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或者建筑信息化管理(buildinginformationmanagement)或者建筑信息制造(buildinginformationmanufacture)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bim不再像cad一样只是一款软件,而是一种管理手段,是实现建筑业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建筑排水系统,包括建筑雨水排水系统以及建筑污水排水系统,用于将建筑外的雨水以及建筑内产生的污水合理的输出至市政污水管道中。
然而,由于雨水和部分污水具有良好的清洁度,污染程度不是很高,用来冲马桶和冲洗厕所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尤其对于部分用水紧张的城市而言,将有效的雨水和污水回收利用,具有较大的意义。在于解决城市供水问题的维度,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建筑排水系统浪费了有效利用水的排水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通过设置供水管,直接将积水槽内的雨水利用重力作用输送至用户家中,得以利用;同时,设置循环系统,将多余的雨水和有效污水经处理后,储存在屋顶储水箱中,得以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包括建筑本体和排水系统,所述建筑本体屋顶开设有积水槽,所述排水系统包括雨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循环系统;
所述雨水处理系统包括和积水槽连接的落水管、将落水管中的雨水排出的排水管以及将落水管中的雨水直接输入至用户家庭马桶的供水管;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管和设置在污水管上的单向阀;
所述循环系统包括沉淀池和消毒池和过滤泵和回流管,所述回流管安装在沉淀池的一侧并依次通过消毒池和过滤泵最终和设置在所述建筑本体屋顶的储水箱相连;
所述排水管连接于所述沉淀池的顶部,所述污水管连接于所述沉淀池的顶部,所述沉淀池的侧面设有常开的溢流出水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供水管,直接将积水槽内的雨水利用重力作用输送至用户家中,得以利用。同时,设置循环系统,将多余的雨水和有效污水经消毒池和过滤泵处理后,储存在屋顶的储水箱中,得以循环利用,当用户家中用于冲刷厕所、马桶的水用完时,能够从储水箱中提供,从而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设置有测量装置、控制中心和bim模型仿真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第三测量装置和第四测量装置,分别用于测量雨水处理系统、储水箱、循环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相关参数,且所述第一测量装置、第二测量装置、第三测量装置和第四测量装置均与所述控制中心数据入口数据连接,所述控制中心的数据出口和所述bim模型仿真装置数据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雨水处理系统、储水箱、循环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相关参数输入至bim模型仿真装置,通过bim模型仿真装置进行建模,使得建筑中的所有关于雨水和污水的相关参数,如:流量、水量、水速等参数,均能够在bim模型仿真装置上直观显示,以便于进行管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内设有过滤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过滤网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将污水中的大的垃圾进行过滤,使得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内设有活性炭板,所述活性炭板设置于所述过滤网的下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活性炭板的目的在于,当过滤网将大的垃圾过滤掉之后,能够通过活性炭板将小的垃圾进行吸附,使得沉淀的压力减小,提高沉淀效率和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供水管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根,且多根所述供水管均与所述落水管连通,并用于通向至不同楼层的用户家庭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根的供水管,多根供水管分别通向不同楼层的用户家庭中,使得建筑本体的各楼层均能够使用聚集的雨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淀池底部设有排污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沉淀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沉淀池的池底会聚集较多的垃圾,因此设置排污管的用处在于方便对沉淀池的池底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箱的侧面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和所述积水槽相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溢流管,能够防止储水箱内的水量过多,在储水箱中的水量储存至一定量时,将储存箱中的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积水槽设置在建筑本体屋顶上,且积水槽设置为封闭的方形或环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积水槽为封闭形状,从而建筑本体的屋顶上的雨水无论流淌至积水槽任何一段位置,都能够聚集起来,并从落水管排出积水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供水管,直接将积水槽内的雨水利用重力作用输送至用户家中,得以利用;同时,设置循环系统,将多余的雨水和有效污水经处理后,储存在屋顶储水箱中,得以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城市用水紧张的目的;
(2)通过设置过滤网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将污水中的大的垃圾进行过滤,使得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更好;
