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54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道湿化技术领域,具体为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



    背景技术:

    临床上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有喉部分切除术和喉全切除术,无论采用何种术式,病人无一例外地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只能依靠颈部的气管造口呼吸,由于天然的呼吸道防御屏障作用损伤,失去对吸入空气的加热、加湿及灰尘和微生物的过滤功能,常造成气道分泌物黏稠、呼吸道粘膜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导致分泌物排出减慢,分泌物淤滞将增加细菌在气道内繁殖和感染的机会,感染又会造成大量黏蛋白、黏多糖分泌,增加痰液黏稠度,进一步加重痰液排出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术后气道湿化是预防痰液粘稠和气道感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目前,现有技术公开的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式有:气管内间断给药、气管内持续推注、雾化吸入、微量泵持续注入等方式,以上湿化方式均存在限制病人活动、不便携带、不易控制湿化流量等缺陷,不仅影响湿化效果,还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为喉癌术后病人提供一种能持续湿化、自动控制、便于携带的气道湿化输液器显得非常迫切。

    所以,如何设计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成为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持续湿化效率低、控制效果差和不方便携带的问题,提供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包括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第二输液瓶、检测装置和湿化装置,所述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输液瓶,所述第一输液瓶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输液瓶,所述第一输液瓶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输液长导管,所述输液长导管的一侧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检测装置,所述输液长导管的另一侧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湿化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顶端一侧嵌入连接有指示灯,所述检测装置的内部底部嵌入连接有输液器滴斗,所述检测装置的内部另一侧嵌入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顶端嵌入连接有控制芯片,所述检测装置的内部一侧顶部嵌入连接有电子温度计,所述检测装置的内部一侧底部嵌入连接有红外线发射器,所述蓄电池的一端嵌入连接有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电子温度计的一端嵌入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湿化装置的内部一侧嵌入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湿化器,所述湿化器的顶端另一侧贯穿连接有空气进入口。

    其中,所述输液长导管的一侧顶部贯穿连接有空气过滤器,所述输液长导管的另一侧底部贯穿连接有排出管,所述第二输液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输液瓶外壳,所述输液瓶外壳的底端嵌入连接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输液管。

    其中,所述输液长导管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流速控制器。

    其中,所述输液管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控制阀。

    其中,所述输液管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连接管。

    其中,所述湿化装置是由湿化装置内部一侧的固定块、固定块另一端的加热器、加热器另一端的导热板、导热板另一端的湿化器和湿化器顶端另一侧的空气进入口共同组成。

    其中,所述检测装置是由检测装置顶端一侧的指示灯、检测装置内部底部的输液器滴斗、检测装置内部另一侧的蓄电池、蓄电池顶端的控制芯片、检测装置内部一侧顶部的电子温度计、检测装置内部一侧底部的红外线发射器、蓄电池一端的红外线接收器和电子温度计一端的控制面板共同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种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湿化装置是由湿化装置内部一侧的固定块、固定块另一端的加热器、加热器另一端的导热板、导热板另一端的湿化器和湿化器顶端另一侧的空气进入口共同组成,当药液流入湿化装置时,医护人员控制湿化装置开始运行,湿化装置控制湿化器对药液和从空气进入口进入的空气进行湿化,使其形成雾状,从而喷入患者的呼吸道,加热器能产生热量,通过导热板对湿化器内部的药液进行加热,从而防止药液直接喷入让患者感到不适,湿化装置有助于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治,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中,检测装置是由检测装置顶端一侧的指示灯、检测装置内部底部的输液器滴斗、检测装置内部另一侧的蓄电池、蓄电池顶端的控制芯片、检测装置内部一侧顶部的电子温度计、检测装置内部一侧底部的红外线发射器、蓄电池一端的红外线接收器和电子温度计一端的控制面板共同组成,当药液通过输液长导管流入检测装置时,医护人员通过控制面板控制控制芯片运行,从而控制装置开始运行,电子温度计能检测药液的温度,从而通过控制面板显示出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红外线发射器射出红外线,通过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从而计算出药液的流速,并通过控制面板显示出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如果装置出现故障时,控制芯片控制指示灯运行,从而提醒医护人员进行维修,防止装置受到损坏,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检测装置有助于对药液进行检查,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药液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输液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湿化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2、第一输液瓶,3、第二输液瓶,301、输液瓶外壳,302、密封块,303、输液管,304、控制阀,305、连接管,4、输液长导管,5、检测装置,501、指示灯,502、输液器滴斗,503、蓄电池,504、控制芯片,505、电子温度计,506、红外线发射器,507、红外线接收器,508、控制面板,6、流速控制器,7、湿化装置,701、固定块,702、加热器,703、导热板,704、湿化器,705、空气进入口,8、空气过滤器,9、排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前面”、“后面”、“中间部位”、“内部”、“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包括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1、第二输液瓶3、检测装置5和湿化装置7,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输液瓶2,第一输液瓶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输液瓶3,第一输液瓶2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输液长导管4,输液长导管4的一侧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检测装置5,输液长导管4的另一侧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湿化装置7,输液长导管4的一侧顶部贯穿连接有空气过滤器8,输液长导管4的另一侧底部贯穿连接有排出管9,第二输液瓶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输液瓶外壳301,输液瓶外壳301的底端嵌入连接有密封块302,密封块302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输液管303,检测装置5的顶端一侧嵌入连接有指示灯501,检测装置5的内部底部嵌入连接有输液器滴斗502,检测装置5的内部另一侧嵌入连接有蓄电池503,蓄电池503的顶端嵌入连接有控制芯片504,检测装置5的内部一侧顶部嵌入连接有电子温度计505,检测装置5的内部一侧底部嵌入连接有红外线发射器506,蓄电池503的一端嵌入连接有红外线接收器507,电子温度计505的一端嵌入连接有控制面板508,湿化装置7的内部一侧嵌入连接有固定块701,固定块701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加热器702,加热器702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导热板703,导热板703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湿化器704,湿化器704的顶端另一侧贯穿连接有空气进入口705。

