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护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引流背带。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各类手术都推崇eras----快速康复理念,其中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快速康复中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而术后患者身上一般都带有1-2根引流管道,最多时甚至达到7-8根引流管道,而下床时引流管道的处置一直是护士对病人管道宣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病人认知程度的不同,这方面的内容成为病人较为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
术后早期病人下床活动时至少需要2-3人陪护,1人帮助病人拿着输液瓶,1人帮助病人拎着各种引流袋,同时2人还需搀扶好病人,或者单独1人搀扶病人,防止病人的跌倒,其中手拎引流袋的人必须将引流袋低于引流管皮肤出口的平面,避免造成引流液的逆行感染,手拿输液瓶的家属还必须把输液瓶高举过头,这样才能保证输液的通畅,2人一手既要搀扶好病人,一手还要拿好输液瓶和引流袋,活动时相当不方便,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对病人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如输液瓶拿低了造成病人静脉通路的回血,引流袋拿高了造成引流液的逆流)。
术后康复期病人下床活动时,引流袋的放置方法多种多样:
a.病人自己一手拎引流袋;
b.引流袋挂于病员服纽扣;
c.引流袋挂于病员服腰带上;
d.将引流袋置于家用塑料袋中拎着;
以上4种方式都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引流袋位置过高,造成流出的引流液倒流入腹盆腔内,造成腹盆腔的逆行感染。
由于国内医护环境不尽人意,专业的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影响了护士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这一措施的实施。
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及失独家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很多病人术后无家属陪伴,也成为影响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老年人外出购物时物品太重,手拎费力,也缺少一种帮老人人辅助提物的工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引流背带,不仅能用来解决医护中引流管道及引流袋的处置问题,还能利用其减轻老人的日常中的手拎负重问题,并且背带体积小,适合放于包中随身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引流背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功能引流背带,包括挂钩组件和背带,所述挂钩组件包括钩座,所述钩座的后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背带通过连接部连接于钩座的后端,所述钩座的前端活动地连接有挂钩。
进一步的,所述钩座内设有腔室,所述挂钩后端固接一与腔室配合卡接的卡接块,用以挂钩承重防掉落,所述卡接块在腔室内拥有转动自由度,使得挂钩相对钩座的前端面具有360°旋转自由度。
进一步的,所述钩座的一侧面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连通腔室并且安装口的形状与卡接块相配合,便于卡接块通过安装口卡入腔室中,所述安装口与挂钩的前端之间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连通腔室并且安装槽的形状与挂钩后端的形状相配合,便于挂钩后端随卡接块装入腔室中。
进一步的,所述钩座的前端面上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不包含具有安装槽的钩座的一侧,使得凸起部对挂钩具有非安装槽方向的偏转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块的形状为球型。
进一步的,所述钩座的后端的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背带的一端固接在第一连接部上,背带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钩座的后端的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背带的一端固接在第一连接部上,背带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背带上设有等间距的数字刻度,便于根据数字刻度调节绕径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解放病人和家属的双手,增加术后有引流管病人下床的安全性。
2)减轻了护士和家属陪护病人下床活动时的工作量。
3)病人和家属使用方便,简单易学,根据身高自行调节背带,使引流袋置于安全的引流位置。
4)背带材质牢固,挂钩360°旋转,方便使用,环保安全。
5)用途广泛,医院、日常生活都能用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扣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挂钩组件结构图。
