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7


    本实用新型属于妇产科及外科患者的腹部外科手术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负压引流装置常会用到引流球或者引流瓶,专利号为cn201621267545.x,一种腹部切口皮下负压引流器,其公开的技术特征是包括负压引流球、连接管、活塞、挂环、第一负压引流管、第二负压引流管、侧孔和穿刺针头,所述负压引流球的一侧直接带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活塞连接,所述负压引流球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负压引流管和第二负压引流管,所述第一负压引流管与负压引流球连通,所述第二负压引流管上开设有多个侧孔,所述第二负压引流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穿刺针头,该装置采用负压球作为负压装置,缺陷是:当患者起床活动时,携带负压球会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由于连接的导管较长,牵拉容易造成导管的脱落。此外,伤口大面积接触负压吸引装置极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负压装置为注射器的也有一定缺陷,专利号为cn201120016699.2,一种简易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其公开的技术方案包含第一注射器、第二注射器、引流管和胶布,第二注射器通过胶布固定在第一注射器的上部一侧,第一注射器的底端连接有引流管,该方案以5ml注射器推杆支撑于20ml注射器活塞尾端和注射器筒体尾端之间并用胶布固定,以维持注射器负压,而实际应用中5ml注射器推杆易滑动,导致负压不稳定,影响治疗效果,且每日换药时需撕下胶布以清除引流液,所需时间较长;另一现有技术专利号为cn201620874112.4,名为新型负压注射器装置,其技术方案为包括注射器筒体、推杆活塞,所述注射器筒体尾端的挡手翼外侧分别设有侧翼,所述推杆活塞的支撑臂上设有多个缺口,挡手翼和侧翼通过软连接方式连接,亦可通过套接方式连接,侧翼可向注射器筒体内侧翻折,挡手翼和侧翼上分别设有位置相互对称、相互固定的突起和凹槽,该申请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负压吸引的注射器,但这种固定方式接触面积小,活塞的固定效果难以保证,活塞容易滑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用于外科患者的腹部手术切口,防止患者切口下积液、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促进切口的一期愈合,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负压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引流管、负压注射器、腹带、固定杆,所述负压注射器包括套管、注射器筒体、活塞推杆、侧翼,所述套管为中空管状,设置在注射器筒体前端,其直径与引流管一致,引流管套设在套管上实现与负压注射器的连接,所述活塞推杆设置在注射器筒体内,包括界定注射器筒体内部液密地的活塞头、与所述活塞头固定相连的活塞杆、与活塞杆连接操纵活塞杆推入推出注射器筒体的推力件,所述活塞杆为多个长方形肋板沿着轴线圆周对称设置的结构,相邻两个肋板之间形成楔形凹槽,所述注射器筒体的尾端圆周侧面对称设置两个侧翼,所述固定杆通过连接件实现与侧翼的连接,所述固定杆为与楔形凹槽相匹配的楔形结构,所述固定杆远离连接件的一端设有卡件,所述腹带为长方形结构,两端设有固定件,便于腹带固定在人体腹部,所述腹带中部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两列引流孔,便于引流管穿过,所述腹带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设置多个固定环。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180度合页,所述合页包括两个连接板和合页销,两个连接板通过合页销连接设置在其中一个侧翼的两个侧面上,靠近注射器筒体前端的连接板与侧翼平行胶合或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靠近活塞推杆的连接板与固定杆的端面垂直连接,通过合页可实现固定杆转动。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尺寸与侧翼一致。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上的卡件为圆弧形,所述卡件尺寸与活塞杆尺寸一致,可实现卡件卡扣在活塞杆上,实现活塞推杆的固定。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远离套管一侧螺旋状设置多个侧孔,便于液体流动。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的数目为2个,尺寸与负压注射器的注射器筒体外径一致,负压注射器穿过固定环可实现与腹带的固定连接。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引流孔对称设置在固定环的两侧,每列的引流孔数目至少为一个,适应不同位置的腹部切口。

    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魔术贴或卡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低成本及实用性,相比于传统的负压瓶或负压球,本实用新型采用注射器作为负压装置,该负压注射器无需改变现有注射器结构,只需在其基础上通过连接件增加固定杆即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负压注射器体积较小,患者携带方便,即保证了稳定而持续的负压,还避免了因大面积的接触而导致感染的发生,对于医护人员来说,采用该负压装置便于观察引流液的量与性状以及对伤口的护理;

