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2022-07-12  145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识别穿戴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静脉识别主要用于考勤、签到等应用场景,而且需要安装到指定地点才可以使用,使用者需要事先采集静脉图像数据,使用时需要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识别。因需要在设备存储器中存储所有人员的静脉信息后才可以正常使用,所以设备体积较大,不适合个人随身携带。现有的手腕静脉穿戴智能识别设备仅仅是依靠单一的近红外静脉采集器进行采集单一的静脉数据,且内部未设置gps定位模块,一旦丢失很难找回,存在安全认证和防丢效果差,穿戴舒适性差,认证精准率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在第一手环的侧面安装第二手环,第一手环上设置第一红外光源模块、指纹模块、显示屏、电源开关模块、无线网络模块进行手腕静脉数据的获取,在第二手环上安装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和第二红外光源模块进行手掌静脉数据的获取,无线网络模块将获取的数据进行无线传输验证,第一手环上设置有吸汗层,第二手环上设置有橡胶防滑垫层,解决了现有的静脉生物身份识别穿戴手环存在的安全认证和防丢能力差,穿戴舒适性差,认证精准率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卷绕于手腕的第一手环,以及设置于第一手环一侧并绕过指缝与手掌相贴合的第二手环;

    所述第一手环的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指纹模块、无线网络模块、电源开关模块、指示灯;所述第一手环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上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第一手环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所述第一手环的内表面位于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一红外光源模块;

    所述第二手环包括设置于第一手环侧面的第一手环带和第二手环带,所述第一手环带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所述第一手环带的内表面位于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二红外光源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扣以及第一卡接扣孔;所述第一手环的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扣和第一卡接扣孔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手环带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扣孔;

    所述第一手环带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手环带相扣接的第二连接扣以及与第二卡接扣孔相扣接的若干圆形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环的内表面设置有设置有吸汗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环带的内表面设置有橡胶防滑垫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手环内设置有控制器、gps定位模块、红外光源调节模块;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gps定位模块、电源开关模块、电源模块、无线网络模块、指示灯、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指纹模块、红外光源调节模块电性相连;所述红外光源调节模块分别与第一红外光源模块以及第二红外光源模块电性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手环的侧面安装第二手环,第一手环上设置第一红外光源模块、指纹模块、显示屏、电源开关模块、无线网络模块进行手腕静脉数据的获取,在第二手环上安装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和第二红外光源模块进行手掌静脉数据的获取,无线网络模块将获取的数据进行无线传输验证,第一手环上设置有吸汗层,第二手环上设置有橡胶防滑垫层,具有安全认证和防丢能力强,穿戴舒适性好,认证精准率高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手环,101-电源模块,1011-充电接口,102-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1-第一红外光源模块,103-指纹模块,104-显示屏,105-电源开关模块,106-无线网络模块,107-吸汗层,108-第一卡接扣孔,109-第一连接扣,110-指示灯,2-第二手环,201-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2-第二红外光源模块,203-橡胶防滑垫层,204-第二手环带,2041-第二卡接扣孔,205-圆形凸起,207-第一手环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卷绕”、“一侧”、“外表面”、“内部”、“内表面”、“内侧面”、“一端”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卷绕于手腕的第一手环1,以及设置于第一手环1一侧并绕过指缝与手掌相贴合的第二手环2;第一手环1的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104、指纹模块103、无线网络模块106、电源开关模块105、指示灯110;第一手环1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模块101,电源模块101上设置有充电接口1011;第一手环1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第一手环1的内表面位于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一红外光源模块1021;

    第二手环2包括设置于第一手环1侧面的第一手环带207和第二手环带204,第一手环带207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第一手环带207的内表面位于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二红外光源模块202。

    其中,第一手环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扣109以及第一卡接扣孔108;第一手环1的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扣109和第一卡接扣孔108相连。

    其中,第二手环带204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扣孔2041;

    第一手环带207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手环带204相扣接的第二连接扣206以及与第二卡接扣孔2041相扣接的七个圆形凸起205。

    其中,第一手环1的内表面设置有设置有吸汗层107,吸汗层107采用天丝绒面料。

    其中,第一手环带207的内表面设置有橡胶防滑垫层203。

    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手环1内设置有控制器、gps定位模块、红外光源调节模块;

    控制器分别与gps定位模块、电源开关模块105、电源模块101、无线网络模块106、指示灯110、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指纹模块103、红外光源调节模块电性相连;红外光源调节模块分别与第一红外光源模块1021以及第二红外光源模块202电性相连;

    其中,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采用xg-v5型近红外手背静脉识别模块,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采用tps600型掌静脉识别模块;控制器采用单片机;无线网络模块采用蓝牙模块;红外光调节模块采用mtn6493154路照明调光模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卷绕于手腕的第一手环(1),以及设置于第一手环(1)一侧并绕过指缝与手掌相贴合的第二手环(2),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手环(1)的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104)、指纹模块(103)、无线网络模块(106)、电源开关模块(105)、指示灯(110);所述第一手环(1)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模块(101),所述电源模块(101)上设置有充电接口(1011);所述第一手环(1)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所述第一手环(1)的内表面位于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一红外光源模块(1021);

    所述第二手环(2)包括设置于第一手环(1)侧面的第一手环带(207)和第二手环带(204),所述第一手环带(207)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所述第一手环带(207)的内表面位于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二红外光源模块(2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环(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扣(109)以及第一卡接扣孔(108);所述第一手环(1)的两端通过第一连接扣(109)和第一卡接扣孔(108)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环带(204)上设置有第二卡接扣孔(2041);

    所述第一手环带(207)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手环带(204)相扣接的第二连接扣(206)以及与第二卡接扣孔(2041)相扣接的若干圆形凸起(2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环(1)的内表面设置有设置有吸汗层(10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环带(207)的内表面设置有橡胶防滑垫层(2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环(1)内设置有控制器、gps定位模块、红外光源调节模块;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gps定位模块、电源开关模块(105)、电源模块(101)、无线网络模块(106)、指示灯(110)、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102)、第二红外静脉识别模块(201)、指纹模块(103)、红外光源调节模块电性相连;所述红外光源调节模块分别与第一红外光源模块(1021)以及第二红外光源模块(202)电性相连。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手腕静脉生物身份识别智能穿戴设备,涉及生物识别穿戴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卷绕于手腕的第一手环,以及设置于第一手环一侧并绕过指缝与手掌相贴合的第二手环,第一手环的外表面设置有显示屏、指纹模块、无线网络模块、电源开关模块、指示灯;第一手环的内部设置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上设置有充电接口;第一手环的内表面设置有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第一手环的内表面位于第一红外静脉识别模块的周侧环绕设置有第一红外光源模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静脉生物身份识别穿戴手环存在的安全认证和防丢能力差,穿戴舒适性差,认证精准率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曾新华;宋梁;蒋林华;陈志辉;周靖阳;欧阳麟;方静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合肥中科奔巴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
    技术研发日:2019.09.16
    技术公布日:2020.04.03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symbian.8miu.com/read-6015.html

    最新回复(0)