    其中,输液长导管4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流速控制器6,当药液从检测装置5流到流速控制器6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流速控制器6控制输液长导管4内药液的流速,使药液缓慢滴入,从而防止患者身体感到不适,流速控制器6有助于方便医护人员的使用,从而可以控制药液的流速,进而提高了输液器的实用性。

    其中,输液管303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控制阀304,当装置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旋转控制阀304,使控制阀304打开,从而药液从输液管303流入检测装置5内,当患者不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旋转控制阀304,使控制阀304闭合,从而防止药液流出,从而达到可控的效果,控制阀304有助于控制药液的排放量,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治,进而节约了药液,避免了药液的浪费。

    其中,输液管303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连接管305,当装置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第二输液瓶3底部的连接管305与第一输液瓶2相连接,通过密封圈固定住,从而到达持续滴入的效果,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输液瓶的多少,连接管305有助于连接输液瓶,从而达到持续滴入的效果,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实施例二,参照图4,湿化装置7是由湿化装置7内部一侧的固定块701、固定块701另一端的加热器702、加热器702另一端的导热板703、导热板703另一端的湿化器704和湿化器704顶端另一侧的空气进入口705共同组成,当药液流入湿化装置7时,医护人员控制湿化装置7开始运行,湿化装置7控制湿化器704对药液和从空气进入口705进入的空气进行湿化,使其形成雾状,从而喷入患者的呼吸道,加热器702能产生热量,通过导热板703对湿化器704内部的药液进行加热,从而防止药液直接喷入让患者感到不适,湿化装置7有助于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治,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实施例三,参照图3,检测装置5是由检测装置5顶端一侧的指示灯501、检测装置5内部底部的输液器滴斗502、检测装置5内部另一侧的蓄电池503、蓄电池503顶端的控制芯片504、检测装置5内部一侧顶部的电子温度计505、检测装置5内部一侧底部的红外线发射器506、蓄电池503一端的红外线接收器507和电子温度计505一端的控制面板508共同组成,当药液通过输液长导管4流入检测装置5时,医护人员通过控制面板508控制控制芯片504运行,从而控制装置开始运行,电子温度计505能检测药液的温度,从而通过控制面板508显示出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红外线发射器506射出红外线,通过红外线接收器507接收,从而计算出药液的流速,并通过控制面板508显示出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如果装置出现故障时,控制芯片504控制指示灯501运行,从而提醒医护人员进行维修,防止装置受到损坏,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检测装置5有助于对药液进行检查,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药液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作原理:

    首先,输液管303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连接管305,当装置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第二输液瓶3底部的连接管305与第一输液瓶2相连接,通过密封圈固定住,从而到达持续滴入的效果,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输液瓶的多少,连接管305有助于连接输液瓶,从而达到持续滴入的效果,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然后,输液管303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控制阀304,当装置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旋转控制阀304,使控制阀304打开,从而药液从输液管303流入检测装置5内,当患者不需要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旋转控制阀304,使控制阀304闭合,从而防止药液流出,从而达到可控的效果,控制阀304有助于控制药液的排放量,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治,进而节约了药液,避免了药液的浪费;

