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公路建设中,桥梁岸坡由于位于桥梁与道路工作面交界处,由于工作划分不明确,其处治质量容易被忽视。尤其桥梁岸坡的排水处治,因为其在桥头两侧,处于主体工程以外,常常被忽视其重要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通过在桥梁岸坡的坡面上设置多级分段的边坡平台以及堑顶截水沟和平台截水沟,对坡面流下的水流进行分段截流,消解坡面流水的势能,同时在多级边坡平台的平台截水沟之间设置急流槽,将上级边坡平台的水流向下导流,并通过引渠导入至集水池中,将桥梁岸坡上的水流顺畅导流而下,改善了桥梁岸坡的排水效能,同时减少了水损害对边坡带来的破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包括:堑顶截水沟、边坡平台、平台截水沟、急流槽、引渠和集水池;所述堑顶截水沟设置于山坡靠近桥梁岸坡处,以拦截所述山坡流向所述桥梁岸坡的水;所述桥梁岸坡的坡面上设置多级所述边坡平台,所述边坡平台上设置所述平台截水沟,所述平台截水沟对上一级坡面流下的水进行截流;所述急流槽设置于所述桥梁岸坡上相邻的所述边坡平台之间,将平台截水沟的水流引入下一级边坡平台的平台截水沟;所述引渠设置于所述桥梁岸坡的底部,所述集水池设置于低于所述引渠的沟底,所述引渠将所述桥梁岸坡汇集的水引流出所述集水池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堑顶截水沟与路堑坡顶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米,所述堑顶截水沟与路堤坡脚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平台截水沟的截面形状为u形或矩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引渠的界面形状为梯形或矩形,所述引渠的渠底设置纵向的坡度,坡度不小于0.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集水池的池底设置由边缘向中部倾斜的0.5%的横坡,所述集水池与所述引渠的连接处平顺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堑顶截水沟、所述平台截水沟和所述急流槽采用浆砌片石、浆砌块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混凝土现浇形式砌筑而成,所述引渠和所述集水池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砌筑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集水池的容量不超过300立方米,蓄水深度为1.5~2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采用取土坑作为集水池时,所述集水池与所述桥梁岸坡之间的距离为5~10米,且大面积集水池距离路堤坡脚的距离不小于20米,所述集水池水面高度低于路基边缘至少0.6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桥梁岸坡的坡面上设置多级分段的边坡平台以及堑顶截水沟和平台截水沟,对坡面流下的水流进行分段截流,消解坡面流水的势能,同时在多级边坡平台的平台截水沟之间设置急流槽,将上级边坡平台的水流向下导流,并通过引渠导入至集水池中,将桥梁岸坡上的水流顺畅导流而下,改善了桥梁岸坡的排水效能,同时减少了水损害对边坡带来的破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的俯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组件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桥梁岸坡,11.堑顶截水沟,12.边坡平台,13.平台截水沟,14.急流槽,15.引渠,16.集水池,17.坡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包括:堑顶截水沟11、边坡平台12、平台截水沟13、急流槽14、引渠15和集水池16;堑顶截水沟11设置于山坡靠近桥梁岸坡1处,以拦截山坡流向桥梁岸坡1的水;桥梁岸坡1的坡面17上设置多级边坡平台12,边坡平台12上设置平台截水沟13,平台截水沟13对上一级坡面17流下的水进行截流;急流槽14设置于桥梁岸坡1上相邻的边坡平台12之间,将平台截水沟13的水流引入下一级边坡平台12的平台截水沟13;引渠15设置于桥梁岸坡1的底部,集水池16设置于低于引渠15的沟底,引渠15将桥梁岸坡1汇集的水引流出集水池16中。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堑顶截水沟11主要用来拦截山坡上流向桥梁岸坡1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为保证堑顶截水沟11的开挖不至于影响桥梁岸坡1的稳定性,一般规定堑顶截水沟11与路堑坡顶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米,堑顶截水沟11与路堤坡脚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米。
其中,急流槽14设置于岸坡坡面17,将堑顶截水沟11或平台截水沟13的水引流至下一层位。急流槽14通常接道路路面的边沟或直接作为路面汇水的排出口,也可快速导出路堑边坡上的残留积水,可预防因积水浸泡边坡导致的边坡垮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病害。在公路工程中,急流槽14常被建在坡路两边,用来排水以及达到减缓水流速度的目的,对公路路基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通常下接跌水槽防止水流过早冲坏下部水流通道。
其中,平台截水沟13设置于边坡平台12,汇集坡面17或急流槽14的水流,然后将水流经过纵坡引排入下一级急流槽14并排出岸坡范围外。优选地,平台截水沟13的截面形状为u形或矩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引渠15的界面形状为梯形或矩形,引渠15的渠底设置一定的纵向坡度,方便水流流出,该坡度不小于0.3%。若地形非常陡峭,坡度太大时,应对地面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强引渠15渠身的防冲刷能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集水池16的池中水位应低于引渠15的沟底。集水池16的池底设置由边缘向中部倾斜的0.5%的横坡,集水池16入口处与引渠15的相连接处平顺连接。集水池16四周应进行围护,并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加固措施,集水池16的设置不应使附近地面形成盐渍化或沼泽化或对周围坏境产生不利影响。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堑顶截水沟11、平台截水沟13和急流槽14采用浆砌片石、浆砌块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混凝土现浇形式砌筑而成,引渠15和集水池16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砌筑而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集水池16的容量不超过300立方米,蓄水深度为1.5~2米。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采用取土坑作为集水池16时,集水池16与桥梁岸坡1之间的距离为5~10米,且大面积集水池16距离路堤坡脚的距离不小于20米,集水池16水面高度低于路基边缘至少0.6米。集水池16的设置不应使附近地面形成盐渍化或沼泽化或对周围坏境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桥梁岸坡1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实施过程中排水装置与桥梁岸坡1的防护设施应匹配设置。坡面17较陡时,坡面17急流槽14应设置防滑平台,保证急流槽14的稳定。槽身可设置卵石或大颗粒碎石等用于消解坡面17流水的势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堑顶截水沟、边坡平台、平台截水沟、急流槽、引渠和集水池;
所述堑顶截水沟设置于山坡靠近桥梁岸坡处,以拦截所述山坡流向所述桥梁岸坡的水;
所述桥梁岸坡的坡面上设置多级所述边坡平台,所述边坡平台上设置所述平台截水沟,所述平台截水沟对上一级坡面流下的水进行截流;
所述急流槽设置于所述桥梁岸坡上相邻的所述边坡平台之间,将平台截水沟的水流引入下一级边坡平台的平台截水沟;
所述引渠设置于所述桥梁岸坡的底部,所述集水池设置于低于所述引渠的沟底,所述引渠将所述桥梁岸坡汇集的水引流出所述集水池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堑顶截水沟与路堑坡顶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米,所述堑顶截水沟与路堤坡脚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截水沟的截面形状为u形或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渠的界面形状为梯形或矩形,所述引渠的渠底设置纵向的坡度,坡度不小于0.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池底设置由边缘向中部倾斜的0.5%的横坡,所述集水池与所述引渠的连接处平顺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堑顶截水沟、所述平台截水沟和所述急流槽采用浆砌片石、浆砌块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或混凝土现浇形式砌筑而成,所述引渠和所述集水池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砌筑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池的容量不超过300立方米,蓄水深度为1.5~2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梁岸坡综合排水处治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取土坑作为集水池时,所述集水池与所述桥梁岸坡之间的距离为5~10米,且大面积集水池距离路堤坡脚的距离不小于20米,所述集水池水面高度低于路基边缘至少0.6米。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