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绿化雨水收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业迅猛发展,绿化公司日益增多,形式喜人,园林绿化市场正在慢慢步入正轨。园林工程带来的综合效益,最显著的是由其特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园林生态绿化管理经常需要灌溉,现有的园林灌溉大都需要江河引水或用自来水来实现灌溉,而当雨水量大时,易在地面形成积水,给园林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这部分雨水既影响环境又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雨水篦子、排水沟、初级过滤池、过滤石、连通管、进水池、抽水泵、蓄水池、活性炭网、第一浮球开关、第二浮球开关、灌溉泵和喷洒头;所述的排水沟上固定有雨水篦子,排水沟的一端与初级过滤池连接,初级过滤池内设置有过滤石,初级过滤池与进水池通过连通管连接,进水池通过管路与蓄水池连接,管路上安装有抽水泵,进水池和蓄水池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浮球开关和第二浮球开关;所述的蓄水池内固定有活性炭网,灌溉泵通过进水管与蓄水池连接,灌溉泵通过出水管与喷洒头连接;所述的第一浮球开关包含第一支架、第一金属弹片、第一连杆、第一金属导体、滑动套管和第一浮球;所述的第一浮球设置于进水池内,第一浮球上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穿过第一支架上的滑动套管,其上端固定有第一金属导体,第一支架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金属弹片;所述的第二浮球开关包含第二支架、第二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导体、第二连杆、转轴和第二浮球;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中部安装在转轴上,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二金属导体和第二浮球,第二金属导体位于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金属弹片的下方,两个第二金属弹片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二支架的两侧;所述的第二浮球设置于蓄水池内。
进一步地,其中一个第一金属弹片与抽水泵的电源电路连接,抽水泵与其中一个第二金属弹片电路连接,另一个第二金属弹片与另一个第一金属弹片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转轴安装在固定块上,固定块固定在蓄水池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初级过滤池的一侧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排水沟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水管通过支撑杆与蓄水池外壁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在园林地面安置排水沟和雨水篦子,雨量大时,雨水由排水沟进入初级过滤池经过滤,进入进水池,进水池的水位渐渐升高,第一浮球逐渐上升,直至第一金属导体与第一金属弹片接触,因而控制抽水泵电源的第一浮球开关接通,抽水泵抽水,而蓄水池内为低水位时,第二浮球下沉,第二连杆绕转轴转动,另一端的第二金属导体呈上升状态,则第二金属导体接触第二金属弹片,第二浮球开关接通,因而,第一浮球开关与抽水泵、第二浮球开关构成通路,蓄水池允许进水,当第二浮球上升到一定的位置时,另一端的第二金属导体与第二金属弹片断开,第二浮球开关断开,抽水泵停止工作,这时根据需要可开启灌溉泵由喷洒头进水灌溉。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雨水量大时,避免地面积水,雨水能再利用,园林环境好,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浮球开关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浮球开关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雨水篦子1、排水沟2、初级过滤池3、过滤石4、连通管5、进水池6、抽水泵7、蓄水池8、活性炭网9、第一浮球开关10、第二浮球开关11、灌溉泵12、喷洒头13、第一支架14、第一金属弹片15、第一连杆16、第一金属导体17、滑动套管18、第一浮球19、第二支架20、第二金属弹片21、第二金属导体22、第二连杆23、转轴24、第二浮球25、固定块26、排水口27、支撑杆2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看如图1——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含雨水篦子1、排水沟2、初级过滤池3、过滤石4、连通管5、进水池6、抽水泵7、蓄水池8、活性炭网9、第一浮球开关10、第二浮球开关11、灌溉泵12和喷洒头13;所述的排水沟2上固定有雨水篦子1,排水沟2的一端与初级过滤池3连接,初级过滤池3内设置有过滤石4,初级过滤池3与进水池6通过连通管5连接,进水池6通过管路与蓄水池8连接,管路上安装有抽水泵7,进水池6和蓄水池8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浮球开关10和第二浮球开关11,在园林地面安置排水沟2和雨水篦子1,雨量大时,雨水由排水沟2进入初级过滤池3经过滤,进入进水池6。
