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7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



    背景技术:

    在实际的市政工作过程中,除道路、桥梁等设施上,最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市政园林工程,市政园林工程可有效的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并实现充分的环保绿化效果。

    实际的市政园林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树木等进行灌溉操作,甚至有的还需进行观赏性设备上,如喷泉,而这些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水体,为节约用水,会建造一个雨水收集池,以过滤得到灌溉用水,只是现有的收集池,其对杂质的过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杂质蓄积在收集池内部,特别是溶于水的淤泥等,若是长期积蓄在收集池内部,则容易影响水体的过滤效果,而且,现有的收集池,过滤方式较为单一,如过滤效果一样的情况下,而不同使用方法,其对水质的需求也不一样,灌溉用的水体水质要求不高,而观赏性喷泉等用水则水质要求较高,而一般收集池所使用的水体水质一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包括主池体,所述主池体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所述初滤腔一侧的主池体内部设置有清水腔,所述初滤腔的内部安装有除固机构,所述除固机构一侧的初滤腔内部安装有精滤机构,所述精滤机构包括二级筛板和过滤塔,至少两块二级筛板安装在初滤腔的内部,且过滤塔安装在两块二级筛板的中间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除固机构包括一级筛板和螺旋杆,一级筛板安装在二级筛板一侧的初滤腔内部,螺旋杆安装在一级筛板与初滤腔内壁的间隙处,且螺旋杆向上延伸至主池体上方。

    优选的,所述主池体的顶端设置有出料口,且出料口外侧的主池体顶端安装有电机架。

    优选的,所述主池体的一侧表面安装有集水管,集水管的内部顶端安装有初滤网,主池体的另一侧表面顶端边缘处安装有过盈渠。

    优选的,所述电机架一侧的主池体顶端表面安装有密封盖。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一侧的主池体表面安装有主吸水泵,主吸水泵的输入端安装有三通阀,三通阀的一端安装有一级吸水管,三通阀的另一端安装有二级吸水管。

    优选的,所述二级筛板一侧的初滤腔内壁表面和二级筛板另一侧的清水腔内壁表面皆安装有爬梯。

    优选的,所述清水腔的内部安装有操作壳体,且操作壳体的内部安装有搅拌罐,搅拌罐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进药口,且进药口向上延伸至主池体顶端。

    优选的,所述操作壳体的内部安装有主吸水泵,主吸水泵一侧的操作壳体内部安装有副吸水泵,副吸水泵与主吸水泵通过管道连接,且管道的表面通过阀件安装有进液管。

    优选的,所述副吸水泵的输出端安装有排水主管,排水支管的表面安装有排水支管,排水主管一侧的排水主管表面安装有出液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通过螺旋杆,和电机架结合使用,可自下而上进行旋转运动,带动进入主池体内部的固态垃圾向上运动,实现螺旋上料的垃圾清除效果,并通过一级筛板,可对初步进入主池体的较大颗粒的垃圾形成滞留,并形成限位效果,与初滤腔形成的空间可利于螺旋杆的上料清除效果的实现。

    2、本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通过集水管,可与各个市政雨水收集用的下水道进行连接,利于雨水导入收集池内部,并通过初滤网,可对雨水中的大型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堵塞管道,并通过过滤塔,内部填充有过滤物质,如石英,可对水体实现精细过滤的效果,利于产生质量较高的水体,利于实际使用,并通过二级筛板,可对过滤塔进行限位安装的同时,对水体中的部分杂质进行再次过滤,避免较多杂质积蓄在过滤塔内部,影响使用周期。

    3、本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通过密封盖,可对单个乃至多个主池体的顶端开口进行密封,并方便开启,利于对主池体内部进行清淤等处理,并通过爬梯,可利于人工沿爬梯进入主池体内部,进行人工操作,通过一级吸水管,可对一级筛板过后的水体排出,利于进行市政园林灌溉等操作,并通过二级吸水管,可将清水腔内部纯净度较高的水体排出,利于喷泉等使用。

    4、本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通过操作壳体,可将吸水泵等固定安装在主池体内部,并进行隔绝,避免外部对其内部部件造成破坏,通过搅拌罐,与进药口结合使用,可在需要进行绿植养护时,在水体中施加药物或肥料等,利于管理和使用,并通过排水主管,和排水支管结合使用,可在对水体进行定向排出,利于连接多个水管,实现大面积的灌溉等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清水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管道分布示意图。

