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中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角钢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工厂制作生产的建筑构件,在施工现场将构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成的建筑,它具有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和受施工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建设需求量大,为了发展装配式建筑,势必需要提高装配式结构构件节点构造要求以及安装工艺。传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安装成本较高,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现有的工装角钢虽然种类多,但是角钢存在性能单一和标准化低的缺点,当角钢长度不满足工程要求时,工程人员不得不要重新制作符合工程要求的角钢;第二个原因是横向构件主要通过调整下方独立支撑的高度实现,导致安装速度与精度较低,给建筑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安装过程产生的误差与调整耗费大量时间,因此,上述安装方法不利于提高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角钢及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角钢种类虽然多,但是存在性能单一和标准化程度低的缺点,以及装配式建筑的安装过程存在安装速度不高和安装耗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组合角钢,其包括至少两个互相可拆卸连接的角钢本体,每个所述角钢本体包括第一角钢壁和第二角钢壁,所述第一角钢壁与所述第二角钢壁互相垂直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角钢壁的端部与每个所述第二角钢壁的端部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加强部,所述第一角钢壁和所述第二角钢壁均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每个所述加强部设有第二固定孔;
其中一个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一固定孔和另一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部可拆卸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和另一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部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紧固部包括第一螺栓、螺母和垫片,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栓相匹配,所述垫片与所述第一螺栓头部接触,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或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固定孔。
可选的,所述加强部为加劲肋板。
可选的,所述加劲肋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方形。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孔为槽孔或者圆孔。
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其包括横向构件、竖向构件和如上述所述的组合角钢,所述横向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构件沿竖直方向等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三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固定孔连接有pvc管,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pvc管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固定孔连接有钢管,所述钢管的内壁设有螺纹。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角钢,通过在第一角钢壁和第二角钢壁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加强部设有第二固定孔,当需要进行不同的角钢本体之间的连接时,将其中一个角钢本体的第一固定孔和另一角钢本体的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部连接,或者将两个角钢本体的互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通过紧固部连接,从而能组成符合工程要求的角钢,满足不同长度和不同宽度的建筑构件的连接,进而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角钢具有连接方式简单可靠、能循环使用、性能可靠、性能多样化和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横向构件、竖向构件和如上述所述的组合角钢,竖向构件沿竖直方向等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工程人员可根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将组合角钢的第一固定孔通过紧固件与对应高度的第三固定孔连接,横向构件无需通过下方的独立支撑控制标高,下方独立支撑仅承受横向构件的重量即可,进而使得工程人员在进行建筑构件的安装时,能更好的实现安装方便、施工速度快和定位精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角钢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角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角钢本体;11、第一角钢壁;12、第二角钢壁;13、加强部;14、第一固定孔;15、第二固定孔;2、对拉螺杆;3、紧固部;31、第一螺栓;32、垫片;4、横向构件;5、竖向构件;6、第三固定孔;7、第二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组合角钢,其包括至少两个互相可拆卸连接的角钢本体1,每个角钢本体1包括第一角钢壁11和第二角钢壁12,第一角钢壁11与第二角钢壁12互相垂直设置,每个第一角钢壁11的端部与每个第二角钢壁12的端部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加强部13,第一角钢壁11和第二角钢壁12均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4,每个加强部13设有第二固定孔15;
其中一个角钢本体1的第一固定孔14和另一角钢本体1的第二固定孔15之间通过紧固部3可拆卸连接,其中一个角钢本体1的第二固定孔15和另一角钢本体1的第二固定孔15之间通过紧固部3可拆卸连接。
基于上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角钢,通过在第一角钢壁11和第二角钢壁12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4,加强部13设有第二固定孔15,当需要进行不同的角钢本体1之间的连接时,将其中一个角钢本体1的第一固定孔14和另一角钢本体1的第二固定孔15之间通过紧固部3连接,或者将两个角钢本体1的互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5通过紧固部3连接,从而能组成符合工程要求的角钢,满足不同长度和不同宽度的建筑构件的连接,进而本实用新型的组合角钢具有连接方式简单可靠、能循环使用、性能可靠、性能多样化和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为了便于不同的角钢本体1之间的连接与拆卸,紧固部3包括第一螺栓31、螺母和垫片32,螺母与第一螺栓31相匹配,垫片32与第一螺栓31头部接触,第一螺栓31穿过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或者第一螺栓31穿过两个相邻的第二固定孔15。具体的,当第一螺栓31穿过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螺母套设于第一螺栓31,从而使得第一螺栓31更好的固定于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之间,进而使得两个不同的角钢本体1之间能更好的进行连接;