所述的蓄水池8内固定有活性炭网9,灌溉泵12通过进水管与蓄水池8连接,灌溉泵12通过出水管与喷洒头13连接,出水管通过支撑杆28与蓄水池8外壁固定,出水管的底部位于活性炭网9的下方,确保抽出灌溉的水是经过活性炭网9过滤后的水,抽水泵7停止工作后可根据需要可开启灌溉泵12由喷洒头13进水灌溉。
所述的第一浮球开关10包含第一支架14、第一金属弹片15、第一连杆16、第一金属导体17、滑动套管18和第一浮球19;所述的第一浮球19设置于进水池6内,第一浮球19上连接有第一连杆16,第一连杆16穿过第一支架14上的滑动套管18,其上端固定有第一金属导体17,第一支架14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金属弹片15;所述的第二浮球开关11包含第二支架20、第二金属弹片21、第二金属导体22、第二连杆23、转轴24和第二浮球25;所述的第二连杆23的中部安装在转轴24上,第二连杆2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二金属导体22和第二浮球25,第二金属导体22位于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金属弹片21的下方,两个第二金属弹片21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二支架20的两侧;所述的第二浮球25设置于蓄水池8内,其中一个第一金属弹片15与抽水泵7的电源电路连接,抽水泵7与其中一个第二金属弹片21电路连接,另一个第二金属弹片21与另一个第一金属弹片15电路连接,进水池6的水位渐渐升高,第一浮球19逐渐上升,直至第一金属导体17与第一金属弹片15接触,因而控制抽水泵7电源的第一浮球开关10接通,抽水泵7抽水,而蓄水池8内为低水位时,第二浮球25下沉,第二连杆23绕转轴24转动,另一端的第二金属导体22呈上升状态,则第二金属导体22接触第二金属弹片21,第二浮球开关11接通,因而,第一浮球开关10与抽水泵7、第二浮球开关11构成通路,蓄水池8允许进水,当第二浮球25上升到一定的位置时,另一端的第二金属导体22与第二金属弹片21断开,第二浮球开关11断开,抽水泵7停止工作。
所述的转轴24安装在固定块26上,固定块26固定在蓄水池8上端。
所述的初级过滤池3的一侧设置有排水口27,排水口27位于排水沟2的下方,当初级过滤池3内水量过大时,水可通过排水口27排往土壤层。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产生的有益效果为: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雨水量大时,避免地面积水,雨水能再利用,园林环境好,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含雨水篦子、排水沟、初级过滤池、过滤石、连通管、进水池、抽水泵、蓄水池、活性炭网、第一浮球开关、第二浮球开关、灌溉泵和喷洒头;所述的排水沟上固定有雨水篦子,排水沟的一端与初级过滤池连接,初级过滤池内设置有过滤石,初级过滤池与进水池通过连通管连接,进水池通过管路与蓄水池连接,管路上安装有抽水泵,进水池和蓄水池内分别设置有第一浮球开关和第二浮球开关;所述的蓄水池内固定有活性炭网,灌溉泵通过进水管与蓄水池连接,灌溉泵通过出水管与喷洒头连接;所述的第一浮球开关包含第一支架、第一金属弹片、第一连杆、第一金属导体、滑动套管和第一浮球;所述的第一浮球设置于进水池内,第一浮球上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穿过第一支架上的滑动套管,其上端固定有第一金属导体,第一支架的两侧分别固定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金属弹片;所述的第二浮球开关包含第二支架、第二金属弹片、第二金属导体、第二连杆、转轴和第二浮球;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中部安装在转轴上,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固定有第二金属导体和第二浮球,第二金属导体位于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金属弹片的下方,两个第二金属弹片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二支架的两侧;所述的第二浮球设置于蓄水池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第一金属弹片与抽水泵的电源电路连接,抽水泵与其中一个第二金属弹片电路连接,另一个第二金属弹片与另一个第一金属弹片电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安装在固定块上,固定块固定在蓄水池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级过滤池的一侧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排水沟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生态绿化用雨水循环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管通过支撑杆与蓄水池外壁固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