    图中:1、主池体;2、初滤腔;3、螺旋杆;4、集水管;5、初滤网;6、出料口;7、电机架;8、一级筛板;9、一级吸水管;10、密封盖;11、过滤塔;12、主吸水泵;13、过盈渠;14、二级吸水管;15、清水腔;16、爬梯;17、二级筛板;18、操作壳体;19、排水支管;20、进药口;21、出液管;22、进液管;23、搅拌罐;24、副吸水泵;25、排水主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包括主池体1,主池体1可直接处于地底内部,内部用以存储收集的雨水,主池体1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2,可对雨水进行多级过滤,初滤腔2一侧的主池体1内部设置有清水腔15,可对过滤后的水体进行存储,初滤腔2的内部安装有除固机构,除固机构包括一级筛板8和螺旋杆3,一级筛板8安装在二级筛板17一侧的初滤腔2内部,与主池体1的内部存在一定间隙,且一级筛板8的网目较小,可滞留较大的杂质,螺旋杆3安装在一级筛板8与初滤腔2内壁的间隙处,可在旋转运动下,与四周的固态垃圾接触,形成螺旋向上顶出的效果,且螺旋杆3向上延伸至主池体1上方,主池体1的顶端设置有出料口6,实际螺旋杆3的顶端经出料口6延伸至主池体1上方,可将顶出的固态垃圾从出料口6导出,且出料口6外侧的主池体1顶端安装有电机架7,电机架7由三角形支架和电机两部分构成,且电机的输出端与螺旋杆3的输入端连接,可带动螺旋杆3进行旋转运动,除固机构一侧的初滤腔2内部安装有精滤机构,精滤机构包括二级筛板17和过滤塔11,至少两块二级筛板17安装在初滤腔2的内部,二级筛板17的网目较小,可对小型的杂质进行过滤和滞留,且过滤塔11安装在两块二级筛板17的中间位置处,过滤塔11实际可为一个细密筛板构成的塔型结构,利于水体进入,过滤塔11内部实际填充有过滤物质,如石英,可对水体实现精细过滤的效果,利于产生质量较高的水体。

    具体的,主池体1的一侧表面安装有集水管4,集水管4的末端延伸至一级筛板8与主池体1的内壁间隙处,可与各个市政雨水收集用的下水道进行连接,利于雨水导入收集池内部,集水管4的内部顶端安装有初滤网5,初滤网5网目大,可对雨水中的大型杂质进行过滤,避免堵塞管道,主池体1的另一侧表面顶端边缘处安装有过盈渠13,输入端处于清水腔15的内壁顶端位置处,可在该收集池内雨水过多时,将漫出的水体导入下水道乃至河流内,电机架7一侧的主池体1顶端表面安装有密封盖10,实际密封盖10可为多个,并设置有多个开口,如初滤腔2上方的主池体1上安装有二个密封盖10和清水腔15上方的主池体1上安装有一个密封盖10,可对开口进行打开,便于人工在主池体1的不同区域进行实际操作,如清淤或更换过滤塔11内部填充等。

    进一步的,密封盖10一侧的主池体1表面安装有主吸水泵12,主吸水泵12可由外部电源提供电能,可带动水体进行加压,实现定向排出,此主吸水泵12的型号可选为jet-g17-37吸水泵,主吸水泵12的输入端安装有三通阀,具有三向导通或关闭的效果,三通阀的一端安装有一级吸水管9,一级吸水管9的输入端延伸至初滤腔2内部,可对一级筛板8过滤后的水体排出,利于进行市政园林灌溉等操作,三通阀的另一端安装有二级吸水管14,实际二级吸水管14的输入端处于清水腔15内部,可在需要清水时,经二级吸水管14和主吸水泵12将水体导出。

    更进一步的,二级筛板17一侧的初滤腔2内壁表面和二级筛板17另一侧的清水腔15内壁表面皆安装有爬梯16,爬梯16实际处于密封盖10的下方,可人体脚踏在爬梯16上,利于人工进入主池体1内部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在实际使用时,可将主池体1安装在地面内整体可为防水型混凝土结构,在雨水天气下,雨水可经下水道被集水管4进行收集后,水体内打大型杂质会被初滤网5进行隔绝,导入的水体直接与螺旋杆3直接接触,水体经一级筛板8过滤后向右侧方向流动,而水体中过滤并滞留的垃圾处于一级筛板8的左侧位置处,当滞留到一定数量后,可启动电机架7,带动螺旋杆3旋转,螺旋杆3的叶片与垃圾相互接触,可在螺旋杆3旋转时,带动垃圾螺旋向上推出,且实际螺旋杆3的叶片与初滤腔2内壁和一级筛板8的表面间隙很小,可形成对垃圾的挤压效果,垃圾从出料口6导出,实现垃圾的排出效果,而经一级筛板8过滤后的水体经一侧的二级筛板17进行二次过滤后,可与过滤塔11内的石英填充接触,达到石英过滤的效果,充分过滤后的水体可积蓄在清水腔15内部,而当需要利用水质要求不高的水体进行使用,如园林灌溉等,可开启三通阀与一级吸水管9的连接端,启动主吸水泵12,将处于初滤腔2内未过滤的水体吸出,而当需要利用水质较高的水体,如市政喷泉用水,可仅开启三通阀与二级吸水管14的连接,将清水腔15内部的水体导出并使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的结构与实施例1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清水腔15的内部安装有操作壳体18,且操作壳体18的内部安装有搅拌罐23,搅拌罐23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进药口20,且进药口20向上延伸至主池体1顶端(参见图2和图3)。操作壳体18本身为防水型混凝土部件,可形成隔绝空间,此时,二级吸水管14经清水腔15的末端延伸至操作壳体18内部,搅拌罐23内部存在搅拌器,在进行市政园林灌溉时,需要对绿植进行施水肥或喷药等操作时,可经进药口20将药体置入搅拌罐23内,并实现搅拌混合效果。