    2.稳定性,现有负压装置多以5ml注射器推杆支撑固定、插销和挡片固定、或通过在注射器上增加突起和凹槽固定,以维持注射器负压,但均存在固定的接触面积小、活塞易滑脱的问题,导致负压不稳定,治疗效果受影响,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负压注射器,其固定杆形状为楔形,与活塞杆形状相贴合,并自带卡件使其固定于活塞杆尾端和注射器筒体尾端之间,增大固定时的接触面积,且活塞不会发生旋转,减少活塞滑脱的风险,以进行持续的皮下负压引流;

    3.便携性,传统负压引流装置多将负压注射器置于患者身体一侧,无保护及固定装置,使患者术后活动受限,且连接的引流导管较长,牵拉容易造成导管的脱落,本实用新型将腹带与引流装置相结合,在腹带上开设引流孔,使引流管穿过,以降低引流管的活动度,减少其滑脱或打结的可能,腹带上还设有固定注射器的固定环,使整个引流装置固定在腹带上,便于术后患者尽早离床活动,从而减少卧床所致的并发症如压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此外,腹带还起到压迫手术切口,促进切口愈合、缩短置管时间的功效;

    4.高效性,由于患者每日换药时需取下负压装置,清除引流液并重新安装,相比传统负压引流装置,该负压注射器将固定杆通过合页连接的方式与注射器筒体侧翼连为一体,使用时仅需转动固定杆,置于活塞推杆尾端和注射器筒体尾端之间并扣紧卡扣,即可形成稳定的负压,省时省力,本实用新型组装及使用简单方便,有利于医护人员单手操作,大大缩短了术后换药及护理的时间,有效地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负压注射器和固定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固定杆固定负压注射器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其中:1、引流管,11、侧孔,2、负压注射器,21、套管,22、注射器筒体,23、侧翼,24、活塞推杆,3、腹带,31、固定件,32、引流孔,33、固定环,4、连接件,5、固定杆,6、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清楚完整的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需要作出创造性劳动的条件下,能够充分实施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如图1-3所示,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引流管1、负压注射器2、腹带3、固定杆5,所述负压注射器2包括套管21、注射器筒体22、活塞推杆24、侧翼23,所述套管21为中空管状,设置在注射器筒体22前端,其直径与引流管1一致,引流管1套设在套管21上实现与负压注射器2的连接,所述活塞推杆24设置在注射器筒体22内,包括界定注射器筒体22内部液密地的活塞头、与所述活塞头固定相连的活塞杆、与活塞杆连接操纵活塞杆推入推出注射器筒体22的推力件,所述活塞杆为多个长方形肋板沿着轴线圆周对称设置的结构,相邻两个肋板之间形成楔形凹槽,所述注射器筒体22的尾端圆周侧面对称设置两个侧翼23,所述固定杆5通过连接件4实现与侧翼23的连接,所述固定杆5为与楔形凹槽相匹配的楔形结构,所述固定杆5上远离连接件4的一端设有卡件6,所述腹带3为长方形结构,两端设有固定件31,便于腹带固定在人体腹部,所述腹带3中部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两列引流孔32,便于引流管1穿过,所述腹带3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设置多个固定环33。

    优选的,所述连接件4为180度合页,合页可以是医用塑料制成,所述合页包括两个连接板和合页销,两个连接板通过合页销连接设置在其中一个侧翼23的两个侧面上,靠近注射器筒体22前端的连接板与侧翼23平行胶合或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靠近活塞推杆24的连接板与固定杆5的端面垂直连接,通过合页可实现固定杆5转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尺寸与侧翼23一致。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5上的卡件6为圆弧形,所述卡件6尺寸与活塞杆尺寸一致,可实现卡件6卡扣在活塞杆上,实现活塞推杆24的固定。

    优选的,所述引流管1远离套管21一侧螺旋状设置多个侧孔11,便于液体流动。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33的数目为2个,尺寸与负压注射器2的注射器筒体22外径一致,负压注射器2穿过固定环33可实现与腹带3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引流孔32对称设置在固定环33的两侧,每列的引流孔32数目至少为一个,适应不同位置的腹部切口。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31为魔术贴,魔术贴设置一定的宽度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调节腹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将腹带3绑缚在腹部切口处,引流管1一端置于患者切口皮下,另一端穿过皮肤,再穿过腹带3上相应位置的引流孔32,套设在负压注射器2的套管21上,实现与负压注射器2的连接,利用固定件31将腹带3固定在患者腹部,负压注射器2穿过固定环33将其固定在腹带3上,使用时将负压注射器2的活塞推杆24后拉形成负压,然后转动固定杆5,置于活塞推杆24尾端和注射器筒体22尾端之间,固定杆5卡扣在活塞杆的楔形凹槽内,卡件6卡扣扣紧在活塞杆上实现活塞推杆24固定,可形成稳定的负压,实现持续的皮下负压引流。

