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拔件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轻钢建筑结构是一种以薄壁型钢构件作为结构主体的建筑形式,因其具有材质轻便、便于模块化装配、绿色环保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低层建筑中,在现有的轻钢建筑结构中,地基和墙体龙骨之间、楼层桁架和墙体龙骨之间均安装有抗拔件,以防止轻钢建筑结构在风力作用下发生整体倾覆(严重时甚至拔地而起)或者防止楼层之间脱离。
目前的抗拔件大多由l形板体构成,其抗变形能力较差,在墙体或楼层桁架受到较大的拔力作用时,抗拔件容易因轻微的变形而发生折断,从而导致抗拔件连接松动,使得轻钢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拔件及其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拔件,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往第三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本体往第二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成型有螺栓孔,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且所述缓冲部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相垂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本体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部由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的外侧往内侧凹陷,且各所述缓冲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孔为长圆孔,且其为一次成型,所述螺栓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的正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竖直方向上设有至少两排的螺丝孔,且各排螺丝孔之间相互错位设置。
一种抗拔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基础和墙体,所述基础与墙体之间安装有上述抗拔件,所述抗拔件通过穿过螺栓孔的地脚螺栓与基础相连,所述抗拔件与基础之间的距离为h1,h1的范围为30-50mm,所述墙体包括地龙骨和第一竖龙骨,所述地龙骨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基础上,所述第一竖龙骨固定于地龙骨上,所述第一连接本体通过穿过螺丝孔的钻尾螺丝固定于第一竖龙骨上。
一种抗拔件的安装结构,包括上墙体、楼层桁架及下墙体,所述上墙体和下墙体上均安装上述抗拔件,两所述抗拔件之间通过穿过螺栓孔的牙杆相连,所述抗拔件与楼层桁架之间的距离为h2,h2的范围为30-50mm,所述上墙体和下墙体均包括包括天龙骨和第二竖龙骨,所述天龙骨固定于楼层桁架上,所述第二竖龙骨固定于天龙骨上,所述第一连接本体通过穿过螺丝孔的钻尾螺丝固定于第二竖龙骨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抗拔件中第二连接本体弯折形成有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本体弯折形成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本体弯折形成有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起到抗震的作用,且在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缓冲部能够大大减弱抗拔件因轻微变形而发生的折断,保证轻钢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2、抗拔件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一次成型有螺栓孔,保证安装位置的准确性,确保螺栓安装后不发生偏移,进而确保抗拔件不会因安装位置不准确导致在拔力的作用下发生连接松动,进一步保证轻钢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3、安装的抗拔件不仅有很好的抗震作用,而且具有很好的抗变形能力,在较大拔力的作用下,墙体不易发生倾覆、楼层之间也不易发生脱离,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抗拔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抗拔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抗拔件的仰视图;
图4为抗拔件安装于基础与墙体连接处的示意图;
图5为抗拔件安装于楼层之间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抗拔件安装于楼层之间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00.抗拔件,110.第一连接本体,111.螺丝孔,112.第三连接部,120.第二连接本体,121.第一连接部,130.第三连接本体,131.第二连接部,140.螺栓孔,150.缓冲部;
200.基础;
310.地龙骨,320.第一竖龙骨;
400.地脚螺栓;
500.膨胀螺栓;
600.钻尾螺丝;
710.上墙体,720.楼层桁架,730.下墙体,741.天龙骨,742.第二竖龙骨;
800.牙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配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拔件100,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第一连接本体110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本体110的竖直方向上设有至少两排的螺丝孔111,且各排螺丝孔111之间相互错位设置。
