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橡胶制品在使用过程如果和油类介质长期接触,油类能渗透到橡胶内部使其产生溶胀,致使橡胶的强度和其他力学性能降低。油类能使橡胶发生溶胀,是因为油类渗入橡胶后,产生了分子相互扩散,使硫化胶的网状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对橡胶的耐油系数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橡胶在做耐介质油试验过程中,需将胶料硫化并制作成标准试片进行称量或换算成体积,再浸入某一恒温的介质油中,定时取出试片自然冷却,清理表面后再次称量或换算成体积与浸入介质油前的同一试片进行比较,得出该胶料耐这一介质油的耐油系数。
在现有技术中,这种试验中恒温介质油的获得方式是将盛有介质油的金属油杯放入控温烘箱中,达到规定温度并恒定后,将橡胶标准试片用丝线吊挂在油杯盖下方的吊钩上浸入介质油中,密封杯盖进入恒温浸泡过程。
然而现有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至少发现以下缺点:
1)恒温箱大多是采用介质加热,即在恒温箱底部设置加热源,加热源对盛放油的杯体底部进行加热,杯体底部将热量传递与其内的液体,从而加热速度慢、效率低,加热所需电能大;
2)实验后需要将杯体按个取出,较为麻烦;
3)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容易出现杯体内的介质油沸腾,油蒸汽外溢与空气相遇容易产生爆燃,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全新的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将加热源与介质油直接接触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减少了加热能耗,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油蒸汽外溢造成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包括:
加热部件100,该加热部件100包括:
加热箱体101,该加热箱体101上开设有注油口1011,所述加热箱体101在使用时,将实验所用的介质油由注油口1011加入,介质油在加热箱体101内加热,当达到预定温度后由加热箱体101抽出,通过加热箱体101的设置,使得加热源与介质油直接接触,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验的频繁度,实验的规模设计加热箱体101的尺寸,使其适应不同的实验室,和
电加热单元102,该电加热单元102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加热单元10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加热组件,其与处理模块104、电源连接,在处理模块104的控制下,电加热单元102的继电器通断,从而与电源连通加热或断开停止加热,所述电加热单元102的具体结构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和
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该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信号,将温度信号传输至处理模块104,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电加热单元102停止加热,当温度未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电加热单元102继续加热,在这里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型号为pt100,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和
处理模块104,该处理模块104与电加热单元102、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04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03传输的温度信号与工作人员设定的预设温度比较,从而控制电加热单元102的通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模块104优选为mcu,其型号优选为stm32f103c8t6,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和
显示模块105,该显示模块105与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数据并传输给处理模块104转化处理后,由显示模块105显示,所述显示模块105优选为触摸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触摸屏设置加热参数,已经阀门开启或关闭;及
实验部件200,该实验部件200包括:
实验箱体201,该实验箱体201上设有盖体2011,所述盖体2011与实验箱体201可转动连接,所述实验箱体201内装有杯体202,在实验时通过翻转盖体2011盖紧闭合实验箱体201,当实验结束后翻转盖体2011打开实验箱体201,和
杯体202,该杯体202固定设置于实验箱体201内,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该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在使用时,当加热箱体101内介质油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开启第一电磁阀2022、第一泵2021,介质油由加热箱体101经管道从杯体202底部进入杯体202中,和
杯盖203,该杯盖203底面设置有用于悬挂橡胶标准试片的吊钩2031,在使用时,将橡胶标准试片悬挂在吊钩2031上,将杯盖203置于杯体202上盖紧;及
油回收部300,所述油回收部300用于将实验的各个杯体202中的介质油进行回收,该油回收部300包括:
油回收箱301,该油回收箱301与杯体202底部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11,该第二电磁阀3011与处理模块104相连,在使用结束后,工作人员取出橡胶标准试片,工作人员输入处理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第二电磁阀3011开启,介质油由油回收箱301排出收集;及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可以为外接电源,也可以为移动式电源,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可选的,所述加热箱体101外套设有保温结构,所述处理模块104、显示模块105固定设置于保温结构外,所述保温结构的设置可以减少加热后的介质油在管道中热量的散失,所述保温结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保温结构。
优选的,所述保温结构包括:
保温层401,该保温层401紧贴加热箱体101设置,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保温层401由保温棉制成;及
外壳体402,该外壳体402紧贴保温层401设置,所述外壳体402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阻挡外力对加热箱体101及保温层401的损坏;
所述处理模块104、显示模块105固定设置于外壳体402上。
