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22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因此当水箱中的水到达一定深度后,为避免溢出,使用者需要对水箱中的水位进行控制,进而需要用到水位控制装置。

    但是目前使用的水位控制装置,均采用管道排放的方式对水箱内部的水进行控制,使得水箱之间易出现水位不平衡情况。

    为此,提出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采用智能关闭水箱端口的方式对水箱内部的水进行控制,使得水箱之间不会出现水位不平衡情况,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包括水箱、夹持框和保护框,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夹持框;

    所述水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套筒,且固定套筒的内壁边缘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滑块,且第一滑块的内壁粘接有浮力活动杆;

    所述夹持框粘接在浮力活动杆的顶端,且夹持框的内壁粘接有浮球,所述浮球的上方安装有滤网,所述水箱的内壁上方粘接有限位条,且限位条的内壁安装有水位传感器;

    所述保护框安装在水箱的外侧,且保护框的内部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顶端分别粘接有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盖板,所述水箱的顶端边缘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端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末端相互粘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位逐渐上涨的过程中,浮球缓慢向上移动,并在浮球的浮力作用下,可带动浮力活动杆向上移动,对滤网具有位移的作用,亦可通过滤网的顶端与水位传感器的末端相互接触,并在中央处理模块的作用下,控制液压缸是否工作,同时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水箱端口的打开和闭合,亦可便于对水箱内部水位的控制。

    优选的,所述浮力活动杆通过第一滑块与固定套筒滑动连接,且浮力活动杆和固定套筒关于水箱的中心轴均对称布置有两组。

    在水位逐渐上涨的过程中,浮球缓慢向上移动,并在浮球的浮力作用下,可带动浮力活动杆向上移动,此时在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对浮力活动杆的移动具有导向的作用,亦可对浮球的移动方向进行控制。

    优选的,所述夹持框和浮球在浮力活动杆的顶端均呈等间距设置,且浮球的顶端粘接有连接条。

    在多组浮球共同配合的作用下,能够增加浮力活动杆的提拉力,避免浮球发生沉没情况。

    优选的,所述滤网和浮球之间为卡槽连接,且滤网的末端粘接有安装条,并且安装条和连接条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

    在安装条和连接条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滤网和浮球之间的拆装,滤网对雨水具有过滤的作用,亦可避免水箱在流通的过程中发生堵塞情况。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和水位传感器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液压缸和水位传感器构成电性串联结构。

    水位传感器可将水箱内部的水位情况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盖板是否工作,采用智能机械化模式,以便于使用者对水箱内部水位的控制。

    优选的,所述第二盖板和第二滑槽构成拱形结构设置,且第二盖板的顶端与第二滑槽的顶端之间紧密贴合,并且第二盖板和第二滑槽的长度之和大于水箱的长度。

    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水箱端口的打开和闭合,亦可便于对水箱内部水位的控制,对盖板顶端上的雨水具有引流的作用,避免雨水在盖板顶上堆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浮球的设置,在水位逐渐上涨的过程中,浮球缓慢向上移动,并在浮球的浮力作用下,可带动浮力活动杆向上移动,此时在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对浮力活动杆的移动具有导向的作用,亦可对浮球的移动方向进行控制,并且在多组浮球共同配合的作用下,能够增加浮力活动杆的提拉力,避免浮球发生沉没情况;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安装条和连接条的设置,在其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滤网和浮球之间的拆装,滤网对雨水具有过滤的作用,亦可避免水箱在流通的过程中发生堵塞情况;

    3.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缸和水位传感器的设置,水位传感器可将水箱内部的水位情况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盖板是否工作,采用智能机械化模式,以便于使用者对水箱内部水位的控制,并且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水箱端口的打开和闭合,亦可便于对水箱内部水位的控制,对盖板顶端上的雨水具有引流的作用,避免雨水在盖板顶上堆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滤网与浮球之间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浮力活动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条和水位传感器之间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液压缸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中:1、水箱;2、固定套筒;3、第一滑槽;4、第一滑块;5、浮力活动杆;6、夹持框;7、浮球;8、连接条;9、滤网;10、安装条;11、限位条;12、水位传感器;13、保护框;14、液压缸;15、液压杆;16、第一盖板;17、第二盖板;18、第二滑槽;19、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水箱1、夹持框6和保护框13,水箱1的内部设置有夹持框6;

    如图1所示,水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套筒2,且固定套筒2的内壁边缘开设有第一滑槽3,第一滑槽3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滑块4,且第一滑块4的内壁粘接有浮力活动杆5;

    如图3所示,夹持框6粘接在浮力活动杆5的顶端,且夹持框6的内壁粘接有浮球7,浮球7的上方安装有滤网9,水箱1的内壁上方粘接有限位条11,且限位条11的内壁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2;

    如图1所示,保护框13安装在水箱1的外侧,且保护框13的内部安装有液压缸14,液压缸14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液压杆15,且液压杆15的顶端分别粘接有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第一盖板16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盖板17,水箱1的顶端边缘开设有第二滑槽18,且第二滑槽18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滑块19,第二滑块19的顶端分别与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的末端相互粘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位逐渐上涨的过程中,浮球7缓慢向上移动,并在浮球7的浮力作用下,可带动浮力活动杆5向上移动,对滤网9具有位移的作用,亦可通过滤网9的顶端与水位传感器12的末端相互接触,并在中央处理模块的作用下,控制液压缸14是否工作,同时在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水箱1端口的打开和闭合,亦可便于对水箱1内部水位的控制。

