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37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建筑都会开建有地下车库或地下房室,地下室的入口处一般设置有截水沟,地下室内的地面设置有与截水沟连通的集水井,流入截水沟的雨或者污水可以引流到集水井中去。由于集水井通常与地下室的结构连通,集水井的壁面和底部缺少防水措施容易使地下水从集水井的结构体渗入到地下室的墙体,造成地下室漏水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集水井防水功能的地下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地下室结构,其包括地面、集水井和位于地面上的墙体,所述地面靠近墙体的一侧设置有井坑,所述集水井设置于井坑内部,所述集水井底部与井坑底部之间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垫层、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集水井侧壁与井坑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砖胎膜、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和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集水井侧壁和底部的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一体设置,所述集水井侧壁和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层一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井的侧壁和底部都设置有双组聚氨酯防水层,可以阻隔地下水侵蚀破坏集水井的钢筋混凝土层,从而避免地下水从集水井内部结构渗入到地面和墙体,细石混凝土层和转胎膜都可以保护集水井底部双组聚氨酯防水层不受物理力量挤压损坏,延长双组聚氨酯防水层的使用寿命,提高地下室的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井的井口设置有可拆卸的井盖,所述井盖包括围框和多个直片,所述直片两端固定在围框的内表面,所述直片垂直设置,多个所述直片交叉固定形成三角网格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集水井的井口设置井盖可以增加地下室的活动空间,井盖与集水井可拆卸结合,可以对集水井进行清理,或者对井盖进行维修更换。井盖上直片的宽度可以加大井盖的受力,直片交叉设置为三角网格状进一步加大井盖的承受力,三角形设置可以防止直片轻易变形,穿过直片之间的三角孔可以方便观察集水井的状况,了解集水井内收集的地下水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井的井口处设置有与围框相卡接的开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槽将井盖固定卡接在井口上,防止井盖从井口掉入集水井内部,同时将井盖定位在井口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墙体内表面位于开槽上方固定设置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伸入开槽,所述弹性片与围框的外侧面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片与开槽相配合,井盖与开槽相卡接时,围框挤压弹性片,弹性片受挤压力后对围框做反作用力,围框受到弹性片作用的力向远离弹性片方向运动,围框弹性片的一端与开槽相挤压,井盖与开槽卡接更加紧密,从而将井盖固定在井口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围框的上表面设置有u形槽,所述围框上表面设置有与u型槽相配合的u型拉杆,所述u型拉杆收纳在u型槽内部,所述u型拉杆的两个端部通过转轴与u型槽的中部凸起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井盖紧密卡接在集水井上方时,利用u型拉杆在远离弹性片的一端将井盖拉离开槽,解除弹性片对井盖的施压,可以轻松拆卸井盖,由于u型拉杆与井盖转动连接,当不使用时,转动u型拉杆将其收纳在u型槽内部,不在地面形成障碍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水井内的钢筋混凝土层的内表面设置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的内表面涂抹有水泥砂浆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可以防止集水井内部收集的水渗透进集水井的内部结构中,进而防止水渗透到与集水井相连的墙体、地面,避免造成地下室漏水现象,水泥砂浆层覆盖在第二防水层表面,对防水层起保护作用,防止防水层受物理力产生缺损而降低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的阴角和阳角设置有倒角,所述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外侧倒角处涂抹有水泥砂浆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阴角和阳角处的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受到墙体的挤压较明显,容易发生缺损,造成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的防水效果降低,水泥砂浆层可以保护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防止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破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的阴角和阳角外侧处均设置有第二层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折角的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发生折损,水容易从折角处渗入,造成地下室渗水,在阴角和阳角处增加第二次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可以进一步起到防水效果,防止防水层外部的水渗入地下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集水井的侧壁和底部都设置有双组份聚氨酯防水层,可以阻隔地下水侵蚀、破坏到钢筋混凝土层,避免地下水从集水井内部结构渗入到地面和墙体,造成地下室墙体或地面漏水,细石混凝土层和转胎膜都可以保护集水井底部双组聚氨酯防水层不受物理力量挤压损坏,延长双组份聚氨酯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2.集水井上设置有可拆卸的井盖便于对井盖进行维修和更换,同时方便对集水井进行清理,利用弹性片和开槽对井盖进行固定,井盖上设置的u型拉杆可以解除弹性片的挤压,将井盖从集水井的井口拆离,u型拉杆与井盖转动连接,利用u型槽对u型拉杆进行收纳;

    3.集水井的内表面涂有第二防水层可以防止集水井内部收集的水渗入内部,从而渗入到与集水井相连接的地面和墙体,造成漏水,第一防水层的阴角处容易受墙体挤压缺损,涂抹水泥砂浆层可以对第一防水层进行保护,增加集水井的防水措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井盖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地面;2、墙体;3、集水井;3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1、阴角;312、阳角;3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33、混凝土垫层;34、钢筋混凝土层;35、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36、水泥砂浆层;37、砖胎膜;38、开槽;381、弹性片;4、井盖;41、围框;411、u型槽;412、u型拉杆;413、转轴;42、直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地下室结构,地下室包括地面1、集水井3和地面1上设置的墙体2,地面1靠近墙体2的一侧设置有井坑11,集水井3设置在井坑11内部,集水井3的底部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垫层33、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细石混凝土保护层32和钢筋混凝土层34,集水井3的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砖胎膜37、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和钢筋混凝土层34,集水井3侧壁和底部的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一体设置,集水井3侧壁和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层34一体设置。