进一步的方案为,在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连通管道的管道外还设置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保温套,本申请在此不赘述其结构原理。
优选的,在所述杯体202内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0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03采集杯体202内的温度信号,并传输给处理模块104,处理模块104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第二温度传感器403的温度信号,控制开启/关闭电加热单元102,使得杯体202内温度达到预设。
进一步的方案为,在杯盖203顶端还设置有拉线500,所述拉线500贯穿盖体2011设置,在实验完成时,通过拉线500拉起杯盖203,杯体202内少量的油蒸汽排出,从而减少了爆燃发生的概率。
优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风部600,所述通风部600包括:
通风管道601,该通风管道601与实验箱体201连通;及
通风泵602,该通风泵602与通风管道601连通,所述通风泵602还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及
通风电磁阀603,该通风电磁阀设置于实验箱体201上,所述通风电磁阀6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在实验完成时,使用者通过拉线500拉起杯盖203,杯体202内少量的油蒸汽排出,此时使用者输入控制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通风泵602、通风电磁阀603开启,将油蒸汽抽出,从而减少了爆燃的概率,同时使得杯体202内的油蒸汽直接被收集排出,使得油蒸汽不会进入实验室内,减少了实验室环境的污染。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风部600,所述通风部600包括:
通风管道601,该通风管道601与实验箱体201连通;及
通风泵602,该通风泵602与通风管道601连通,所述通风泵602还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及
通风电磁阀603,该通风电磁阀设置于实验箱体201上,所述通风电磁阀6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在实验完成时,打开盖体2011,工作人员手动拉起杯盖203,同时使用者输入控制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通风泵602、通风电磁阀603开启,将杯体202内的油蒸汽抽出。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箱体与电加热单元的设置,在使用时首先将介质油加入加热箱体中,电加热单元直接对介质油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减少了加热电能耗;通过处理模块、温度传感器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可以预先设定加热温度,使得加热箱体内加热至预定温度后将介质油通入杯体内;同时的,在实验完成后,通过油回收部的设置,可以将各杯体内的油回收,从而无需工作人员逐个将杯体内油回收,减少了工作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通风部的设置,使得实验箱体内的油蒸汽可以有效被收集,从而减少了爆燃的概率,同时减少了实验室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热部件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并且,在本申请中,所述的“设置”、“设于”、“设有”可以为固定连接设置,也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可拆卸固定连接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状况选择合适的设置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包括:
加热部件100,该加热部件100包括:
加热箱体101,该加热箱体101上开设有注油口1011,所述加热箱体101在使用时,将实验所用的介质油由注油口1011加入,介质油在加热箱体101内加热,当达到预定温度后由加热箱体101抽出,通过加热箱体101的设置,使得加热源与介质油直接接触,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验的频繁度,实验的规模设计加热箱体101的尺寸,使其适应不同的实验室,和
电加热单元102,该电加热单元102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加热单元10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加热组件,其与处理模块104、电源连接,在处理模块104的控制下,电加热单元102的继电器通断,从而与电源连通加热或断开停止加热,所述电加热单元102的具体结构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和
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该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信号,将温度信号传输至处理模块104,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电加热单元102停止加热,当温度未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电加热单元102继续加热,在这里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型号为pt100,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和
处理模块104,该处理模块104与电加热单元102、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04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03传输的温度信号与工作人员设定的预设温度比较,从而控制电加热单元102的通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模块104优选为mcu,其型号优选为stm32f103c8t6,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和
显示模块105,该显示模块105与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数据并传输给处理模块104转化处理后,由显示模块105显示,所述显示模块105优选为触摸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触摸屏设置加热参数,已经阀门开启或关闭;及
实验部件200,该实验部件200包括:
实验箱体201,该实验箱体201上设有盖体2011,所述盖体2011与实验箱体201可转动连接,所述实验箱体201内装有杯体202,在实验时通过翻转盖体2011盖紧闭合实验箱体201,当实验结束后翻转盖体2011打开实验箱体201,和
