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回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92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回用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而水资源的再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市中的道路、景观、桥梁、建筑物等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也不断增长,这就导致原来可渗透到土壤中的雨水现在只能在这些不可渗透的表面流动冲刷,尤其是在一些南方发达城市的梅雨季节,道路面积大,雨水大量落至道路上而没有进行回收再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回用系统,能够对落至道路上的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包括:

    排水沟,设置在道路两侧;

    蓄水池,与排水沟相连从而进行雨水的收集储存;

    初滤池,与蓄水池相连,从而对水进行初步过滤;

    沉淀池,与初滤池相连,从而对初步过滤后的水进行沉降;

    回用池,与沉淀池相连,从而对沉降后的水进行收集利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落至道路表面的雨水沿着道路表面向道路两侧的排水沟内流入,并从排水沟内进入蓄水池,随后水从蓄水池内进入初滤池进行过滤,经过初滤池过滤后的水再进入沉淀池内进行杂质的沉降,沉降完毕后的水再进入回用池内进行收集,从而实现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沟底部设置有将水导流至蓄水池内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自排水沟至蓄水池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导流管倾斜向下进行设置,使排水沟里的水能够更好地落至蓄水池内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初滤池与沉淀池设置在地面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初滤池和沉淀池设置在地面上方,能够方便向初滤池以及沉淀池内投料,同时方便对初滤池以及沉淀池的杂质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具有出水口和排污口,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沉淀池的上端且通过抽水泵与回用池相连,所述排污口设置在沉淀池的下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出水口设置在沉淀池的上端,沉淀完毕后的水能够从沉淀池上方的出水口流出进入回用池内,从而实现水的再循环,过滤完毕后的杂质能够通过排污口排出以避免杂质在沉淀池内堆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管靠近排水沟的一端还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过滤网的设置,能够避免树叶、石头等大型垃圾进行过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沟上方盖设有沿道路走向依次设置的盖板,且于盖板上间隔设置有透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盖板的设置,能够避免行人误踩进排水沟内,从而保证行人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供工人进入蓄水池内的第一进出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第一进出井,能够方便工人定期进入蓄水池内对蓄水池进行维修检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用池设置在地面下方,所述回用池上设置有供工人进入回用池内的第二进出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用池设置在地面下方能够对回用池内的水进行保护,避免一些地面污染物进入回用池内对水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落至道路表面的雨水沿着道路表面向道路两侧的排水沟内流入,并从排水沟内进入蓄水池,随后水从蓄水池内进入初滤池进行过滤,经过初滤池过滤后的水再进入沉淀池内进行杂质的沉降,沉降完毕后的水再进入回用池内进行收集,从而实现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雨水回用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雨水回用系统的部分结构图。

    图中,1、排水沟;11、导流管;111、过滤网;12、盖板;2、蓄水池;21、第一进出井;22、输水管;23、提升泵;3、初滤池;31、连通管;32、抽水泵;33、出口;4、沉淀池;41、输水口;42、排污口;43、抽水泵;5、回用池;51、第二进出井;52、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排水沟1、与排水沟1相连从而进行雨水的收集储存蓄水池2、与蓄水池2相连从而对水进行初步过滤的初滤池3、与初滤池3相连从而对初步过滤后的水进行沉降的沉淀池4以及与沉淀池4相连从而对沉降后的水进行收集利用的回用池5。

    排水沟1、蓄水池2、初滤池3、沉淀池4和回用池5均沿道路走向设置有多个,其中排水沟1的底部设置有将水导流至蓄水池2内的导流管11,导流管11同样沿排水沟1走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且与对应的蓄水池2相连,导流管11自排水沟1至蓄水池2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导流管11靠近排水沟1的一端设置有过滤网111,过滤网111的孔隙小于1cm从而对树叶、石子等大型杂质进行过滤,排水沟1上方还设置有沿道路走向依次设置的盖板12,盖板12上还间隔设置有透水孔(图中未示出),透水孔为长条孔,透水孔的宽度低于3cm以避免行人误踩入排水沟1内。

    蓄水池2设置在地下,且蓄水池2上设置有供工人进入蓄水池2内的第一进出井21,蓄水池2还连接有伸出至地面输水管22,输水管22通过提升泵23与初滤池3相连,从而将蓄水池2内的水输送至初滤池3内。

    初滤池3设置在地上,输水管22连接在初滤池3侧壁的顶部位置,通过往初滤池3内投入混凝剂,水通过混凝剂的作用下进行初步过滤,过滤池侧壁的底部位置设置有可开闭的出口33,过滤后的杂质可通过出口33排出过滤池,过滤池的一侧侧壁顶部还设置连通管31,连通管31通过抽水泵32与沉淀池4相连。

    沉淀池4同样设置在地上,连通管31连接在沉淀池4侧壁的顶部位置,通过往沉淀池4内投入絮凝剂,水通过絮凝剂的作用下进行沉降,从而实现水的二次处理,沉淀池4一侧侧壁的底部还设置可开闭的排污口42,沉降后杂质可通过排污口42排出沉淀池4,沉淀池4的一侧侧壁顶部还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输水管22且通过抽水泵43与回用池5相连。

    回用池5设置在地下,输水管22连接在回用池5侧壁的顶部位置,回用池5上设置有供工人进入回用池5的第二进出井51,回用池5一侧侧壁的底部还设置有供水流出的供水管。

    使用原理:

    雨水落至道路上,由于道路的不透水性向两侧留至排水沟1内,再通过排水沟1内的导流管11进入蓄水池2内,蓄水池2内的水通过提升泵23送至初滤池3内,通过向初滤池3内投入混凝剂,从而实现水的初步过滤,初滤池3内过滤后的水通过抽水泵32再送至沉淀池4内,通过向沉淀池4内投入混凝剂,从而实现水的二次处理,处理完毕后的水再通过抽水泵43送至回用池5内进行储存,回用池5内的水再需要时可以通过供水管送出进行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沟(1),设置在道路两侧;

    蓄水池(2),与排水沟(1)相连从而进行雨水的收集储存;

    初滤池(3),与蓄水池(2)相连,从而对水进行初步过滤;

    沉淀池(4),与初滤池(3)相连,从而对初步过滤后的水进行沉降;

    回用池(5),与沉淀池(4)相连,从而对沉降后的水进行收集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1)底部设置有将水导流至蓄水池(2)内的导流管(11),所述导流管(11)自排水沟(1)至蓄水池(2)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滤池(3)与沉淀池(4)设置在地面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4)具有出水口和排污口(42),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沉淀池(4)的上端且通过抽水泵(32)与回用池(5)相连,所述排污口(42)设置在沉淀池(4)的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11)靠近排水沟(1)的一端还设置有过滤网(1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1)上方盖设有沿道路走向依次设置的盖板(12),且于盖板(12)上间隔设置有透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上设置有供工人进入蓄水池(2)内的第一进出井(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雨水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池(5)设置在地面下方,所述回用池(5)上设置有供工人进入回用池(5)内的第二进出井(5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回用系统,涉及雨水处理的技术领域,解决了雨水大量落至道路上而没有进行回收再利用,导致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排水沟,设置在道路两侧;蓄水池,与排水沟相连从而进行雨水的收集储存;初滤池,与蓄水池相连,从而对水进行初步过滤;沉淀池,与初滤池相连,从而对初步过滤后的水进行沉降;回用池,与沉淀池相连,从而对沉降后的水进行收集利用,能够对落至道路上的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技术研发人员:谢春维;张小峰;陈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蓝海绿业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22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71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