    具体的,操作壳体18的内部安装有主吸水泵12,由操作壳体18对主吸水泵12进行密封和保护,并与二级吸水管14相互串联,主吸水泵12一侧的操作壳体18内部安装有副吸水泵24,实际主吸水泵12与副吸水泵24的型号相同,皆为jet-g17-37吸水泵,可由外部电源提供电能,副吸水泵24与主吸水泵12通过管道连接,相互串联,形成一个泵组,开启后对水体进行二次加压操作,且管道的表面通过阀件安装有进液管22,进液管22的末端延伸至搅拌罐23内部,在开启后可将水体导入搅拌罐23内部。

    进一步的,副吸水泵24的输出端安装有排水主管25,排水主管25横向延伸,排水主管25的表面安装有排水支管19,可在对水体进行定向排出,利于连接多个水管或喷洒头,实现大面积的市政园林灌溉等操作,排水支管19一侧的排水主管25表面通过阀件安装有出液管21,出液管21与搅拌罐23内部连接,并高于进液管22,可将搅拌罐23内部的药液等导出。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操作壳体18内部可用于安装主吸水泵12、副吸水泵24和搅拌罐23等,并通过密封盖10对操作壳体18进行密封,与此同时,在需要进行大面积的灌溉时,可同时启动主吸水泵12和副吸水泵24,对进入二级吸水管14的水体进行二次加压,以提高扬程,水体进入排水主管25内部,并开启排水支管19,将水体经排水支管19导入外部的管道内,并经喷头等排出,而当需要对灌溉的树木等撒肥或施药时,可开启主吸水泵12和副吸水泵24连接管道上的阀件,并仅开启主吸水泵12,将主吸水泵12的水体经进液管22导入搅拌罐23内部,与此同时,经进药口20将药剂导入搅拌罐23内,经搅拌器使得药剂与水体充分混合后,开启出液管21上的阀门,药液混合物直接进入排水主管25内部,通过排水支管19进行灌溉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包括主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池体(1)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2),所述初滤腔(2)一侧的主池体(1)内部设置有清水腔(15),所述初滤腔(2)的内部安装有除固机构,所述除固机构一侧的初滤腔(2)内部安装有精滤机构,所述精滤机构包括二级筛板(17)和过滤塔(11),至少两块二级筛板(17)安装在初滤腔(2)的内部,且过滤塔(11)安装在两块二级筛板(17)的中间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固机构包括一级筛板(8)和螺旋杆(3),一级筛板(8)安装在二级筛板(17)一侧的初滤腔(2)内部,螺旋杆(3)安装在一级筛板(8)与初滤腔(2)内壁的间隙处,且螺旋杆(3)向上延伸至主池体(1)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池体(1)的顶端设置有出料口(6),且出料口(6)外侧的主池体(1)顶端安装有电机架(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池体(1)的一侧表面安装有集水管(4),集水管(4)的内部顶端安装有初滤网(5),主池体(1)的另一侧表面顶端边缘处安装有过盈渠(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架(7)一侧的主池体(1)顶端表面安装有密封盖(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10)一侧的主池体(1)表面安装有主吸水泵(12),主吸水泵(12)的输入端安装有三通阀,三通阀的一端安装有一级吸水管(9),三通阀的另一端安装有二级吸水管(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筛板(17)一侧的初滤腔(2)内壁表面和二级筛板(17)另一侧的清水腔(15)内壁表面皆安装有爬梯(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腔(15)的内部安装有操作壳体(18),且操作壳体(18)的内部安装有搅拌罐(23),搅拌罐(23)的顶端表面设置有进药口(20),且进药口(20)向上延伸至主池体(1)顶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壳体(18)的内部安装有主吸水泵(12),主吸水泵(12)一侧的操作壳体(18)内部安装有副吸水泵(24),副吸水泵(24)与主吸水泵(12)通过管道连接,且管道的表面通过阀件安装有进液管(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水泵(24)的输出端安装有排水主管(25),排水主管(25)的表面安装有排水支管(19),排水支管(19)一侧的排水主管(25)表面安装有出液管(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包括主池体,所述主池体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所述初滤腔一侧的主池体内部设置有清水腔,所述初滤腔的内部安装有除固机构,所述除固机构一侧的初滤腔内部安装有精滤机构,所述精滤机构包括二级筛板和过滤塔,至少两块二级筛板安装在初滤腔的内部,且过滤塔安装在两块二级筛板的中间位置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一系列的结构,使得该市政雨水循环再利用收集池,可对市政环境中的雨水进行收集的同时,实现过滤效果,并将水体中的杂质进行螺旋上料的方式除去,实现多级过滤效果,并针对不同使用情况,进行不同水体的使用效果,利于实现大面积的市政园林灌溉操作。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利;刘文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明利
    技术研发日:2019.05.31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3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