杯体202,该杯体202固定设置于实验箱体201内,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该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在使用时,当加热箱体101内介质油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开启第一电磁阀2022、第一泵2021,介质油由加热箱体101经管道从杯体202底部进入杯体202中,和
杯盖203,该杯盖203底面设置有用于悬挂橡胶标准试片的吊钩2031,在使用时,将橡胶标准试片悬挂在吊钩2031上,将杯盖203置于杯体202上盖紧;及
油回收部300,所述油回收部300用于将实验的各个杯体202中的介质油进行回收,该油回收部300包括:
油回收箱301,该油回收箱301与杯体202底部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11,该第二电磁阀3011与处理模块104相连,在使用结束后,工作人员取出橡胶标准试片,工作人员输入处理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第二电磁阀3011开启,介质油由油回收箱301排出收集;及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可以为外接电源,也可以为移动式电源,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箱体101外套设有保温结构,所述处理模块104、显示模块105固定设置于保温结构外,所述保温结构的设置可以减少加热后的介质油在管道中热量的散失,所述保温结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保温结构。
请参照图2,所述保温结构包括:
保温层401,该保温层401紧贴加热箱体101设置,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保温层401由保温棉制成;及
外壳体402,该外壳体402紧贴保温层401设置,所述外壳体402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阻挡外力对加热箱体101及保温层401的损坏;
所述处理模块104、显示模块105固定设置于外壳体402上。
在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连通管道的管道外还设置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保温套,本申请在此不赘述其结构原理。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1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杯体202内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0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03采集杯体202内的温度信号,并传输给处理模块104,处理模块104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第二温度传感器403的温度信号,控制开启/关闭电加热单元102,使得杯体202内温度达到预设。
实施例3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杯盖203顶端还设置有拉线500,所述拉线500贯穿盖体2011设置,在实验完成时,通过拉线500拉起杯盖203,杯体202内少量的油蒸汽排出,从而减少了爆燃发生的概率。
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3的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风部600,所述通风部600包括:
通风管道601,该通风管道601与实验箱体201连通;及
通风泵602,该通风泵602与通风管道601连通,所述通风泵602还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及
通风电磁阀603,该通风电磁阀设置于实验箱体201上,所述通风电磁阀6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在实验完成时,使用者通过拉线500拉起杯盖203,杯体202内少量的油蒸汽排出,此时使用者输入控制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通风泵602、通风电磁阀603开启,将油蒸汽抽出,从而减少了爆燃的概率,同时使得杯体202内的油蒸汽直接被收集排出,使得油蒸汽不会进入实验室内,减少了实验室环境的污染。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包括:
加热部件100,该加热部件100包括:
加热箱体101,该加热箱体101上开设有注油口1011,所述加热箱体101在使用时,将实验所用的介质油由注油口1011加入,介质油在加热箱体101内加热,当达到预定温度后由加热箱体101抽出,通过加热箱体101的设置,使得加热源与介质油直接接触,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验的频繁度,实验的规模设计加热箱体101的尺寸,使其适应不同的实验室,和
电加热单元102,该电加热单元102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电加热单元10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电加热组件,其与处理模块104、电源连接,在处理模块104的控制下,电加热单元102的继电器通断,从而与电源连通加热或断开停止加热,所述电加热单元102的具体结构原理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和
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该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信号,将温度信号传输至处理模块104,当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电加热单元102停止加热,当温度未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电加热单元102继续加热,在这里优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型号为pt100,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和
处理模块104,该处理模块104与电加热单元102、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连接,所述处理模块104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03传输的温度信号与工作人员设定的预设温度比较,从而控制电加热单元102的通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处理模块104优选为mcu,其型号优选为stm32f103c8t6,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型号的温度传感器,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和
显示模块105,该显示模块105与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数据并传输给处理模块104转化处理后,由显示模块105显示,所述显示模块105优选为触摸屏,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触摸屏设置加热参数,已经阀门开启或关闭;及