(3)通过设置活性炭板的目的在于,当过滤网将大的垃圾过滤掉之后,能够通过活性炭板将小的垃圾进行吸附,使得沉淀的压力减小,提高沉淀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建筑排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展示建筑排水系统的排水原理框图;
图4为展示建筑排水系统和bim模型仿真装置的数据传输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建筑本体;11、储水箱;12、溢流管;2、积水槽;3、雨水处理系统;31、落水管;32、排水管;33、供水管;34、雨水管;4、污水处理系统;41、污水管;42、单向阀;5、循环系统;51、沉淀池;511、过滤网;512、活性炭板;52、消毒池;53、过滤泵;54、回流管;55、溢流出水管;56、排污管;61、第一测量装置;62、第一测量装置;63、第一测量装置;64、第一测量装置;7、控制中心;8、bim模型仿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结合图1和图3可知,包括建筑本体1和设置在建筑本体1内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主要用于对建筑本体1内产生的污水和楼顶的雨水两方面的水进行合理的排出。建筑本体1屋顶开设有积水槽2,排水系统包括雨水处理系统3、污水处理系统4以及循环系统5。雨水系统3将部分积水槽2内的雨水直接输送至用户家庭中使用,将多余的雨水输出至循环系统5;污水处理系统4将污水全部输送至循环系统5内;循环系统5对进入的水量进行处理,并存储,存储好的水量补充至用户家庭中使用,用户家庭中使用多出的水量,通过溢流的方式排入市政污水水管,以排出建筑本体1。
同时,结合图4可知,还设置有测量装置、控制中心7和bim模型仿真装置8,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量装置61、第二测量装置62、第三测量装置63和第四测量装置64,分别用于测量雨水处理系统3、储水箱11、循环系统5和污水处理系统4的相关参数,且第一测量装置61、第二测量装置62、第三测量装置63和第四测量装置64均与控制中心7数据入口数据连接,控制中心7的数据出口和bim模型仿真装置8数据连接。
从而将雨水处理系统3、储水箱11、循环系统5和污水处理系统4的相关参数输入至bim模型仿真装置8,通过bim模型仿真装置8进行建模,使得建筑中的所有关于雨水和污水的相关参数,如:流量、水量、水速等参数,均能够在bim模型仿真装置8上直观显示,以便于进行管理。
具体的实施过程和系统安装结构如下。
结合图1和图2可知,雨水处理系统3包括和积水槽2连接的落水管31、将落水管31中的雨水排出的排水管32以及将落水管31中的雨水直接输入至用户家庭马桶的供水管33。其中,供水管33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根,且多根供水管33均与落水管31连通,并分别通向至不同楼层的用户家庭中。从而,供水管33能够将屋顶的雨水直接利用重力作用输送至用户家中,节约将雨水从底部向高楼抽取的电能等能量。
雨水处理系统3还包括从不同楼层的用户家庭中延伸出出并聚集的雨水管34。
污水处理系统4包括污水管41和设置在污水管41上的单向阀42。污水从污水管41排出建筑本体1,经将单向阀42排出,以防止污水的回流。
循环系统5包括沉淀池51和消毒池52和过滤泵53和回流管54,回流管54安装在沉淀池51的一侧并依次通过消毒池52和过滤泵53最终和设置在建筑本体1屋顶的储水箱11相连。其中,雨水管34和污水管41均和沉淀池51连通,将多余的雨水和污水存储在沉淀池51中。在本实施例的系统中,污水管41内排出的污水主要是一些能够有效利用的污水,而不是一些厕所马桶脏水。
同时,沉淀池51的侧面设有常开的溢流出水管55,溢流出水管55设置在靠近沉淀池51池口的位置。而且,为了对进入沉淀池51的雨水和污水进行处理,以便回收利用,在沉淀池51内设有过滤网511,在过滤网511的下方设置有活性炭板512。
而且,沉淀池51底部设有排污管56,方便对沉淀池51的池底进行清理。
储水箱11的侧面设有溢流管12,溢流管12和积水槽2相连,积水槽2设置在建筑本体1屋顶上,且积水槽2设置为封闭的方形或环形。溢流管12的作用是将储水向11中溢流的雨水排出至积水槽2中,并最终通过雨水管34输出至沉淀池51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包括建筑本体(1)和排水系统,所述建筑本体(1)屋顶开设有积水槽(2),所述排水系统包括雨水处理系统(3)和污水处理系统(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系统还包括循环系统(5);
所述雨水处理系统(3)包括和积水槽(2)连接的落水管(31)、将落水管(31)中的雨水排出的排水管(32)以及将落水管(31)中的雨水直接输入至用户家庭马桶的供水管(33);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4)包括污水管(41)和设置在污水管(41)上的单向阀(42);
所述循环系统(5)包括沉淀池(51)和消毒池(52)和过滤泵(53)和回流管(54),所述回流管(54)安装在沉淀池(51)的一侧并依次通过消毒池(52)和过滤泵(53)最终和设置在所述建筑本体(1)屋顶的储水箱(11)相连;
所述排水管(32)连接于所述沉淀池(51)的顶部,所述污水管(41)连接于所述沉淀池(51)的顶部,所述沉淀池(51)的侧面设有常开的溢流出水管(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1)内设有过滤网(5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1)内设有活性炭板(512),所述活性炭板(512)设置于所述过滤网(511)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33)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根,且多根所述供水管(33)均与所述落水管(31)连通,并用于通向至不同楼层的用户家庭中,所述沉淀池(51)上设有落水管(31),所述落水管(31)和用户家庭连通,将用户家庭多余的雨水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1)底部设有排污管(5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11)的侧面设有溢流管(12),所述溢流管(12)和所述积水槽(2)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槽(2)设置在建筑本体(1)屋顶上,且积水槽(2)设置为封闭的方形或环形。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