第二连接本体120往第三连接本体13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121,第三连接本体130往第二连接本体120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131,第一连接本体110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上成型有螺栓孔140。在本实施例中,螺栓孔140为长圆孔,且其为一次成型,螺栓孔140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的正中间位置,螺栓孔140采用一次成型的方式,可以保证螺栓安装位置的准确性,确保螺栓安装后不发生偏移,进而确保抗拔件不会因安装位置不准确导致在拔力的作用下发生连接松动。同时,螺栓孔140为长圆孔而非圆孔,避免螺栓装配过程中的出入困难,可以使得抗拔件的连接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可以连接牙杆、各种地脚螺栓等,也可以避免孔壁对螺栓的强烈冲击和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本体120和第三连接本体130均与第一连接本体110相垂直,第三连接部112位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31的下方,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本体120、第二连接部131与第三连接本体130、第三连接部112与第一连接本体110相垂直,螺栓孔140上安装螺栓后,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能够起到很好抗震的作用。
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150,且缓冲部150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在本实施例中,缓冲部150由第一连接本体110、第二连接本体120及第三连接本体130的外侧往内侧凹陷,且各缓冲部15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31及第三连接部112相垂直,缓冲部150能够大大减弱抗拔件因轻微变形而发生的折断,提高抗拔件的抗变形能力。
配合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抗拔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基础200和墙体,基础200与墙体之间安装有上述抗拔件100,抗拔件100通过穿过螺栓孔140的地脚螺栓400与基础200相连,抗拔件100与基础200之间的距离为h1,h1的范围为30-50mm,相较于抗拔件100直接贴靠安装,这一数值范围能使抗拔件100起到更好的抗震作用。墙体包括地龙骨310和第一竖龙骨320,地龙骨310通过膨胀螺栓500固定于基础200上,第一竖龙骨320固定于地龙骨310上,第一连接本体110通过穿过螺丝孔111的钻尾螺丝600固定于第一竖龙骨320上。
配合图1、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抗拔件的安装结构,包括上墙体710、楼层桁架720及下墙体730,上墙体710和下墙体730上均安装上述抗拔件100,两抗拔件100之间通过穿过螺栓孔140的牙杆800相连,抗拔件100与楼层桁架720之间的距离为h2,h2的范围为30-50mm,相较于抗拔件100直接贴靠安装,这一数值范围能使抗拔件100起到更好的抗震作用。上墙体710和下墙体730均包括包括天龙骨741和第二竖龙骨742,天龙骨741固定于楼层桁架720上,第二竖龙骨742固定于天龙骨741上,第一连接本体110通过穿过螺丝孔111的钻尾螺丝600固定于第二竖龙骨742上。
安装的抗拔件100不仅有很好的抗震作用,而且具有很好的抗变形能力,在较大拔力的作用下,墙体不易发生倾覆、楼层之间也不易发生脱离,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1.一种抗拔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左右两端往前侧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往第三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本体往第二连接本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本体底部往前侧弯折形成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上成型有螺栓孔,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上均凹陷形成有缓冲部,且所述缓冲部的底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本体和第三连接本体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相垂直,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本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本体、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连接本体相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由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及第三连接本体的外侧往内侧凹陷,且各所述缓冲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相垂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孔为长圆孔,且其为一次成型,所述螺栓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的正中间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抗拔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竖直方向上设有至少两排的螺丝孔,且各排螺丝孔之间相互错位设置。
6.一种抗拔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基础和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与墙体之间安装有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抗拔件,所述抗拔件通过穿过螺栓孔的地脚螺栓与基础相连,所述抗拔件与基础之间的距离为h1,h1的范围为30-50mm,所述墙体包括地龙骨和第一竖龙骨,所述地龙骨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基础上,所述第一竖龙骨固定于地龙骨上,所述第一连接本体通过穿过螺丝孔的钻尾螺丝固定于第一竖龙骨上。
7.一种抗拔件的安装结构,包括上墙体、楼层桁架及下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墙体和下墙体上均安装有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抗拔件,两所述抗拔件之间通过穿过螺栓孔的牙杆相连,所述抗拔件与楼层桁架之间的距离为h2,h2的范围为30-50mm,所述上墙体和下墙体均包括天龙骨和第二竖龙骨,所述天龙骨固定于楼层桁架上,所述第二竖龙骨固定于天龙骨上,所述第一连接本体通过穿过螺丝孔的钻尾螺丝固定于第二竖龙骨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