    实际使用时,可选用临床常用的头皮针细管作为引流管1,根据手术切口的大小,在管的侧壁呈螺旋形剪出数个侧孔11,在切口一侧的皮肤造口,大小与引流管1口径一致,在小止血钳辅助下将引流管1由新切开的微小皮肤造口导入到术区切口皮下,并将其埋置在皮下脂肪层与缝合的前鞘层之间,造口处缝合固定引流管,患者切口缝合完毕后,将引流管1的另一端穿过腹带3连接负压注射器2,将负压注射器2置于腹带3外侧,利用腹带3上的固定环33,将负压注射器2固定于腹带3外侧并确保引流管通畅,无缠绕及打结,向后拉动活塞推杆24,抽出一定大小的负压后转动固定杆5,以固定杆5尾部卡于活塞推杆24尾端,固定杆5的长度小于活塞杆长度,这样便于将固定杆5卡接在活塞推杆24和针筒2尾端之间,将卡件6扣紧以固定活塞推杆24位置,形成持续稳定的负压装置。

    实际使用时,腹带3也可使用现有的腹带在其上利用简单剪开几个引流孔32,再利用布条缝合几个固定环33,固定环33的位置可在腹带3中部,也可在侧部,腹带3的固定件31可以是魔术贴也可以是卡扣,根据现有的腹带进行选择。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负压注射器、腹带、固定杆,所述负压注射器包括套管、注射器筒体、活塞推杆、侧翼,所述套管为中空管状,设置在注射器筒体前端,其直径与引流管一致,引流管套设在套管上实现与负压注射器的连接,所述活塞推杆设置在注射器筒体内,包括界定注射器筒体内部液密地的活塞头、与所述活塞头固定相连的活塞杆、与活塞杆连接操纵活塞杆推入推出注射器筒体的推力件,所述活塞杆为多个长方形肋板沿着轴线圆周对称设置的结构,相邻两个肋板之间形成楔形凹槽,所述注射器筒体的尾端圆周侧面对称设置两个侧翼,所述固定杆通过连接件实现与侧翼的连接,所述固定杆为与楔形凹槽相匹配的楔形结构,所述固定杆远离连接件的一端设有卡件,所述腹带为长方形结构,两端设有固定件,便于腹带固定在人体腹部,所述腹带中部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两列引流孔,便于引流管穿过,所述腹带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设置多个固定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180度合页,所述合页包括两个连接板和合页销,两个连接板通过合页销连接设置在其中一个侧翼的两个侧面上,靠近注射器筒体前端的连接板与侧翼平行胶合或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靠近活塞推杆的连接板与固定杆的端面垂直连接,通过合页可实现固定杆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尺寸与侧翼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上的卡件为圆弧形,所述卡件尺寸与活塞杆尺寸一致,可实现卡件卡扣在活塞杆上,实现活塞推杆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远离套管一侧螺旋状设置多个侧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的数目为2个,尺寸与负压注射器的注射器筒体外径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对称设置在固定环的两侧,每列的引流孔数目至少为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魔术贴或卡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固定皮下持续负压吸引装置,用于外科患者的腹部手术切口,包括引流管、负压注射器、腹带、固定杆,所述负压注射器包括套管、注射器筒体、活塞推杆、侧翼,所述套管为中空管状,引流管套设在套管上实现与负压注射器的连接,所述活塞推杆包括活塞头、活塞杆、推力件,所述活塞杆为长方形肋板沿着轴线圆周对称设置结构,相邻两个肋板之间形成楔形凹槽,所述注射器筒体的尾端圆周侧面对称设置两个侧翼,所述固定杆通过连接件实现与侧翼的连接,所述固定杆远离连接件的一端设有卡件,所述腹带两端设有固定件,所述腹带中部对称设置多个引流孔,所述腹带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设置多个固定环,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负压稳定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冯佳禹;程岳阳;刘倩;谭从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冯佳禹
    技术研发日:2019.03.07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6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