实验部件200,该实验部件200包括:
实验箱体201,该实验箱体201上设有盖体2011,所述盖体2011与实验箱体201可转动连接,所述实验箱体201内装有杯体202,在实验时通过翻转盖体2011盖紧闭合实验箱体201,当实验结束后翻转盖体2011打开实验箱体201,和
杯体202,该杯体202固定设置于实验箱体201内,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该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在使用时,当加热箱体101内介质油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处理模块104控制开启第一电磁阀2022、第一泵2021,介质油由加热箱体101经管道从杯体202底部进入杯体202中,和
杯盖203,该杯盖203底面设置有用于悬挂橡胶标准试片的吊钩2031,在使用时,将橡胶标准试片悬挂在吊钩2031上,将杯盖203置于杯体202上盖紧;及
油回收部300,所述油回收部300用于将实验的各个杯体202中的介质油进行回收,该油回收部300包括:
油回收箱301,该油回收箱301与杯体202底部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11,该第二电磁阀3011与处理模块104相连,在使用结束后,工作人员取出橡胶标准试片,工作人员输入处理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第二电磁阀3011开启,介质油由油回收箱301排出收集;及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可以为外接电源,也可以为移动式电源,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具体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风部600,所述通风部600包括:
通风管道601,该通风管道601与实验箱体201连通;及
通风泵602,该通风泵602与通风管道601连通,所述通风泵602还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及
通风电磁阀603,该通风电磁阀设置于实验箱体201上,所述通风电磁阀6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在实验完成时,打开盖体2011,工作人员手动拉起杯盖203,同时使用者输入控制信号,处理模块104控制通风泵602、通风电磁阀603开启,将杯体202内的油蒸汽抽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采用递进式写法,重点描述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实施例中的相同部分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部件(100),该加热部件(100)包括:
加热箱体(101),该加热箱体(101)上开设有注油口(1011),和
电加热单元(102),该电加热单元(102)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和
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该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设置于加热箱体(101)内,和
处理模块(104),该处理模块(104)与电加热单元(102)、第一温度传感器(103)连接,和
显示模块(105),该显示模块(105)与处理模块(104)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03)采集加热箱体(101)内的温度数据并传输给处理模块(104)转化处理后,由显示模块(105)显示;及
实验部件(200),该实验部件(200)包括:
实验箱体(201),该实验箱体(201)上设有盖体(2011),所述盖体(2011)与实验箱体(201)可转动连接,和
杯体(202),该杯体(202)固定设置于实验箱体(201)内,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通过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该第一泵(2021)、第一电磁阀(2022)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和
杯盖(203),该杯盖(203)底面设置有用于悬挂橡胶标准试片的吊钩(2031);及
油回收部(300),该油回收部(300)包括:
油回收箱(301),该油回收箱(301)与杯体(202)底部管道连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11),该第二电磁阀(3011)与处理模块(104)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箱体(101)外套设有保温结构,所述处理模块(104)、显示模块(105)固定设置于保温结构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结构包括:
保温层(401),该保温层(401)紧贴加热箱体(101)设置;及
外壳体(402),该外壳体(402)紧贴保温层(401)设置;
所述处理模块(104)、显示模块(105)固定设置于外壳体(402)上。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杯体(202)底部与加热箱体(101)连通管道的管道外还设置有保温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杯体(202)内还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40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4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6.如权利要求1-3、5任一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杯盖(203)顶端还设置有拉线(500),所述拉线(500)贯穿盖体(2011)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风部(600),所述通风部(600)包括:
通风管道(601),该通风管道(601)与实验箱体(201)连通;及
通风泵(602),该通风泵(602)与通风管道(601)连通,所述通风泵(602)还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及
通风电磁阀(603),该通风电磁阀设置于实验箱体(201)上,所述通风电磁阀(6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橡胶耐介质油实验自动恒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风部(600),所述通风部(600)包括:
通风管道(601),该通风管道(601)与实验箱体(201)连通;及
通风泵(602),该通风泵(602)与通风管道(601)连通,所述通风泵(602)还与处理模块(104)连接;及
通风电磁阀(603),该通风电磁阀设置于实验箱体(201)上,所述通风电磁阀(603)与处理模块(104)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