当第一螺栓31穿过两个相邻的第二固定孔15时,螺母套设于第一螺栓31,从而使得第一螺栓31更好的固定于两个第二固定孔15之间,进而使得两个不同的角钢本体1之间能更好的进行连接;
通过设置垫片32,垫片32能增大螺母与第一角钢壁11或者第二角钢壁12或者加强部13的接触面积,从而能防止第一角钢壁11的表面或者第二角钢壁12的表面或者加强部13的表面被磨坏,且起到放松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为了使得角钢本体1的强度更高,加强部13为加劲肋板,加劲肋板能提高第一角钢壁11和第二角钢壁12之间的稳定性和抗扭性能。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为了增大加劲肋板的使用范围,加劲肋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方形。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为了增大第一固定孔14的使用范围,第一固定孔14为槽孔或者圆孔。具体的,当第一固定孔14为槽孔时,槽孔能使得对拉螺杆2能在槽孔内横向滑动,进而使得角钢本体1能更好的相对于竖向构件5进行定位,防止由于横向构件4或者竖向构件5与角钢本体1之间存在施工误差而使得横向构件4或者竖向构件5之间存在较大的安装偏差。
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一种建筑结构,其包括横向构件4、竖向构件5和如上述的组合角钢,横向构件4与第一固定孔14可拆卸连接,竖向构件5与第一固定孔14可拆卸连接,竖向构件5沿竖直方向等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6,第一固定孔14与第三固定孔6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基于上述设置,工程人员可根据实际的工程需求,将组合角钢的第一固定孔14通过紧固件与对应高度的第三固定孔6连接,横向构件4无需通过下方的独立支撑控制标高,下方独立支撑仅承受横向构件4的重量即可,进而使得工程人员在进行建筑构件的安装时,能更好的实现安装方便、施工速度快和定位精度好。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三固定孔6连接有pvc管,紧固件穿过pvc管与第一固定孔14连接,紧固件为对拉螺杆2,pvc管的直径比对拉螺杆2的直径大,从而便于对拉螺杆2的插入;
pvc管具有夹紧牢靠和夹紧稳定性高的特点。
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三固定孔6连接有钢管,钢管的内壁设有螺纹,紧固件为第二螺栓7,钢管的直径比第二螺栓7的直径大,从而便于第二螺栓7的插入;
钢管具有夹紧牢靠和夹紧稳定性高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竖向构件5是结构柱或者剪力墙,横向构件4是叠合板或者梁。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具有两个安装方式,具体如下:
第一种安装方式:
当竖向构件5为剪力墙和横向构件4为叠合板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预制剪力墙和预制叠合板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安装前选择若干个定位用的角钢本体1,因此,具体步骤为:
s1、按照设计图纸,吊装剪力墙至指定位置,并且通过斜撑固定剪力墙,防止剪力墙发生移动或者倾斜;
s2、在剪力墙安装角钢本体1,以形成承托面,若有两片剪力墙互相垂直,则将角钢本体1安装在转角处,通过紧固件插设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中,从而实现组合角钢与两片剪力墙的连接;
s3、在下一层板上安装独立支撑,接着吊装预制叠合板,将叠合板放置于独立支撑上,通过角钢本体1可以精确定位叠合板的标高;
s4、对叠合板安装完成后,浇注混凝土,并且进行养护;
s5、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移出斜撑、支撑和角钢。
第二种安装方式:
当竖向构件5为结构柱和横向构件4为叠合梁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结构柱和叠合梁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安装前选择若干个定位用的角钢本体1,因此,具体步骤为:
s1、按照设计图纸,吊装结构柱至指定位置,并且通过斜撑固定结构柱,防止结构柱发生移动或者倾斜;
s2、在结构柱安装角钢本体1,以形成承托面,若有两片结构柱互相垂直,则将角钢本体1安装在转角处,通过紧固件插设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中,从而实现组合角钢与两片结构柱的连接;
s3、在下一层板上安装独立支撑,接着吊装预制叠合梁,将叠合梁放置于独立支撑上,通过角钢本体1可以精确定位叠合梁的标高;
s4、对叠合梁安装完成后,浇注混凝土,并且进行养护;
s5、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移出斜撑、支撑和角钢。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一种组合角钢,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互相可拆卸连接的角钢本体,每个所述角钢本体包括第一角钢壁和第二角钢壁,所述第一角钢壁与所述第二角钢壁互相垂直设置,每个所述第一角钢壁的端部与每个所述第二角钢壁的端部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加强部,所述第一角钢壁和所述第二角钢壁均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每个所述加强部设有第二固定孔;
其中一个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一固定孔和另一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部可拆卸连接,其中一个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和另一所述角钢本体的所述第二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部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角钢,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部包括第一螺栓、螺母和垫片,所述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栓相匹配,所述垫片与所述第一螺栓头部接触,所述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或者所述第一螺栓穿过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固定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角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为加劲肋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角钢,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肋板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方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角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为槽孔或者圆孔。
6.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构件、竖向构件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角钢,所述横向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可拆卸连接,所述竖向构件沿竖直方向等距间隔设有多个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三固定孔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孔连接有pvc管,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pvc管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孔连接有钢管,所述钢管的内壁设有螺纹。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