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集水井3内钢筋混凝土层34的内表面设置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35,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35内表面涂抹有水泥砂浆层36。集水井3的井口设置有可拆卸的井盖4,井盖4包括围框41和直片42,直片42两端固定在围框41的内表面,直片42垂直设置,多个直片42交叉固定形成三角网格状。集水井3的井口处设置有开槽38,围框41与开槽38相卡接,墙体2表面位于开槽38上方固定设置有弹性片381,弹性片381能够产生形变的一端伸入开槽38,弹性片381与井盖4的围框41外侧相抵,围框41远离墙体2的一边上表面设置有u型拉杆412,围框41上表面设置有与u型拉杆412相匹配的u型槽411,u型拉杆412收纳在u型槽411内部,u型拉杆412的截面直径小于u型槽411的深度,u型拉杆412的两个端部通过转轴413与u型槽411的中部凸起转动连接。

    参照图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的阴角311和阳角312处设置为倒角,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外侧倒角处涂抹有水泥砂浆层36。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外侧的阴角311和阳角312处均设置有第二层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在竖向及水平向长度均为250mm。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集水井3的侧壁和底部都设置有双组份聚氨酯防水层31,可以防止地下水侵蚀破坏集水井3的钢筋混凝土层34,从而避免地下水从集水井3内部结构渗入到地面1和墙体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32和砖胎膜37都可以保护集水井3底部双组份聚氨酯防水层31不受物理力量挤压损坏,延长双组份聚氨酯防水层31的使用寿命,提高地下室的防水效果。集水井3的井口设置有可拆卸的井盖4增加了地下室的活动面积,直片42三角形交叉设置可以增加井盖4的整体抗压性,弹性片381与开槽38相结合将井盖4固定在集水井3的井口处,围框41的外侧面挤压弹性片381,弹性片381向井盖4施以反向力,使井盖4与开槽38紧密卡接,利用u型拉杆412将井盖4拉起,u型拉杆412与围框41转动连接可以将其收纳进u型槽411。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结构,其包括地面(1)、集水井(3)和位于地面(1)上的墙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1)靠近墙体(2)的一侧设置有井坑(11),所述集水井(3)设置于井坑(11)内部,所述集水井(3)底部与井坑(11)底部之间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垫层(33)、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细石混凝土保护层(32)和钢筋混凝土层(34),所述集水井(3)侧壁与井坑(11)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砖胎膜(37)、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和钢筋混凝土层(34),所述集水井(3)侧壁和底部的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一体设置,所述集水井(3)侧壁和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层(34)一体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3)的井口设置有可拆卸的井盖(4),所述井盖(4)包括围框(41)和多个直片(42),所述直片(42)两端固定在围框(41)的内表面,所述直片(42)垂直设置,多个所述直片(42)交叉固定形成三角网格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3)的井口处设置有与围框(41)相卡接的开槽(3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2)内表面位于开槽(38)上方固定设置有弹性片(381),所述弹性片(381)的一端伸入开槽(38),所述弹性片(381)与围框(41)的外侧面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框(41)的上表面设置有u型槽(411),所述围框(41)上表面设置有与u型槽(411)相配合的u型拉杆(412),所述u型拉杆(412)收纳在u型槽(411)内部,所述u型拉杆(412)的两个端部通过转轴(413)与u型槽(411)的中部凸起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3)内的钢筋混凝土层(34)的内表面设置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35),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层(35)的内表面涂抹有水泥砂浆层(3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的阴角(311)和阳角(312)设置有倒角,所述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外侧倒角处涂抹有水泥砂浆层(3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的阴角(311)和阳角(312)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层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3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结构,其包括地面、集水井和位于地面上的墙体,所述地面靠近墙体的一侧设置有井坑,所述集水井设置于井坑内部,所述集水井底部与井坑底部之间由下到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土垫层、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和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集水井侧壁与井坑侧壁由外到内依次设置有砖胎膜、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和钢筋混凝土层,所述集水井侧壁和底部的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一体设置,所述集水井侧壁和底部的钢筋混凝土层相连接。通过在集水井的侧壁和底部设置有双组分聚氨酯防水层可以防止地下水侵蚀集水井的钢筋混凝土层,从而避免地下水从集水井内部结构渗入到地面和墙体,提高集水井的防水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朗彬;彭啟皓;翁嘉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宏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4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3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