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量泵连接管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4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量泵连接管道。



    背景技术:

    临床上常采用微量泵将药液精确、微量、均匀地注入患者体内。微量泵上的输液器或注射器通过微量泵延长管与静脉连接管道连接,可以对患者进行特殊的静脉输注治疗。

    现有的微量泵延长管与静脉连接管道的连接方式有如下缺陷:微量泵延长管的出液接头采用插拔的方式与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连接,使得连接处紧密性不够。当在治疗过程中对管道有误拉扯时,很容易造成连接处松动,进而导致潜在的细菌入侵。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通常采用无菌治疗巾或纱布对上述连接处进行包裹,以减少其松动后细菌入侵。显然,这种方式不仅繁琐,而且效果甚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微量泵连接管道,能够使管道连接更加紧密,且能有效避免管道连接处的松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量泵连接管道,包括:微量泵延长管,静脉连接管道;所述微量泵延长管的一端设有进液接头,微量泵延长管的另一端设有出液接头;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螺纹连接;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连接后形成管道连接段;还包括:连接保护盒;所述连接保护盒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与下盒体之间卡扣连接;所述上盒体与下盒体连接后形成两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管道连接段相适配;所述容置腔的上端开口与所述微量泵延长管的外径相适配,容置腔的下端开口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的外径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下盒体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出液接头的下端;所述出液接头位于所述下盒体中;所述下盒体的一侧与所述上盒体的一侧铰接,下盒体的另一侧与上盒体的另一侧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盒体的边缘处和/或下盒体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垫。

    优选地,所述密封垫为乳胶材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进液接头相适配的进液接头保护盖。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出液接头相适配的出液接头保护盖。

    优选地,所述上盒体和所述下盒体均为透明材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将现有的微量泵延长管与静脉连接管道之间的插拔式连接方式改换为螺纹连接方式,使得管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避免了管道连接处的松动。同时,增加了连接保护盒,由于该连接保护盒形成的容置腔与管道连接段相适配,能够将管道连接段紧密包裹,不仅进一步避免了连接处的松动,而且能够使管道连接段处于相对密封的环境,进一步防止了细菌入侵。保护盒的上、下盒体之间采用卡扣连接,使用方便。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量泵连接管道,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管道连接不紧密、容易松动的技术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量泵延长管与静脉连接管道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微量泵延长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微量泵延长管,2为静脉连接管道,11为进液接头,12为出液接头,21为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3为连接保护盒,31为上盒体,32为下盒体,34为容置腔的上端开口,33为容置腔的下端开口,4为密封垫,5为进液接头保护盖,6为出液接头保护盖,7为上盒体与下盒体的铰接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微量泵延长管1,静脉连接管道2;所述微量泵延长管1的一端设有进液接头11,进液接头11连接微量泵上的注射器出液端;微量泵延长管1的另一端设有出液接头12;所述出液接头12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2的进液端21螺纹连接。具体地,在出液接头12的上端头处设置外螺纹,相应地,在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21处设置与之相适配的内螺纹。螺纹连接方式使得管道之间连接更加牢固,且能够防止管道之间的滑脱。本实施例中,静脉连接管道包括:留置针、头皮针、中心静脉管等。所述出液接头12与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21连接后形成管道连接段,即管道连接段包括了整个出液接头12和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21。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保护盒3;所述连接保护盒3包括:上盒体31和下盒体32;所述上盒体31与下盒体32之间卡扣连接;所述上盒体31与下盒体32连接后形成两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管道连接段相适配,以将管道连接段紧紧包裹住;所述容置腔的上端开口34与所述微量泵延长管1的外径相适配,容置腔的下端开口33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2的外径相适配,即容置腔的下端开口包裹住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容置腔的上端开口包裹住微量泵延长管的出液接头,使得容置腔不仅能紧紧包裹住管道连接段,而且能够形成相对密封的环境,进一步防止细菌入侵。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用的方便性,将连接保护盒3固定设置于微量泵延长管的出液接头处。具体地,保护盒的下盒体3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出液接头12的下端,所述出液接头12位于所述下盒体32中,且下盒体下端的边缘形状最好与出液接头下端边缘形状相同,以达到上、下盒体连接后形成与管道连接段形状相同的容置腔的效果;所述下盒体32的一侧与所述上盒体31的一侧铰接,下盒体32的另一侧与上盒体31的另一侧卡扣连接。卡扣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采用按扣式开关来实现卡扣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下盒体整体呈扇形结构,以适应管道连接段的形状走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保护盒3的密封性,所述上盒体31的边缘处和/或下盒体32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垫4。优选地,所述密封垫4为乳胶材质。

    当微量泵延长管未与静脉连接管道连接时,为了保护其接头不受污染,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微量泵延长管的进液接头11相适配的进液接头保护盖5。相应地,还包括:与所述微量泵延长管的出液接头12相适配的出液接头保护盖6。

    为了方便医护人员对管道连接处的观察,本实施例中的上盒体31和下盒体32均为透明材质。例如,可采用透明、质量较轻的塑料材质来制作所述连接保护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将现有的微量泵延长管与静脉连接管道之间的插拔式连接方式改换为螺纹连接方式,使得管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有效避免了管道连接处的松动。同时,增加了连接保护盒,由于该连接保护盒形成的容置腔与管道连接段相适配,能够将管道连接段紧密包裹,不仅进一步避免了连接处的松动,而且能够使管道连接段处于相对密封的环境,进一步防止了细菌入侵。保护盒的上、下盒体之间采用卡扣连接,使用方便。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量泵连接管道,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的管道连接不紧密、容易松动的技术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微量泵连接管道,包括:微量泵延长管(1),静脉连接管道(2);所述微量泵延长管(1)的一端设有进液接头(11),微量泵延长管(1)的另一端设有出液接头(12);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接头(12)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2)的进液端(21)螺纹连接;所述出液接头(12)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2)的进液端(21)连接后形成管道连接段;还包括:连接保护盒(3);所述连接保护盒(3)包括:上盒体(31)和下盒体(32);所述上盒体(31)与下盒体(32)之间卡扣连接;所述上盒体(31)与下盒体(32)连接后形成两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管道连接段相适配;所述容置腔的上端开口(34)与所述微量泵延长管(1)的外径相适配,容置腔的下端开口(33)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2)的外径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盒体(32)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出液接头(12)的下端;所述出液接头(12)位于所述下盒体(32)中;所述下盒体(32)的一侧与所述上盒体(31)的一侧铰接,下盒体(32)的另一侧与上盒体(31)的另一侧卡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盒体(31)的边缘处和/或下盒体(32)的边缘处设有密封垫(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4)为乳胶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进液接头(11)相适配的进液接头保护盖(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出液接头(12)相适配的出液接头保护盖(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泵连接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盒体(31)和所述下盒体(32)均为透明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量泵连接管道,包括:微量泵延长管,静脉连接管道;所述微量泵延长管的一端设有进液接头,另一端设有出液接头;所述出液接头与所述静脉连接管道的进液端螺纹连接,且连接后形成管道连接段;还包括:连接保护盒;所述连接保护盒包括: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上盒体与下盒体之间卡扣连接,上盒体与下盒体连接后形成两端均具有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管道连接段相适配;所述容置腔的上端开口与微量泵延长管的外径相适配,容置腔的下端开口与静脉连接管道的外径相适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使管道连接更加紧密,且能有效避免管道连接处的松动。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邱竹容;文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04.2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4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