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62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预制型混凝土化粪池是由混凝土底板、模块筒、模块筒连通管、污水进口管、污水出口管、盖板、盖板检查孔、检查孔井、井盖组装而成,一般由三层模块筒组成一个三层单体池,数个三层单体池通过一定的规律排列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化粪池,每个三层单体池仅与相邻的一个三层单体池通过模块筒连通管相连通。当一定量的污水从污水进口管流入化粪池后,污水通过模块筒连通管逐个流过所有的三层单体池,最后从污水出口管排除,以此达到污水的净化作用。但是组成三层单体池的三层模块筒在安装时,每层模块筒之间仅使用水泥砂浆处理缝隙,容易导致化粪池的渗漏;连接两个相邻三层单体池的模块筒连通管与池体之间的缝隙是使用水泥砂浆灌缝、再涂抹一层沥青油的处理方式,此方式也容易导致化粪池的渗漏。

    为此,公开号为cn204237691u的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预制型钢筋混凝土化粪池,由数个单体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成第一池。在第一池内部,每个模块筒上的孔洞、纵向凹槽与相邻的同层模块筒的孔洞、纵向凹槽相互对应。相邻的两个孔洞通过模块筒连接管相互连通,并且,组成第一池的全部模块筒通过模块筒连接管使得第一池内的容积相互连通。相邻的两个纵向凹槽何为成一个方形的空间就是水泥灌装孔。但是这种预制型钢筋混凝土化粪池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隔板不能分离预制,增加工艺制造难度,间接增加生产制造成本;二是水泥灌装孔的形状及位置分布不合理,不仅导致灌装的水泥量较多,而且增加了施工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包括池座、隔板和管道系统,所述池座为u形座体,所述池座被四块隔板分隔为三个腔室,相邻两个腔室通过贯穿内部两个隔板的内溢流管连通,位于外侧的一个所述隔板上装有进口管和外溢流管,位于外侧的另一个所述隔板上装有出口管,所述进口管、内溢流管、外溢流管及出口管共同构成管道系统;所述隔板的一侧部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凸板,所述池座的内壁对称设有与第一凸板位置对应的第二凸板,所述第一凸板、对应的第二凸板以及部分的隔板、池座围成水泥灌装孔;所述隔板由上隔板和下隔板卡合而成,所述下隔板的上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条,所述上隔板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卡条配合的卡槽。

    进一步地,上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中,所述池座与隔板、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其上端开口用盖板封住。

    进一步地,上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中,所述池座、隔板及盖板均为水泥预制的构件。

    进一步地,上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中,所述池座的内壁设有便于卡入隔板的定位槽。

    进一步地,上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中,所述水泥灌装孔的横截面为矩形。

    进一步地,上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中,所述卡条的长度等于下隔板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隔板与池座分离预制,降低工艺制造难度,减少生产制造成本;同时隔板与池座组装方便快捷,组装后密封性较高。并且,利用隔板的第一凸板与池座的第二凸板构成水泥灌装孔,仅需较少的水泥灌装量即可提高隔板的密封效果,同时也增加对隔板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渗漏、抗变形、易组装、易施工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池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池座,2-隔板,201-上隔板,202-下隔板,203-卡条,3-进口管,4-内溢流管,5-外溢流管,6-出口管,7-第一凸板,8-第二凸板,9-水泥灌装孔,10-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阅附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包括池座1、隔板2和管道系统。隔板2共有4块,池座1为u形座体,池座1被四块隔板2分隔为三个腔室。相邻两个腔室通过贯穿内部两个隔板2的内溢流管4连通,位于外侧的一个隔板2上装有进口管3和外溢流管6,位于外侧的另一个隔板2上装有出口管5,进口管3、内溢流管4、外溢流管5及出口管6共同构成管道系统。本实施例中管道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现有类似,不再赘述。池座1与隔板2、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其上端开口用盖板(图中未示出)封住。池座1、隔板2及盖板均为水泥预制的构件。管道系统中各管道选用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的塑料材料,如pvc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隔板2的一侧部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凸板7,池座1的内壁对称设有与第一凸板7位置对应的第二凸板8,第一凸板7、对应的第二凸板8以及部分的隔板2、池座1围成水泥灌装孔9。水泥灌装孔9的横截面为矩形.

    本实施例中,隔板2由上隔板201和下隔板202卡合而成,下隔板202的上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条203,上隔板201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卡条203配合的卡槽。卡条203的长度等于下隔板的长度。

    本实施例中,池座1的内壁设有便于卡入隔板2的定位槽10,定位槽10整体呈u形结构。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实施例结构设计合理,隔板2与池座1分离预制,降低工艺制造难度,减少生产制造成本;同时隔板2与池座1组装方便快捷,组装后密封性较高。并且,利用隔板2的第一凸板7与池座1的第二凸板8构成水泥灌装孔9,仅需较少的水泥灌装量即可提高隔板2的密封效果,同时也增加对隔板2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渗漏、抗变形、易组装、易施工的优点。

    实施例二

    池座1的宽度为50-100cm,高度为50-80cm。隔板2的整体高度略小于池座1的高度。水泥灌装孔9的截面规格为3cm×4cm,第一凸板的凸出长度为3cm,第二凸板8的凸出长度为4cm。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座、隔板和管道系统,所述池座为u形座体,所述池座被四块隔板分隔为三个腔室,相邻两个腔室通过贯穿内部两个隔板的内溢流管连通,位于外侧的一个所述隔板上装有进口管和外溢流管,位于外侧的另一个所述隔板上装有出口管,所述进口管、内溢流管、外溢流管及出口管共同构成管道系统;所述隔板的一侧部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凸板,所述池座的内壁对称设有与第一凸板位置对应的第二凸板,所述第一凸板、对应的第二凸板以及部分的隔板、池座围成水泥灌装孔;所述隔板由上隔板和下隔板卡合而成,所述下隔板的上端面设有向外凸出的卡条,所述上隔板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卡条配合的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座与隔板、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其上端开口用盖板封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座、隔板及盖板均为水泥预制的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座的内壁设有便于卡入隔板的定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灌装孔的横截面为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条的长度等于下隔板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泥预制构件抗变形防渗漏化粪池,包括池座、隔板和管道系统,池座被四块隔板分隔为三个腔室,相邻两个腔室通过贯穿内部两个隔板的内溢流管连通,位于外侧的一个隔板上装有进口管和外溢流管,另一个隔板上装有出口管,进口管、内溢流管、外溢流管及出口管共同构成管道系统;隔板的一侧部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凸板,池座的内壁对称设有第二凸板,第一凸板、对应的第二凸板以及部分的隔板、池座围成水泥灌装孔。本实用新型水泥灌装孔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仅需较少的水泥灌装量即可提高隔板的密封效果,同时也增加对隔板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渗漏、抗变形、易组装、易施工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唐祥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瑞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08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2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