    接着,检测装置5是由检测装置5顶端一侧的指示灯501、检测装置5内部底部的输液器滴斗502、检测装置5内部另一侧的蓄电池503、蓄电池503顶端的控制芯片504、检测装置5内部一侧顶部的电子温度计505、检测装置5内部一侧底部的红外线发射器506、蓄电池503一端的红外线接收器507和电子温度计505一端的控制面板508共同组成,当药液通过输液长导管4流入检测装置5时,医护人员通过控制面板508控制控制芯片504运行,从而控制装置开始运行,电子温度计505能检测药液的温度,从而通过控制面板508显示出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红外线发射器506射出红外线,通过红外线接收器507接收,从而计算出药液的流速,并通过控制面板508显示出来,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如果装置出现故障时,控制芯片504控制指示灯501运行,从而提醒医护人员进行维修,防止装置受到损坏,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检测装置5有助于对药液进行检查,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药液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紧接着,输液长导管4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流速控制器6,当药液从检测装置5流到流速控制器6时,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流速控制器6控制输液长导管4内药液的流速,使药液缓慢滴入,从而防止患者身体感到不适,流速控制器6有助于方便医护人员的使用,从而可以控制药液的流速,进而提高了输液器的实用性;

    最后,湿化装置7是由湿化装置7内部一侧的固定块701、固定块701另一端的加热器702、加热器702另一端的导热板703、导热板703另一端的湿化器704和湿化器704顶端另一侧的空气进入口705共同组成,当药液流入湿化装置7时,医护人员控制湿化装置7开始运行,湿化装置7控制湿化器704对药液和从空气进入口705进入的空气进行湿化,使其形成雾状,从而喷入患者的呼吸道,加热器702能产生热量,通过导热板703对湿化器704内部的药液进行加热,从而防止药液直接喷入让患者感到不适,湿化装置7有助于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治,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这就是该种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的工作原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包括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1)、第二输液瓶(3)、检测装置(5)和湿化装置(7),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1)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输液瓶(2),所述第一输液瓶(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输液瓶(3),所述第一输液瓶(2)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输液长导管(4),所述输液长导管(4)的一侧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检测装置(5),所述输液长导管(4)的另一侧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湿化装置(7),所述检测装置(5)的顶端一侧嵌入连接有指示灯(501),所述检测装置(5)的内部底部嵌入连接有输液器滴斗(502),所述检测装置(5)的内部另一侧嵌入连接有蓄电池(503),所述蓄电池(503)的顶端嵌入连接有控制芯片(504),所述检测装置(5)的内部一侧顶部嵌入连接有电子温度计(505),所述检测装置(5)的内部一侧底部嵌入连接有红外线发射器(506),所述蓄电池(503)的一端嵌入连接有红外线接收器(507),所述电子温度计(505)的一端嵌入连接有控制面板(508),所述湿化装置(7)的内部一侧嵌入连接有固定块(701),所述固定块(701)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加热器(702),所述加热器(702)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导热板(703),所述导热板(703)的另一端嵌入连接有湿化器(704),所述湿化器(704)的顶端另一侧贯穿连接有空气进入口(7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长导管(4)的一侧顶部贯穿连接有空气过滤器(8),所述输液长导管(4)的另一侧底部贯穿连接有排出管(9),所述第二输液瓶(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输液瓶外壳(301),所述输液瓶外壳(301)的底端嵌入连接有密封块(302),所述密封块(302)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输液管(3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长导管(4)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流速控制器(6)。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303)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控制阀(30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303)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连接管(30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化装置(7)是由湿化装置(7)内部一侧的固定块(701)、固定块(701)另一端的加热器(702)、加热器(702)另一端的导热板(703)、导热板(703)另一端的湿化器(704)和湿化器(704)顶端另一侧的空气进入口(705)共同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5)是由检测装置(5)顶端一侧的指示灯(501)、检测装置(5)内部底部的输液器滴斗(502)、检测装置(5)内部另一侧的蓄电池(503)、蓄电池(503)顶端的控制芯片(504)、检测装置(5)内部一侧顶部的电子温度计(505)、检测装置(5)内部一侧底部的红外线发射器(506)、蓄电池(503)一端的红外线接收器(507)和电子温度计(505)一端的控制面板(508)共同组成。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持续滴入可控式气道湿化输液器,包括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第二输液瓶、检测装置和湿化装置,气道湿化输液器主体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输液瓶,第一输液瓶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输液瓶,第一输液瓶的底端贯穿连接有输液长导管,输液长导管的中间部位贯穿连接有流速控制器,流速控制器有助于方便医护人员的使用,从而可以控制药液的流速,进而提高了输液器的实用性,控制阀有助于控制药液的排放量,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医治,进而节约了药液,避免了药液的浪费,连接管有助于连接输液瓶,检测装置有助于对药液进行检查,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药液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未来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朱黎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朱黎黎;邹春莉;李特
    技术研发日:2019.05.15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0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