    具体的,如图2所示,浮力活动杆5通过第一滑块4与固定套筒2滑动连接,且浮力活动杆5和固定套筒2关于水箱1的中心轴均对称布置有两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位逐渐上涨的过程中,浮球7缓慢向上移动,并在浮球7的浮力作用下,可带动浮力活动杆5向上移动,此时在第一滑块4和第一滑槽3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对浮力活动杆5的移动具有导向的作用,使用该装置时,亦可对浮球7的移动方向进行控制。

    具体的,如图3所示,夹持框6和浮球7在浮力活动杆5的顶端均呈等间距设置,且浮球7的顶端粘接有连接条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多组浮球7共同配合的作用下,能够增加浮力活动杆5的提拉力,使用该装置时,避免浮球7发生沉没情况。

    具体的,如图2所示,滤网9和浮球7之间为卡槽连接,且滤网9的末端粘接有安装条10,并且安装条10和连接条8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条10和连接条8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滤网9和浮球7之间的拆装,使用该装置时,滤网9对雨水具有过滤的作用,亦可避免水箱1在流通的过程中发生堵塞情况。

    具体的,如图5所示,液压缸14和水位传感器12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液压缸14和水位传感器12构成电性串联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位传感器12可将水箱1内部的水位情况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盖板是否工作,使用该装置时,采用智能机械化模式,以便于使用者对水箱1内部水位的控制。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二盖板17和第二滑槽18构成拱形结构设置,且第二盖板17的顶端与第二滑槽18的顶端之间紧密贴合,并且第二盖板17和第二滑槽18的长度之和大于水箱1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之间相互配合的作用下,便于使用者对水箱1端口的打开和闭合,亦可便于对水箱1内部水位的控制,使用该装置时,对盖板顶端上的雨水具有引流的作用,避免雨水在盖板顶上堆积。

    工作原理:首先将水位传感器12和液压缸14均与外部电源接通,此时水箱1的顶端端口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往水箱1的内部注入水的过程中,浮球7缓慢向上移动,并在浮球7的浮力作用下,可带动浮力活动杆5并通过第一滑块4在第一滑槽3的内部缓慢向上滑动,亦可带动滤网9缓慢向上移动,然后当滤网9的顶端与保护框13内部的水位传感器12相互接触时,水位传感器12将感应到的液位信息通过信号输送模块和信号输送输送至中央处理模块中,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液压缸14开始工作,此时液压杆15带动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均往相同的方向移动,同时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均通过第二滑块19在第二滑槽18的内部缓慢往相同的方向滑动,至第一盖板16的顶端与第二盖板17的顶端之间紧密贴合,此时中央处理模块控制液压缸14停止工作,亦可将水箱1内部的水控制在某一阶段,其中水位传感器12型号为wrt-136sx,液压缸14型号为cdm2b25,就这样完成该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的使用过程,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电性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夹持框(6)和保护框(13),所述水箱(1)的内部设置有夹持框(6);

    所述水箱(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套筒(2),且固定套筒(2)的内壁边缘开设有第一滑槽(3),所述第一滑槽(3)的内部安装有第一滑块(4),且第一滑块(4)的内壁粘接有浮力活动杆(5);

    所述夹持框(6)粘接在浮力活动杆(5)的顶端,且夹持框(6)的内壁粘接有浮球(7),所述浮球(7)的上方安装有滤网(9),所述水箱(1)的内壁上方粘接有限位条(11),且限位条(11)的内壁安装有水位传感器(12);

    所述保护框(13)安装在水箱(1)的外侧,且保护框(13)的内部安装有液压缸(14),所述液压缸(14)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液压杆(15),且液压杆(15)的顶端分别粘接有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所述第一盖板(16)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盖板(17),所述水箱(1)的顶端边缘开设有第二滑槽(18),且第二滑槽(18)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滑块(19),所述第二滑块(19)的顶端分别与第一盖板(16)和第二盖板(17)的末端相互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活动杆(5)通过第一滑块(4)与固定套筒(2)滑动连接,且浮力活动杆(5)和固定套筒(2)关于水箱(1)的中心轴均对称布置有两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框(6)和浮球(7)在浮力活动杆(5)的顶端均呈等间距设置,且浮球(7)的顶端粘接有连接条(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9)和浮球(7)之间为卡槽连接,且滤网(9)的末端粘接有安装条(10),并且安装条(10)和连接条(8)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14)和水位传感器(12)之间为电性连接,且液压缸(14)和水位传感器(12)构成电性串联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17)和第二滑槽(18)构成拱形结构设置,且第二盖板(17)的顶端与第二滑槽(18)的顶端之间紧密贴合,并且第二盖板(17)和第二滑槽(18)的长度之和大于水箱(1)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行业水位控制装置,包括水箱、夹持框和保护框,所述水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套筒,所述浮球的上方安装有滤网,所述水箱的内壁上方粘接有限位条,且限位条的内壁安装有水位传感器,所述保护框安装在水箱的外侧,且保护框的内部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法兰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顶端分别粘接有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的右侧设置有第二盖板,所述水箱的顶端边缘开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端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末端相互粘接。本实用新型,采用智能关闭水箱端口的方式对水箱内部的水进行控制,使得水箱之间不会出现水位不平衡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李凯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百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2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