图中标号说明:1、挂钩组件,11、钩座,111、连接部,1111、第一连接部,1112、第二连接部,112、腔室,113、安装口,114、安装槽,115、凸起部,12、挂钩,121、卡接块,2、背带,3、调节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多功能引流背带,包括挂钩组件1和背带2,所述挂钩组件1包括钩座11,所述钩座11的后端设有连接部111,所述背带2通过连接部111连接于钩座11的后端,所述钩座11的前端活动地连接有挂钩12。
如图5所示,所述钩座11内设有腔室112,所述挂钩12后端固接一与腔室112配合卡接的卡接块121,用以挂钩12承重防掉落,所述卡接块121在腔室112内拥有转动自由度,使得挂钩12相对钩座11的前端面具有360°旋转自由度。
所述钩座11的一侧面设有安装口113,所述安装口113连通腔室112并且安装口113的形状与卡接块121相配合,便于卡接块121通过安装口113卡入腔室112中,所述安装口113与挂钩12的前端之间设有安装槽114,所述安装槽114连通腔室112并且安装槽114的形状与挂钩12后端的形状相配合,便于挂钩12后端随卡接块121装入腔室112中。
所述钩座11的前端面上设有凸起部115,所述凸起部115不包含具有安装槽114的钩座11的一侧,使得凸起部115对挂钩12具有非安装槽114方向的偏转限位。
所述卡接块121的形状为球型。
如图2所示,所述钩座11的后端的连接部1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112,所述背带2的一端固接在第一连接部1111上,背带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部1112。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背带2上设有调节扣3,所述调节扣3为“曰”字型,背带2的主体部分穿过调节扣3背带2穿过第二连接部1112的部分固接于调节扣3的中间梁上,用以调节背带2绕径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其他常规的调节背带2绕径的大小结构。
所述背带2上设有等间距的数字刻度,便于根据数字刻度调节绕径的大小。
本实施例中,背带2采用加厚密纹纺织仿尼龙织带,厚1.23mm,宽2cm,厚实牢固,背带2颜色可采用亮黄等病人容易注意的显眼色彩,挂钩12采用s型钩,材质:abs工程树脂,挂钩12的钩体可360度旋转,方便挂、取引流袋等医疗或日常物品,在使用时,术后康复期病人为例,将本实用新型的背带2从肩部斜跨至腰部,使得挂钩组件1位于腰部,然后将引流袋直接挂在挂钩12上,病人下床活动时,不再需要一手拎引流袋或是挂在病员服上,其双手得到解放,活动时,平衡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性,解放了医护压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或者指出,否则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描述仅仅用于区分说明书中的各个组件、元素、步骤等,而不是用于表示各个组件、元素、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顺序关系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挂钩组件(1)和背带(2),所述挂钩组件(1)包括钩座(11),所述钩座(11)的后端设有连接部(111),所述背带(2)通过连接部(111)连接于钩座(11)的后端,所述钩座(11)的前端活动地连接有挂钩(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座(11)内设有腔室(112),所述挂钩(12)后端固接一与腔室(112)配合卡接的卡接块(121),用以挂钩(12)承重防掉落,所述卡接块(121)在腔室(112)内拥有转动自由度,使得挂钩(12)相对钩座(11)的前端面具有360°旋转自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座(11)的一侧面设有安装口(113),所述安装口(113)连通腔室(112)并且安装口(113)的形状与卡接块(121)相配合,便于卡接块(121)通过安装口(113)卡入腔室(112)中,所述安装口(113)与挂钩(12)的前端之间设有安装槽(114),所述安装槽(114)连通腔室(112)并且安装槽(114)的形状与挂钩(12)后端的形状相配合,便于挂钩(12)后端随卡接块(121)装入腔室(112)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座(11)的前端面上设有凸起部(115),所述凸起部(115)不包含具有安装槽(114)的钩座(11)的一侧,使得凸起部(115)对挂钩(12)具有非安装槽(114)方向的偏转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块(121)的形状为球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钩座(11)的后端的连接部(111)包括第一连接部(1111)和第二连接部(1112),所述背带(2)的一端固接在第一连接部(1111)上,背带(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部(11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带(2)上设有调节扣(3),所述调节扣(3)为“曰”字型,背带(2)的主体部分穿过调节扣(3)背带(2)穿过第二连接部(1112)的部分固接于调节扣(3)的中间梁上,用以调节背带(2)绕径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引流背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带(2)上设有等间距的数字刻度,便于根据数字刻度调节绕径的大小。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