15的容纳腔。

    镜头罩体13为透明材质,使得全景相机15能透过镜头罩体13进行拍摄,镜头罩体13设置在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之间,位置与全景相机15的镜头152相对。

    导风组件14设置在上罩体11远离下罩体12的一端,包括连通容纳腔与外部空间的导风通道144。

    其中,将全景相机15封闭装载至容纳腔内,能获得较好的防雨效果,使得全景相机15能在雨天进行拍摄;同时导风组件14形成的导风通道144可用于增强全景相机的散热,特别是当相机15上设置有风扇153时,导风通道144能为风扇153提供气流路径,非常利于散热,使得全景相机15能稳定的进行拍摄。

    在本实施例中,镜头罩体13为中空半球状,在镜头罩体13的周边设置有凸缘131,在上罩体1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凸缘131的第一连接槽111,在下罩体1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凸缘131的第二连接槽121,从而能将镜头罩体13稳定的连接在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之间,同时能将半球状的镜头罩体13设置到与镜头152相对时,再与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固定连接,避免镜头罩体13与镜头152刮擦,安装紧凑且简单方便。

    请参照图3和图4,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下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下罩上的第二连接槽和沉槽的示意图。

    优选的,在下罩体12上设置有导水孔122,在第二连接槽121内的底壁上设置有沉槽1211,导水孔122连通沉槽1211的内腔和外部空间,使得沿镜头罩体13进入到第二连接槽121内的水能流至沉槽1211内,再通过导水孔122导出至外部,结构巧妙,能进一步的防止雨水进入到容纳腔内,避免容纳腔内潮湿,水汽重,影响拍摄。

    请参照图8,其中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镜头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优选的,在镜头罩体13底部一端的凸条131上连接有限位片132,限位片132用于定位连接至沉槽内,镜头罩体13的顶部一端设置有缺位部133,缺位部133一端与上罩体11连接,从而能减小上罩体11的设置高度,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片132的厚度应小于沉槽相应的宽度,以利于雨水通过沉槽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罩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全景相机15的凸台151的第一端面限位接触的第一限位部,在下罩体1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全景相机15的凸台151的第二端面限位接触的第二限位部123。

    第一限位部未配图说明,第一限位部结构与图3中的第二限位部123类似,当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对接时,全景相机15的凸台151夹持在第一限位部和

    第二限位部123之间,从而能将全景相机15固定安置在容纳腔内。

    凸台151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为弧形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123均包括与对应端面相适应的弧形限位面,从而能对凸台151形成稳定的夹持,优选的,可在弧形限位面上贴设有软胶垫,不仅能进一步的增强夹持的稳定性,而且还能防止刮花全景相机15外表。

    如图1中,下罩体12的底端设置有通风口,风扇153通过导风通道144吸取气流并通过通风口吹出;

    优选的,第二限位部123的位置与下罩体12的底端相距设定距离,使得全景相机15的底部与下罩体12底部相距设定距离,从而能防止雨水通过通风口进入到容纳腔。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下罩体1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部124,定位凸部124定位连接在全景相机15的凸台151之间,能进一步的增强全景相机15与上罩体11、下罩体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3所示方位,在下罩体12顶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125,在上罩体11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孔125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通孔112,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在第一连接通孔112远离下罩体12的一端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封闭第一连接通孔112的封盖113,封盖113为软胶材质,第一连接通孔112和封盖113未在图中一一示出。

    请参照图2、图5以及图7,其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上罩体11远离下罩体12的一端设置有中空贯通的连接筒体114,导风组件14包括盖体141,盖体141套接在连接筒体114的外部,盖体141的内壁和连接筒体114的外周表之间形成导风通道144,导风通道144通过连接筒体114的内腔连通容纳腔。

    如图7所示的方位,导风通道144的进风口朝下,气流从下向上流动再进入到连接筒体114内,气流路径曲折,从而能避免雨水进入到容纳腔。

    具体的,盖体141底端为开口,顶端为顶壁,在连接筒体114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顶壁连接的固定件115,在固定件115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通孔,在顶壁上设置有与第二连接通孔相对应的第二螺纹孔1412,螺钉穿过第二连接通孔以与第二螺纹孔1412固定连接,从而将盖体141固定连接在连接筒体114上,同时螺钉位于盖体141的内侧,盖体141外表面未设置孔,防水性好,且螺钉不易氧化。

    优选的,请参照图5,第二螺纹孔1412可设置在固定柱上,同时在第二连接通孔一端的外周可设置用于定位连接固定柱的定位孔,通过固定柱与定位孔的定位配合,使得第二连接通孔与第二螺纹孔1412形成对位。

    在顶壁上设置有用于将顶壁和连接筒体114之间隔开设定导风空间的延伸片1411,同时在连接筒体114上设置有用于与延伸片1411定位接触的定位片116,通过延伸片1411与定位片116的定位接触,使得第二连接通孔能更好的与第二螺纹孔1412形成对位。

    请结合参照图6和图7,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的导风组件14还包括第一隔离件142和第二隔离件143,第一隔离件142和第二隔离件143位于盖体141的内壁和连接筒体114之间,用于将导风通道144隔成曲折的通道,以防止雨水进入容纳腔。

    具体的,第一隔离件142包括第一筒体部1421、第一隔离板1422以及第二隔离板1423;

    第一筒体部1421位于盖体141内且套接在连接筒体114的周侧,第一隔离板1422和第二隔离板1423均为环形板,沿第一筒体部1421的轴向方向,第一隔离板1422和第二隔离板1423分别连接在第一筒体部1421外侧的两端;

    第二隔离件143连接在盖体141的内侧且位于第一隔离板1422和第二隔离板1423之间,第二隔离件143包括连接板1431和第二筒体部1432;

    连接板1431为环形板,在连接板1431上设置有第三连接通孔1433,在盖体14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三螺纹孔1413,通过螺钉将连接板1431的外周与盖体141的内壁连接,连接板1431的内周与第二筒体部1432连接,第二筒体部1432连接在连接板1431靠近盖体141的开口的一面上。

    如图7,通过第一隔离件142和第二隔离件143的配合能将导风通道144隔成曲折的通道,防雨性能腔强。

    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应用至全景相机上的工作原理:将全景相机15放置到下罩体12内,注意需将全景相机15的凸台151限位接触在第二限位部123上,且定位凸部124定位连接在全景相机15的凸台151之间;

    然后将全景相机15向远离第二限位部123的方向抬起一定高度,取镜头罩体13并将其对着镜头152的位置安装使得凸缘131连接至第二连接槽121内,注意需将限位片132连接至沉槽1211内,将全景相机15抬起一定高度能使得镜头能与中空半球状的镜头罩体的中心区域相对,便于安装镜头罩体13,避免镜头罩体13与镜头152刮擦,按此方式,逐个将所有的镜头罩体13安装好;

    另一方面,取第二隔离件143和盖体141,通过螺钉将第二隔离件143的连接板1431的外周与盖体141的内壁连接,取第一隔离件142和盖体上罩体11,将第一隔离件142套接至连接筒体114上,再将连接有第二隔离件143的盖体141套接至连接筒体114外部,并使得第二连接通孔与第二螺纹孔1412形成对位,之后便可使用螺钉从连接筒体114的内部将盖体141和连接筒体114固定连接;

    最后,将装配有导风组件14的上罩体11与下罩体12对接,并通过螺钉穿过第一连接通孔112以与第一螺纹孔125固定连接,从而将上罩体11和下罩体12固定连接,之后还可取封盖113将第一连接通孔112封闭完成装配。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的装配过程。

    本优选实施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通过上罩体和下罩体的对接可将全景相机封闭包裹在容纳腔内,且镜头罩体设置在上罩体和下罩体之间,镜头罩体不会与全景相机的镜头发生干涉,易于装配,同时还设置有导风组件,便于全景相机散热;

    其中,在下罩体上设置有导水孔,在第二连接槽内的底壁上设置有沉槽,导水孔连通沉槽的内腔和外部空间,使得沿镜头罩体流入的水能很好的被导出,防水性能好;

    另外,导风组件由盖体、第一隔离件以及第二隔离件组成,盖体的内壁和连接筒体的外周表之间形成导风通道,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设置在导风通道内,进一步地阻挡雨水通过导风通道进入到容纳腔内。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用于收纳全景相机,全景相机的周侧设置有多个用于设置镜头的凸台,镜头位于凸台的第一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罩体,包裹在全景相机的上端;

    下罩体,包裹在全景相机的下端,且与所述上罩体对接形成用于封闭包裹全景相机的容纳腔;以及

    镜头罩体,为透明材质,设置在所述上罩体和所述下罩体之间,位置与全景相机的镜头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罩体为中空半球状,在所述镜头罩体的周边设置有凸缘,在所述上罩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凸缘的第一连接槽,在所述下罩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凸缘的第二连接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罩体上设置有导水孔,在所述第二连接槽内的底壁上设置有沉槽,所述导水孔连通所述沉槽的内腔和外部空间,以用于导出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头罩体底部一端的凸条上连接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用于定位连接至沉槽内,所述镜头罩体的顶部一端设置有缺位部,所述缺位部一端与所述上罩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罩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全景相机的凸台的第一端面限位接触的第一限位部,在所述下罩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全景相机的凸台的第二端面限位接触的第二限位部,全景相机的凸台夹持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凸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均为弧形面,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包括与对应端面相适应的弧形限位面,且在弧形限位面上贴设有软胶垫。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罩体的底端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位置与所述下罩体的底端相距设定距离,以防止雨水通过通风口进入到所述容纳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罩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定位连接在全景相机的凸台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罩体顶端设置有第一螺纹孔,在所述上罩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通孔,使得能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上罩体和所述下罩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景相机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通孔远离下罩体的一端可拆卸的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连接通孔的封盖,所述封盖为软胶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景相机防雨罩,其包括上罩体、下罩体、镜头罩体,上罩体包裹在全景相机的上端,下罩体包裹在全景相机的下端,且与上罩体对接形成用于封闭包裹全景相机的容纳腔,镜头罩体为透明材质且设置在上罩体和下罩体之间,位置与全景相机的镜头相对。本实用新型的全景相机防雨罩通过上罩体和下罩体的对接可将全景相机封闭包裹在容纳腔内,且镜头罩体设置在上罩体和下罩体之间,镜头罩体不会与全景相机的镜头发生干涉刮擦,易于装配,另外,在下罩体上设置有导水孔,在第二连接槽内的底壁上设置有沉槽,导水孔连通沉槽的内腔和外部空间,使得沿镜头罩体流入的水能很好的被导出,防水性能好。

    技术研发人员:蔡树焕;蒋杰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看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0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7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